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雲南彝族社會經濟變遷

《近代雲南彝族社會經濟變遷》是一篇論文,作者是王水喬,由林文勛指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代雲南彝族社會經濟變遷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論文作者:王水喬著
  • 導師:林文勛指導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學科專業
專門史(經濟史)
學位授予單位
雲南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彝族 經濟發展 雲南
館藏號
F127.74
館藏目錄
2009\F127.74\1

中文摘要

彝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區。除了大小涼山成為大片聚居區外,其餘則小聚居、大分散,與其它各民族共同居住。 彝族是雲南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其歷史悠久,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不僅盛產煤、鐵,歷史上就是有色金屬的主要產區之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原始公社、奴隸占有制、封建領主制、封建地主制以至官僚資本主義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程。彝族社會發展極其不平衡,直到解放前夕,彝族地區同時存在著原始公社制殘餘、完整的奴隸占有制、封建領主制、封建地主制以至官僚資本主義諸種社會形態。 清代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對近代雲南彝族社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改土歸流期間鄂爾泰採取了一系列獎勵墾荒、發展經濟的政策措施,使封建地主制經濟逐漸占統治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彝族地區農業生產和包括銅礦業、銀礦業等在內的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品經濟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鹹豐、同治年間的回民起義,極大地推動了彝族地區反土司的鬥爭。當時彝族地區土地典當現象屢見不鮮,至1949年以前,紅河、新平等彝族地區的地主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但由於彝族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這些彝族地區保留著領主制的殘餘。至於奴隸占有制占主要地位的小涼山彝族地區的土地關係則較為複雜,不到總人口4%的黑彝即占了總耕地面積的70%。 近代以來,雲南彝族貧苦農民所受封建剝削極為殘酷,實物地租的租率高達收穫量的60%至70%。尤其是隨著洋貨的不斷傾銷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地租率不斷提高,並且出現了貨幣地租。此外,彝族地區的農民還要交納各種賦稅,承擔各種勞役。除租佃剝削外,還有高利貸剝削。這種高利貸剝削在一些地區內成為一種較主要的剝削方式。隨著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發展,使地租、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相結合,導致彝族農村的土地更加集中。 近代雲南彝族地區,大部分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導致糧食產量低下。尤其是鴉片的種植,侵占了大片農田,形成鴉片種植多於糧食種植的局面,致糧食緊張,糧價上漲。抗日戰爭時期,雲南成為大後方,對糧食需求增加,雲南地方政府採取了積極措施,擴大耕地面積,糧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彝族地區的銅礦生產,到清代中葉由盛轉衰。而錫礦生產,由於國際市場對大錫原料的需要,尤其是滇越鐵路通車,出口值占全省出口商品之首。近代以來,雲南彝區的礦業生產與以前相比,在性質上呈現出二大特點,一是開始採用機器生產,二是封建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興辦冶金企業。民國年間,礦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突出表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大戰期間,由於國際市場銅、鉛、鋅、錫等礦產品價格高漲,推動了雲南冶金工業的發展,冶金工業中的民族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從總體而言,雲南彝區礦業生產,仍以土法開採為主。 鴉片戰爭後,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在外國商品的衝擊下,雲南彝族地區的商品經濟成分不斷增長。這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商業城鎮的發展,出現了一批因手工業、商業發展或因地處交通要道而發展起來的商業城鎮。隨著箇舊錫礦業的發展,箇舊不但成為一個錫礦生產中心,同時也成為一個新的消費市場;蒙自開關後,商業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貿易城市和滇南區域中心市場、雲南對外貿易的中心市場。民國年間,雲南彝區以商業著稱的城鎮,滇東北地區有昭通、巧家、鎮雄、鹽津、綏江等,滇南地區有箇舊、蒙自、石屏、建水、瀘西等。二是集市貿易的發展。作為初級市場的集市貿易是近代雲南彝區最普遍的基層市場形式。此外,由於礦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也形成了一些集市。民國年間,集市不但在數量上有增加,且出現了專業性集市如米市、雜糧市、牛馬市等。在廣大彝族地區還繼續保留有傳統的集會集市。三是經濟作物的種植。滇越鐵路通車後,鐵路沿線的建水、蒙自、開遠等中小城鎮,大批洋貨充斥市場,至民國年間,這些地區的甘蔗、菸草、茶葉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成為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四是省際貿易的發展。民國年間,省際貿易日漸頻繁,蒙自口岸貿易,外以越南、香港為主要銷場,內則轉運全省及川、滇、黔地區,成為雲南進出口商品的集散地。五是國際貿易的發展。蒙自關由於交通便利,又接近箇舊大錫產地,進出口總值占全省80%以上,出口商品以大錫占首位,進口商品以棉貨占首位。進出口貿易發展加快,出現了進口生產性商品的傾向。以礦產和農副產品作為交換物的雲南對外貿易,既反映了當時生產落後的狀況,又說明了雲南是英法兩國工業品的傾銷地和原料供給地。六是商人和商業資本的發展。隨著商業的發展,雲南彝族地區的商人勢力逐漸膨脹,商業資本有所積累和增長。新興的商業資本在積累的同時,開始向產業領域滲透。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雲南彝族地區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 清代後期,雲南棉紡織業遭到了洋紗的衝擊。但由於用洋紗所織之布較土布價高,故在廣大彝族地區仍然以土布為主。入民國後,彝族地區織布業仍繼續發展。麻織業則是彝族地區最普遍的手工業。此外,絲織業、毛紡織業、五金製造業、陶瓷業、製糖等手工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畜牧業是彝族人民一項重要的副業。牛在彝族農業生產中使用比較普遍。牛羊不但用作肉食,而且是土地肥料的基本來源。羊皮褂、羊毛製作的披氈和裙子,更是人們禦寒的基本衣著。 彝族人民自古利用馬幫馱運銅礦、鹽礦、茶葉及其他日用物資。從1903年到1937年,雲南的馬幫運輸形成四大幹線。而自1910年開通的滇越鐵路,則標誌著雲南現代交通的開始。滇越鐵路的開通,極大地衝擊了沿線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促進了沿線彝區商品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箇舊錫礦業的發展。 自清代至民國年間,雲南彝族地區都有鴉片種植,尤其是小涼山地區,種植尤為普遍。據統計,解放前小涼山地區年產鴉片至少在一萬兩以上。鴉片的種植,對彝區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破壞了農村經濟結構,導致農業經濟對鴉片依賴性越來越大;二是時而禁種,給農民帶來了不少損失,加重了農民負擔;三是鴉片種植占去了大量農田,使糧食種植面積銳減,導致彝區糧食短缺,糧價上漲;四是小涼山地區的奴隸主用鴉片去換取大量槍枝,壯大了奴隸主勢力,鞏固了落後的奴隸制度;五是鴉片貿易使工商業資本正常流向發生變化,大量社會資金流向鴉片經營。同時也不可否認的是,鴉片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 近代彝族地區先後爆發了規模不等的農民起義。李文學領導的農民起義,制定了代表農民階級利益的土地綱領和鹽鐵等經濟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起義地區的生產力。武定彝族農民的反土司鬥爭,極大地打擊了土司腐朽統治,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 通過對近代雲南彝族社會經濟變遷的研究,得出的最重要的一個結論是,近代彝族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既包括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也包括同一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導致這種不平衡性,既有其歷史淵源,也是不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