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浙商與慈善公益事業研究(1840—1938)》是王春霞等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09年3月。
該書研究了近代浙商從事慈善公益事業的主要活動和特點。從施善對象看,近代浙商首先考慮的是血緣親屬,其次是地緣的鄰里、鄉親,再次是業緣的同事;從施善形式和內容看,既有零散的個人慈善活動,也有規模化的近代組織行為;從施善理念看,包括人道主義思想旗幟的高舉、操作中的“教養並重”、慈善組織管理的民主化等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近代浙商與慈善公益事業研究(1840—1938)
- 作者:王春霞等
- 首版時間:2009年3月
- 字數:363千字
- 類別:歷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共八章。第一章主要敘述了近代浙商參與的宗族和梓里的各項慈善活動。第二章主要敘述了浙商與善會善堂慈善活動的關係。第三章主要論述了晚清浙江紳商參加的義賑活動。第四章對浙商在近代教育和公共設施建設方面的貢獻作一梳理。第五章主要論述了浙商的會館、公所這類組織的慈善活動。第六章主要論述了浙籍同鄉會的慈善公益活動。第七章第一節以浙商主要參與的上海、杭州商會為例,闡述了近代浙商以商會為平台進行的各項慈善、公益活動。第二節主要梳理了以浙商為主的同業公會的各項慈善公益活動。第八章敘述了抗日戰爭中浙商團體和典型個人的難民救濟活動,並對其重要作用和貢獻作了客觀的評價。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浙商與宗族、梓里慈善活動 | 第二章 浙商與善會善堂的慈善活動 | 第三章 浙商與義賑 |
---|---|---|
第一節 浙商與宗族慈善活動 第二節 浙商與梓里慈善活動 | 第一節 明清時期浙江善會善堂的興起 第二節 晚清浙江紳商與善會善堂 第三節 浙商與家鄉善會善堂的變遷 第四節 旅外浙商與當地善會善堂 | 第一節 浙商與義賑的興起 第二節 浙商與義賑的發展 |
第四章 浙商與近代公益事業 | 第五章 浙商的會館、公所與慈善活動 | 第六章 浙商與同鄉會的慈善活動 |
---|---|---|
第一節 浙商與近代教育事業 第二節 浙商與公共設施建設 | 第一節 浙商會館、公所的興起 第二節 浙商會館、公所的慈善活動 第三節 會館、公所的衰落與演進 | 第一節 浙商與浙籍同鄉會的興起 第二節 同鄉會的慈善救濟活動 第三節 同鄉會與社會公益事業 第四節 同鄉會的桑梓之情 |
第七章 浙商與商會、同業公會的慈善活動 | 第八章 浙商與抗戰期間上海的難民救濟 |
---|---|
第一節 浙商與商會的慈善活動 第二節 浙商與同業公會的慈善事業 | 一、上海市救濟委員會 二、上海市商會 三、同鄉會與會館、公所 四、上海難民救濟協會 五、竺梅先與國際災童教養院 |
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商人自產生以來,吸取士庶普遍認同與遵守的傳統道德,尤其是積善種德的觀念,形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善德觀。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他們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慈善活動,在社會進步與造福民眾的歷史進程中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近代浙商繼承並發展了這一傳統善德觀念,首先參與了對宗族和梓里的救助等慈善活動。基於此,《近代浙商與慈善公益事業研究(1840—1938)》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首先,浙商的慈善行為首先考慮血緣親屬(家族),其次擴展到地緣的鄰里(包括當地的善會善堂),再次是朋友、同事(會館、公所同人),最後才是陌生人(義賑、同業公會和商會)。這一邏輯,對全國範圍內近代商人與慈善事業關係的研究,可能也是適用的。
其次,在浙商參與慈善活動的過程中,傳統慈善活動開始向近代慈善事業轉型。如近代慈善思想基礎——人道主義的興起、操作中的“教養並重”,慈善活動的社會組織化,慈善組織管理的民主化,近代交通通訊技術的運用以及近代公益事業的興起,等等。因為近代浙商人作為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代表者,能夠接受社會新思想和新興事物,從而推動慈善事業的近代化。
最後,作者認為一方面,經濟力量的增強使商人階層開始突破“在商言商”的傳統,力求在社會事務中展示自己的風采。他們通過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凸顯其社會責任和主體意識,反映了近代市民社會的興起的一端。另一方面,研究者不可對此意義做過高評價。近代中國社會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政府的失職和權力的空洞,商人階層的崛起,只是暫時性地補充了這個空洞。隨著社會秩序的正常化,慈善事業的發展必將走上自己的軌道,對社會保障系統起到必要的輔助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近代浙商與慈善公益事業研究(1840—1938)》 | 2009年3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004-76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