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暉東門

迎暉東門是成都的東軸位置,2021年3月將被命名為“迎暉大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迎暉東門
  • 地理位置:成都
地理位置,街道歷史,

地理位置

2021年3月,成都向東再次按下“加速鍵”,封面新聞從成都市民政局獲悉,成都的東軸將被命名為“迎暉大道”,全長60530米。

街道歷史

出東門 擁抱春天
秦時,成都城東有千秋池(今城東南牛市口一帶)。漢代少城九門,“最東曰陽城門”。晉代大城有東門。唐高駢擴築羅城,東有大小東門。前蜀王建武成元年(908年),改羅城大東門為萬春門、小東門為瑞鼎門。宋代,城東有大小東門以及朝天門,不知朝天門是羅城的東門之名還是附設的東郭門之名。宋之大東門位於東南角,離合江亭較近。明代,“城東門龍泉路曰迎暉”,其位置在以前的大東門位置。
清代康熙初年,東門名延續“迎暉”,東門橋又叫長春橋。“迎暉”“長春”,皆因東向,以五行為春之始、迎朝暉之義而命名。1914年,於東較場增開武成門,俗稱新東門,次年建武成門橋,今天二醫院附近依然有武成大街。1944年7月7日,劉開渠雕塑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俗稱“無名英雄紀念碑”)落成,斗笠草鞋、綁腿刺刀的衝鋒戰士迎著朝暉,矗立在老東門城門口……
元代成都華陽人費著的《歲華紀麗譜》追憶了宋時成都人一年四季的風俗。以此為線索,我們發現,東門與成都人的春天緊緊相連。
正月初二,成都人“出東郊”“祭東君”,詩人范成大在成都為官時就參加過這一儀式。這一天,成都知府“早宴移忠寺(舊名碑樓院),晚宴大慈寺”。舊名碑樓院的移忠寺或在東郊,知府一行一大早出大東門,在東郊行祭祀之禮後,在附近的移忠寺用早飯。費著的《箋紙譜》還記載有雪峰院,造紙者修建此廟祭祀“蔡侯紙”發明者蔡倫:“廟在大東門雪峰院,雖不甚壯麗,然每遇歲時,祭祀香火累累不絕,示不忘本也。恩足以及數十百家,雖千載猶不忘如此。”
除了初二“出東郊”祭掃,成都人還要“立春”打春牛。曾任成都府通判的綿竹人何耕,在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所作的《錄二叟語》中,記錄了他眼中的成都人立春打春的場景。當時的“班春之所”,大約設在成都知府府前的廣場,到了清代,則是眾人在立春這一天抬著土牛芒神出東門,在東郊有了一層綠意的田野“打春”。嘉慶年間的竹枝詞就說:“迎暉門內土牛過,旌旆飛揚笑語和。人似山來春似海,高妝女戲踏空過。”
農曆三月二十一日,“出大東門,宴海雲山鴻慶寺,登眾春閣觀摸石。”相傳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的這一天,是海雲寺靈智禪師的圓寂日,“邦人敬之,入山游禮,因而成俗。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海雲寺“摸石求子”在北宋年間已成時尚,宋祁、田況、趙抃、韓絳都有詩作。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成都三月有海雲山摸石之游,占生子之兆。得石者男,得瓦者女。”海雲山曾經滿目山茶花。陸游就曾經寫道:“山茶雖慰眼,不似海雲看。”並注釋說:“成都海雲寺山茶,一樹千巷,特為繁麗。”今川師有獅子山校區,校園內有獅子山,即海雲山一帶。
到了寒食節,“出大東門,早宴移忠院,晚宴大慈寺設廳。曩時寒食,太守先設酒饌於近郊,祭鬼物之無依者,謂之遙享。後置廣仁院,以葬死而無主者,乃遣官臨祭之。而民間上冢者,各儀集於郊外。”古時,寒食節第三日為清明。作為一方太守的成都知府,會在寒食這天到東郊祭祀。“龜堞春遊徑路賒,青青踏去冒煙華。翠停舴艋客尋寺,紅卸冪羃人上車。亭落五重沽卓酒,釵行十二步潘花。乘歡醉盡高陽侶,倒載歸來不認家。”這是北宋成都府新繁縣人梅摯《自和寒食韻》中描述的成都人寒食踏青、出行遊玩情形。
