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羅漢

迎羅漢

迎羅漢,流行於浙江省縉雲縣的遊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迎羅漢是縉雲農村傳統節目活動中表演的一項集武術、民俗於一體的民間遊藝表現形式。自古以來,縉雲百姓認為,“羅漢”是神通廣大者的化身,故民眾尊稱身強力壯、武功高超的人為“羅漢”,稱習武的團隊為“羅漢班”。迎羅漢作為一種民間遊藝表演不僅為節日增添喜慶,也是各村進行武藝交流的方式,世代傳承,深受農村民眾喜愛。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縉雲縣申報的“迎羅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Ⅵ-6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迎羅漢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浙江省縉雲縣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Ⅵ-66
歷史淵源,遊藝特色,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羅漢班”始於南宋,是一種民間傳統表演活動。
康熙《縉雲縣誌》記載:宋高宗時,防遏外寇,習武自衛,村自為隊,民眾稱之為“羅漢班”。

遊藝特色

迎羅漢是由一個或多個羅漢班參加,每班數十人到上百餘人不等。各班在開演前都要在本村舉行莊重地祭旗儀式,然後在指定地點集結,按照約定的路線,在陣頭旗、神幡的帶領下,伴隨著先鋒、鑼鼓聲以一字長蛇陣進行踩街,每到一村都會選擇一處寬闊場地輪番表演,分迎羅漢、疊羅漢和背羅漢三種。
迎羅漢的形式主要有踩街表演、羅漢陣、耍武、疊羅漢等。陣法有“大團圓”“梅花陣”“龍門陣”等,疊羅漢有“疊牌坊”“疊水井”“開荷花”等多種造型。
迎羅漢的表演人員打扮成“羅漢”形象,頭帶英雄帽,上身穿古代兵勇套掛或白色中衫,下身著紅色燈籠褲,腰捆大扎包,腳穿白底的黑布鞋;手執大刀、四門叉、鋼叉、馬刀、盾牌、雙鐧、紅櫻槍、棍、長棒等兵器,有序地上台。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迎羅漢富有純樸的鄉土文化特色,融民俗慶典、藝術表演、體育競技於一體,有著鮮明地方特色和深厚歷史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

傳承人物

應設盧,男,出生於1938年8月11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錄:疊牌坊(縉雲迎羅漢),傳承人編號:03-Ⅵ-505。應設盧從大伯公、父親、師傅的言傳身教中,學會羅漢隊的會套技藝,常年傳教下代學練大刀、鋼叉、拳術。每年組織指揮羅漢隊參加廟會活動和帶隊外出表演。已教會16個旗手,10位鋼叉手,8位大刀手及帶徒學拳者多人。編寫、整理了有關羅漢民間技藝資料有:《水口羅漢隊傳承世系表》《羅漢隊創建與發展》《水口羅漢隊簡史》《羅漢隊在廟會獻藝》等論文;編寫承制《水口山村風光》《二月二廟會》《羅漢隊演藝》《水口龍燈會》等錄音錄相影碟片4套,接受麗水電視台採訪,在市電視台《綠谷採風》節目中播出。
迎羅漢
應設盧

保護措施

迎羅漢國家級非遺陳列館為土木結構老式小院,面積達100多平方米,館內有十八羅漢、大刀、銅錢鞭、三十行道具、十八孤狸頭、各式旗幡、鋼叉、棍、矛、盾、火籤、足筒、哧哧夾等。
2016年4月,縉雲縣前路國小組織開展非遺項目“迎羅漢”進校園活動,並邀請“迎羅漢”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應設盧擔任羅漢班總教練。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縉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迎羅漢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迎羅漢項目保護單位縉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9年9月,縉雲2019首屆十八羅漢文化節在東方鎮鄭弄村啟幕,迎羅漢在現場演出;10月26日,在天台旅遊集散中心徐霞客廣場上,“詩路傳薪”—2019年浙江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暨天台山文旅融合高峰論壇正式開幕,迎羅漢在現場表演。
2022年6月11日,是中國第十七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縉雲縣在縣政府廣場舉辦以“連線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的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迎羅漢登場為觀眾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