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國通史教程》初版於1999年6月,並於當年秋季投入教學使用。與以往的通史教材相比,這套教材重在體現研究性學習與能力培養的主旨,試圖做到給教師留下發揮的空間,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擺脫那種面面俱到、陳陳相因的固有模式。基於此,教材中的各卷均採用上、下編結構:上編立足於斷代,以重大歷史事件和重點制度、文化為主線,勾勒不同時代的歷史進程;下編則選取貫穿不同時代的若干重大歷史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與討論。為便於同學進一步的學習,每章之後均有“導讀”、“思考與討論”。
教材投入使用後,我們又組織進行了教學大綱的修訂、師資的培訓、教與學諸環節的改革,並舉辦了若干次教學研討與教學觀摩。與此同時,我們充分認識到,隨著時代與學術的進步,任何教材都處在不斷的落伍之中。因此,自教材使用之日起,有關的編寫人員即開始了新的修訂。在修訂過程中,我們充分聽取了任課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從體例的完備、內容的完善到新的學術成果的吸收都作了相應的努力,2001年6月,這套教材的第二版正式面世。鑒於一些院校圖書資料的局限性,為把研究性學習與能力培養落到實處,在第二版出版的同時,我們又組織編寫了《中國通史教程教學參考》,包括了學習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學術動態、基本資料以及學術範文,作為課堂討論和課下自修用書。讓人高興的是,自教材面世至今,在編寫人員與有關各校任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初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2001年,該套教材榮獲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當年5月,又獲得了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目前國內已有百餘所高校陸續選用這套教材或指定為考研參考教材。
面對不斷增加的使用者以及國內史學界對這套教材的日益關注,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不斷修訂、不斷完善,緊隨時代與學術的進步。自第二版出版後,我們又著手組織了第三版的修訂,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的趙世瑜教授,復旦大學的戴鞍鋼教授,南京大學的張生教授,與前二版的主要主持者山東師範大學的郭大松教授、聊城大學的李泉教授、魯東大學的俞祖華教授等分別主持了各卷的修訂工作。此次修訂,達到了“立足學術前沿,提升學術水準”的目的。
圖書信息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
平裝: 30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60720234
條形碼: 9787560720234
尺寸: 23 x 17 x 1.6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齊濤,男,漢族,1961年3月1日生,山東省濟寧市兗州縣人,1985年12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7月1日參加工作,山東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畢業,全日制研究生學歷,歷史學博士,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發表過《韋莊生平新考》(《文學遺產》1997.3)、《論韋莊與韋莊詩》(《文史哲》1997.5)等論文50餘篇。出版過《魏晉隋唐鄉村社會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韋莊詩詞箋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楊炎劉晏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等著作。
內容簡介
《中國通史教程:近代卷》上編把近代八十年的歷史分為六章亦即六個時期敘述:第一章“鴉片戰爭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內容不是很多,但卻十分重要。第二章“太平天國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所述歷史大致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第二個時期。第三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外國侵略的加深”敘述中國近代史發展的第三個時期的內容。第四章“戊戊變法和主和團運動”敘述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第四個時期的兩個各具特色的愛國救亡運動。第五章“辛亥革命”所述歷史處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第五個時期。第六章“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和近代中國歷史的新趨勢”敘述的是八十年中國近代歷史的最後一個發展時期的內容。下編選取了關第近代中國歷史全局的六個重要專題,意在集中補充上編的不足,便於學生掌握近代史學界的一些基本的重大問題的主要學術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各校圖書資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安排各專題所述內容。例如,可將有些專題的內容提到全部課程之前,或摻入上編某章的具體問題之中,並非一定要按次序循規矩依次講授。
目錄
導論
上編
第一章 鴉片戰爭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一 鴉片戰爭前的中外大勢
二 鴉片走私及其危害
三 林則徐的禁菸與備戰措施
四 反對英國侵略的戰爭
五 近代中國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訂立
六 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七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思想文化領導匠新動向
八 統治階級整體依然昏聵懵懂
第二章 太平天國及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 太平天國真心我爆發的社會背景
二 洪秀全和金田起義
三 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四 《天朝田畝制度》
五 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六 辛酉政變
七 天京事變與《資政新篇》
八 保衛安慶和經營江浙
第三章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外國侵略的加深
一 西方列強在華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大
二 太平天國失敗後的中國農村經濟
三 洋務運動
四 新階段的出現與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
五 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中國邊疆危機
六 中法戰爭
七 甲午戰爭前帝後黨爭與清政府“避戰求和”
八 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九 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
第四章 戊戊變法和義和團運動
一、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危機
二、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和改革舉措
三、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四、康有為的變法理論與維新派的變法活動
五、變法維新派與頑固守舊勢力的爭論
六、百日維新及其失敗
七、戊戌變法的社會影響
八、義和團的源流與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九、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與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十、八國聯軍侵華與清政府宣戰
十一、北方軍民的反侵略鬥爭與南方諸省的“東南互保”
十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和《辛丑條約》的訂立
第五章 辛亥革命
一、20世紀初年中國民族災難的深重和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