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

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

《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是2002年巴蜀書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劉成有。 本書勾勒出了近現代中國居士佛學發展的大致輪廓,並以此為基點探討了居士佛學的困境、歷史作用與現代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
  • 又名:Study on modern Buddhism
  • 頁數: 328頁
  • 裝幀:精裝
  • 開本:32開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巴蜀書社; 第1版 (2002年9月1日)
ISBN: 7806593942
條形碼: 9787806593943
尺寸: 20 x 13.8 x 1.4 cm
重量: 322 g

作者簡介

劉成有,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副主任

內容簡介

在中國近現代思想的發展歷史上,居士佛學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其中,楊文會、歐陽漸和呂徵,分別作為晚清、民國和新中國時期居士佛學的典型代表,占據著各自時代居士佛學研究的制高點,對佛學的發燕尾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本書認為,他們的佛學思想,除了反映著共同的時代精神外,還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楊文會的佛學思想不僅具有系統性,而且還帶有“興教”以“救世”的意識形態功能;歐陽漸在抉擇根本佛法和圓融整體佛學的同時,也具有個性生命的解脫與提升等個人身心安頓的意蘊;而呂徵的佛學思想則偏重於把佛教學術化和佛學學科化處理的學術關懷。

媒體評論

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當時選擇“近現代居士佛學”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多少也是“與佛有緣”。
回想起來,我第一次接觸佛學,應該是在本科學習“中國哲學史”這門課程的時候,不過時隔十五年,印象已經不很清楚。1987年開始師從劉文英先生系統學習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擇了“僧肇及其實相哲學”這個題目,就這樣懵懵懂懂地進入到了佛學研究的領域。所知不多,膽子不小,稍可自慰的是老老實實地閱讀了《肇論》以及相關著作,增添了一點兒佛學知識,也進一步增加了對佛學的興趣。特別是當時的《文史哲》雜誌,接受了我貿然投寄的關於《肇論》中《涅盤無名論》著作權問題的一篇小文並請中國人民大學的石峻先生審閱,石公並未因文章不成熟而揮筆立決,而是以平和的態度予以探討。名刊、名師的不棄,更加堅定了我繼續研究佛學的志趣。
1998年秋,承蒙中國人民大學宋志明先生不棄而得以忝列門牆,欣喜之情,自然不言而喻。三年來,無論做人還是學問,導師都言傳身教,使我受益匪淺,彌補了我在近現代哲學部分的缺憾;佛學方面的許多疑難問題,又能夠及時向方立天先生請教。就博士論文的選題而言,如果沒有他們的鼓勵,我是決不敢去啃“近現代居士佛學”這塊硬骨頭的,因為研究近現代居士佛學,無論如何也擺脫不開極為艱澀的唯識學。選題定下來以後,從大綱的設定到一些關鍵用語的表述,都凝聚著導師宋志明先生和方立天先生的許多心血,這裡,任何語言都不足以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們學問與人格的魅力,都將成為我今後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中國人民大學的張立文先生、葛榮晉先生、孫中原先生、李秋零先生等,均曾給予我無私地指導;張風雷、徐紹強、魏德東、宣方等學兄也都給予過我兄弟般的幫助。
北京大學的樓宇烈先生和胡軍先生、中國人民大學的方立天先生和張立文先生、中央民族大學的牟鐘鑒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李富華先生、清華大學的胡偉希先生等,在百忙之中參加了我論文的評閱或答辯工作。先生們的厚愛與鼓勵,不僅體現在他們對論文創新之處的充分肯定上,也體現在他們對論文不足之處、甚至是腳註不當的細察上。先生們提出了許多很好的修改意見,其中的大部分已被我採納。因此,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不僅是我本人的一點思維成果,而且也凝聚著許多先生們的智慧與關愛。當然,書中所有可能的錯誤與問題,都應該由我本人承擔。
最近接獲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楊光文先生通知,拙作有幸入選卿希泰先生領銜主持的由香港圓玄學院資助出版的“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2002年度出版計畫,在學術著作出版不易的時代,作者的心裡自然是十分地感激與高興。此外,我的父親劉學伍和母親曹香蘭,三十多年來給予了我儘可能最大限度的支持;任志芳女士無怨無悔地承擔著照顧小女的重責和繁重的家務,這都是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和本書定稿的重要保障。值此書出版之際,謹向所有關心、支持我的師長、朋友以及家人致以誠摯的謝意!
當然,限於學識和能力,本書對近現代中國居士佛學的研究,只能說是一次初步的嘗試。之所以冒昧刊印,拋磚引玉是本人真誠的願望,衷心期待著各位方家、同行的熱心指教。

目錄

引 論
第一章 中國的社會轉型與佛教的自覺調適
第一節 社會巨變與新型價值觀的產生
第二節 轉型期佛教面臨的艱難困境
一、國際社會對中國佛教的擠壓
二、國內政治對傳統佛教的衝擊
三、傳統佛教的積弊與時病
第三節 佛教出路的探求
一、寺僧派佛教改革的浪潮
二、居士派佛學的理論追求
第二章 晚清時期楊文會的佛教振興理念
第一節 楊文會與居士佛教的異軍突起
第二節 楊文會的佛教振興理念
一、“行在彌陀”的淨土信仰
二、“教宗賢首”的佛學意蘊
三、提倡唯識的時代自覺
四、以佛釋儒與以佛釋道
第三節 楊文會佛學思想的近代特點
一、相對完整的佛學思想體系
二、興教與救世的密切結合
三、對時代思潮的自覺回應
第三章 民國時期歐陽漸對佛法的抉擇與圓融
第一節 家難國禍與歐陽漸的精神抉擇
第二節 歐陽漸對佛法的抉擇與圓融
一、佛法“獨為一學”
二、抉擇根本佛法
三、圓融整體佛學
第三節 歐陽漸佛學思想的時代特徵
一、重建民族主體信仰的憂患意識
二、返本開新的時代自覺
三、身心安頓的終極關懷
四、去偽存真的理性訴求
第四章 新中國時期呂澉對佛教哲理的探索
第一節 急劇的社會轉型與呂激的佛學研究
第二節 佛教內涵的探究
一、佛教人生實踐的立足點是去苦求樂
二、佛教的中心思想是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
三、佛教思想的本質是將宇宙人生心性化
四、性覺與性寂是中印佛學心性論的根本差異
第三節 印度佛學發展規律的追尋
一、原始佛學的個體化特徵及其成因
二、初期大乘佛學的思想轉折及其必然性
三、中期大乘佛學向宇宙論的擴展
四、晚期大乘佛學的密教化
第四節 中國佛學發展規律的追尋
一、傳譯時期佛學中國化的嘗試
二、師說時期佛學本土化的形成
三、立宗時期中國佛學的構成
四、宋明三教融通時期的佛學
第五節 呂澂佛學思想的特色
一、具有世界眼光的現代佛學研究方法
二、具有學者風範的理性追求
三、具有強烈宗教關懷的淑世精神
第五章 近現代居士佛學的困境與價值
第一節 近現代居士佛學的困境
一、中國佛學和印度佛學取捨的困境
二、佛教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內在衝突
三、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張力
第二節 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的現代價值
一、佛學理論的深化為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對人間佛教做出了積極的理論貢獻
三、為重建中華民族主體信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主要參考文獻
後 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