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街(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境內的一條道路)

大北街(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境內的一條道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據民國二十七年(1938)《達縣誌》記載,曾經的達城,是一座封建色彩很濃的小城鎮。

明朝就建有城牆,修了四門,東門叫迎暉、西門稱楊武、北門叫來鳳,南門稱朝宗。緊鄰北門的街,人稱大北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北街
  • 地理位置:四川省達州市女人街旁
  • 長度:300 m
歷史淵源,名勝古蹟,大東街,大西街,

歷史淵源

緊鄰北門的街,人稱大北街,它北接來鳳路,南抵馬蹄街、荷葉街,長300米,寬 10米,因較為寬大而得名,與正南街(今翠屏路)、大東街、大西街和后街(今荷葉街的一部分)成為城內的主街。這條街主要居住的是小商小販。在街的中間,有張家院子等住房,在以前的會府里建有製革廠、勸工局,勸工局後改為實業局,民國二十年(1931)再改為建設局,並附設平民教養工廠。沿著城根往左走,有倉房、昭宗祠,前行有祖師樓。北門右邊有巷道前通三聖宮、兵工廠,都傍著城牆。由兵工廠右下蒲草田,經過縣城隍廟後,在廟的左側為電報局,廟前有米市、鄭家祠堂,後者賣給了法國教會。對面的房子是同德堂,右邊通西城牆根,左邊接荷葉街。由北門巷道中橫下就是小北街,多為貧民居住。清朝光緒年間,達城一個姓傅的富紳捐贈白銀和房產,開辦有仁濟醫院。向左中間即典史署,後為典獄署、市政公所、軍團聯合處,緊挨著是警察所,偏前左是監獄。前面有條小巷通縣公署。
大北街
大北街口/1993年

名勝古蹟

據民國二十七年(1938)《達縣誌》記載,曾經的達城,是一座封建色彩很濃的小城鎮。明朝就建有城牆,修了四門,東門叫迎暉、西門稱楊武、北門叫來鳳,南門稱朝宗。而分別以城門外,分布著大北街/大東街//大西街/······

大東街

最早叫東街,因在東城門(迎暉門)內而得名,1927年經過改建後叫大東街,文化大革命中稱解放路,西起府正南街(今翠屏路)中段,東至柴市街與東華街(也稱黃龍寺)口,後來將東華街納入其範圍,街道延升至興隆街(今會仙橋街)與珠市街交界處,全長300米,寬7至10米,是達縣老城牆內太陽最早照耀的街道。
如今的大東街上,曾經建有東嶽廟、府隍廟、黃龍寺三座廟宇。

大西街

大西街, 位於達州老城以西,緊倚老城牆,東起翠屏路,西至紅旗大橋,全長590米,寬9至11米,因靠近西門,街面寬大而得名,解放時曾叫西街。今與翠屏路、馬蹄街、鵝市巷、陳公祠巷、關帝廟巷、鴿子巷、花椒巷、火廠壩巷、紅旗路、西勝街為鄰。就是這么一條街道,對於生於斯、長與斯的老人,以及達縣的志書都留下了深深的記憶與無窮的回憶。
大北街
明朝達州地域圖
翻開清嘉慶二十年(1815)《達縣誌》達縣城垣全圖便看到,當年的大西街可以說是達城廟宇最多的一條街,從今翠屏路到西門就有7處廟宇。街道上側的火神廟、藥王廟、三元宮、武廟、西文昌宮、朝天宮一字排開,下側的軒轅宮緊靠南門城牆。而從相關史料和86歲的原達縣市城建局副局長施福銀處得到更加詳細的情況。
火神廟又叫炎帝宮,修建年代無考,清嘉慶年間和光緒二十一(1895)兩次重修,祭祀祝融,原達縣地區雜技團場地,約在今巴西烤肉偏西處。
藥王廟,修建年代無考,祭祀華佗、孫思邈。這裡後來辦過電影院,成為原達縣地區川劇團場地,在今東宇停車場處。民國十五年(1926),陳毅到達縣時住在這裡,接見了綏屬聯中和縣中學生代表張元昌、張端緒(張愛萍)、魏傳統、王榮樹、田聞蟬等進步青年,並指導他們在縣城秘密成立革命文學研究會,還應邀作了《革命文學之使命》的專題報告。
三元宮,修建年代無考,為陝西、山西兩省僑民修建,祭祀關帝。三元之稱,則由廟中附帶祭祀天、地、水府三官而得名。原達縣公安局場地,今警苑小區和通川區八小一部分。
武廟又名關帝廟、關岳廟,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原祭祀關羽,稱關帝廟、武廟,民國初增加祭祀岳飛,稱關岳廟。原達縣縣委場地一部分。
西文昌又名梓潼宮,清朝雍正十年(1732)建,原達縣地區京劇團職工宿舍。
朝天宮,修建年代無考,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州郎炳補修,光緒中,知府增貴集款培修。每遇慶典,達縣的清朝官吏都要聚集這裡舉行活動。今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場地一部分。
軒轅宮又名三皇宮,修建年代無考。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鹹豐七年(1857)、光緒辛卯(1891)先後培修,祭祀伏羲、神龍、黃帝。原達縣二輕工業局的一部分,今為麗笙商務酒店。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陳公祠,在西門內賴家橋,祭祀清綏定知府陳克讓。此人鎮守綏定10年,勤政愛民。道光庚戌年(1850)升任江南江安十府糧道。鹹豐三年(1853)全家殉難。其原部下感戴其功德,捐資建立專祠,祠地開始在西聖寺側,後遷入今陳公祠巷26號,現為荷葉街社區場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