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葉杜鵑(迎杜鵑花)

尖葉杜鵑

迎杜鵑花一般指本詞條

尖葉杜鵑,常綠灌木,高可達2米,乾皮淡灰色,微有剝裂。尖葉杜鵑屬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我國除新疆外南北各省區均有分布,尤以雲南、西藏和四川種類最多,為尖葉杜鵑花屬的世界分布中心。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分布分鐘,園林用途,繁育栽培,

形態特徵

小枝細長,分枝多,植物體各部多具散生白色腺鱗。單葉互生,卵狀披針形,長3-7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尖銳,基部楔形,兩面無毛僅具腺鱗。全緣葉,葉緣基部偶見粗毛,具短葉柄,早春先葉開花,花兩性,單花或數朵生於枝頂,花冠寬漏斗狀,深紅或淡紫色,雄蕊10枚,5長5短,花葯紫色。花柱長於雄蕊並伸出花冠外,花梗、花萼均具白色腺鱗。蒴果短柱狀,暗褐色,密被腺鱗,熟時5瓣開裂,花期4-5月,果熟9-10月。
尖葉杜鵑
尖葉杜鵑
由大喬木(高可達20m以上)至小灌木(高僅10cm~20cm),主幹直立或呈匍匐狀,枝條互生或輪生。分布於歐洲、亞洲及北美洲,以亞洲為最多。它與西洋杜鵑的區別是:形體相對更矮小,花型相對更小。

生態環境

喜光也較耐蔭,耐旱性強,喜生於濕潤肥沃、微酸性砂質壤土中,在鈣質土及含有鹽鹼的土壤上生長不良。
杜鵑花屬種類多,習性差異大,但多數種產於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值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並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氣溫超過30℃或低於5℃則生長停滯。冬季有短暫的休眠期,以後隨溫度上升,花芽逐漸膨大,一般露地栽培在3~5月開花,高海拔地區則晚至7~8月開花。北方在溫室栽培。1~2月即可開花。杜鵑花耐修剪,隱芽受刺激後極易萌發,可藉此控制樹形,復壯樹體。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一般立秋前後萌發的新梢,尚能木質化。若形成新梢太晚,冬季易受凍害。為常綠或落葉灌木。
尖葉杜鵑
尖葉杜鵑

分布分鐘

為中國原產樹種,華北地區多野生分布,山東泰山垂直分布可達海拔1000米以上。

園林用途

早春先葉開花,花色鮮艷美麗,無葉紅一片,是華北地區可露地栽培的一種紅花杜鵑品種。

繁育栽培

播種或分櫱繁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