  • 大慈寺 市井生活圈的中心
《歲華紀麗譜》里多次提到宋人“晚宴大慈寺”。由官方主導的大慈寺宴飲,一年就有14次之多,如五月五日端午節,“宴大慈寺設廳。醫人鬻艾,道人賣符;朱索彩樓長命辟災之物,筒飯角黍,莫不鹹在”;七月七日乞巧節,“晚宴大慈寺設廳,暮登寺門樓,觀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備焉”;七月十八日,“大慈寺散盂蘭盆,宴於寺之設廳。宴已,就華嚴閣下散”;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舊宴於西樓,望月於錦亭,今宴於大慈寺”;冬至節,“宴於大慈寺。後一日,早宴金繩寺,晚宴大慈寺。”一年四季里,城東“大慈寺”的名字頻頻出現,堪稱宋代成都人生活圈的中心。
費著記述成都“上元節”放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門樓,甲夜觀山棚變燈。……如繁雜綺羅街道,燈火之盛,以昭覺寺為最。”他還引述了一個故事:“唐明皇上元京師放燈,燈甚盛,葉法善奏曰:‘成都燈亦盛。’遂引帝至成都,市酒於富春坊。”
南宋周煇《清波雜誌》曾載富春坊是歌舞宴樂場所:“成都富春坊,群倡所聚。一夕,遺火。黎明,有釘一牌,大書絕句詩於其上:‘夜來燒了富春坊,可是天公忒肆行。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結合史料和考古,今人認為,富春坊的位置大概南至今光大巷一帶,北以今科甲巷為界,東至今三聖街和耿家巷,西臨暑襪街和青石橋。
著名道士葉法善一生經歷唐代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相傳唐明皇在葉法善製造的夢境裡,還逛了成都城東著名的煙花酒肆富春坊。因“安史之亂”,唐明皇流落成都,路上還賜死了楊貴妃,不知他是否真有心情去逛富春坊,只知他後來因為“沙門英乾施粥救貧餒”,也可能私心是為了懷念楊貴妃,在緊鄰富春坊一帶的城東,敕額賜田擴建了大聖慈寺。《茅亭客話》記載:“益州大聖慈寺,開元中興創。”隨著唐玄宗的到來,大聖慈寺迎來了輝煌。宋代志磐的《佛祖統紀》記載:“上駐蹕成都,內侍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乾,於廣衢施粥以救貧餒。願國運再清,克復疆土。欲於府東立寺為國崇福。上皇悅,御書大聖慈寺額,賜田一千畝,敕新羅全禪師為立規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區。”
宋代趙抃《成都古今記》記載成都有“十二月市”,在大慈寺舉辦的就有蠶市、扇市、香市、七寶市、藥市。《方輿勝覽·成都府》說,解玉溪“在大慈寺之南。韋皋所鑿,用其沙解玉則易為功”,在大慈寺附近還興盛起了製作、販賣玉器的作坊店家。以大慈寺為中心,成都大東門興盛起了東市。杜光庭《神仙感遇傳》和黃休復《茅亭客話》都提到了“東市”和“大東市”。從清末民國店鋪林立、下重慶至川東的必經之路東大街,到今天的時尚中心春熙路、太古里,都讓人想起曾經聲名顯赫的東市。
“東門買彘骨,醯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蟹。”“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貴珍詎敢雜常饌,桂炊薏米圓比珠。”陸游在成都時,對東門的豬骨、蒸雞、魚蟹、涼拌藠頭、薏米飯等美食情有獨鐘。就連他多年後在故鄉,夢見與亡友譚德稱相遇,也是在成都的小東門外:“當年與子別江乾,漸老心知後會難。豈料今宵清夢裡,東門交轡說春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