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日本對華認識及其行動選擇研究

近代以來日本對華認識及其行動選擇研究

《近代以來日本對華認識及其行動選擇研究》是2015年5月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棟樑。

基本介紹

  • 書名:近代以來日本對華認識及其行動選擇研究
  • 作者:楊棟樑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5月
  • 頁數:390 頁
  • 定價:66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4156096
  • 版次: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知行,是在日本、中國和世界的共時性三維環境條件約束下,歷時性地調整變化的。鑒此,本項目研究的巨觀視角和路徑設計重點把握了以下諸點:首先,近代以前、特別是近代前夜日本傳統的、具有普遍性的中國觀如何,它給近代以後的日本留下了什麼基礎性“遺產”;第二,近代以來日本如何認識世界,形成了怎樣的世界觀和亞洲觀?如何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開始以歐美等近代以前不甚重視的“他者”為參照對象,重新評估中國;第三,世界形勢的變化,大國的全球戰略及其遠東政策,中國對外政策的應對等,與日本的中國知行是怎樣的互動關係;第四,基於對世界、中國和日本三者間的比較,日本在不斷調整“自我認知”的同時,其中國認知、態度和行動選擇,在相對“靜態”的時空交叉“點”上顯示出怎樣的特點,在“動態”發展的“線”上又展現了怎樣的軌跡和本質性規律。
  《近代以來日本對華認識及其行動選擇研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參考國際關係學、社會心理學等有關知識,借鑑國內外先行研究成果,系統研究了一個半世紀以來日本的中國知行,力求在理論觀點、研究方法和實證考察上有所突破和創新。

圖書目錄

序章 古代中日關係的整體驗證與思考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屬”關係
二、隋唐時期中日“對等”關係的涵義
三、五代、兩宋“無邦交”時期的中日民間交流
四、元明時期中日關係的“恩怨”
五、封建晚期中日兩國的“隔離”
六、簡短的結語
第一章 江戶時期的中國認知(1603-1840)
一、儒學家的中國觀
二、國學家的中國觀
三、蘭學家的中國觀
四、江戶時期中國觀的遺產
第二章 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時期的中國知行(1840-1895)
一、鴉片戰爭後的“中國殷鑑”
二、中國對策論的主張和較量
三、明治前期的對華政策與行動
四、甲午戰爭期間蔑視型中國觀的泛化
第三章 甲午戰後至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知行(1895-1924)
一、從甲午戰後的彷徨到與列強“共舞”
二、日俄戰爭前後的對華知行
三、辛亥革命時期的對華知行
四、北洋政府時期的對華知行
第四章 國民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中國知行(1924-1945)
一、對中國統一的阻撓
二、占領中國東北的得逞
三、對中國的封堵和蠶食
四、鯨吞中國的孤注一擲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至復交時期的中國知行(1945-1972)
一、戰後初期中國認知環境的變化
二、敵視中國政策與“政經分離”的弔詭
三、社會團體的中國知行
四、經濟界的中國知行
五、民眾中國認知的嬗變
六、正視中國的復交
第六章 復交以來的中國知行(1972-2011)
一、復交初期的中國認知與實踐
二、崇尚“友好”時期的中國知行
三、冷戰後對華知行的演進
四、新世紀對華知行的動態
終章 日本近代以來中國知行的演變與特徵
一、古代中國知行的“遺產”
二、近代中國知行的軌跡
三、戰後中國知行的嬗變
四、近代以來中國知行的規律和特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