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農社對接,指的是由農田到社區居民樓下的點對點的直銷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社對接
簡介,產生背景,政策法規,意義作用,農社對接的主要做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試點建設內容,增強鮮活農產品加工配送能力,提高鮮活農產品經營信息化水平,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有品牌,建立“農社對接”渠道,各地“農社對接”工作進程,
簡介
農社對接,指的是農戶和消費者達成意向性協定書,由農戶向社區的消費者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為優質農產品進入社區搭建平台。“農社對接”的本質是將現代流通方式引向廣闊農村,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起來,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實現農民、消費者共贏。
即農產品與社區直接對接,居民需要什麼,農民就生產什麼,既可避免生產的盲目性,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同時,還可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通過直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給消費者帶來實惠,同時可以提高農民收入20%左右。
農社對接是上海理工大學的大學生在課餘時間面對菜價上漲,農民收入絲毫未有改變的現狀,提出的新型農產品直銷模式。 該模式閒現已在上海市徐匯區的金衡小區及周邊四個小區內實施。這種新型模式是積極探索推動鮮活農產品銷售的有效途徑和措施,是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對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制、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產生背景
農社對接是從2011年華夏農田公司與朝陽區政府合作的便民工程的一個特色服務項目,在朝陽區政府社區辦和左家莊街道領導的支持下第一個店在樣板店即小伙子菜店在2011年5月3日在左家莊街道的三源里開業,
張大偉是小伙子(北京)蔬菜直供中心的總經理,他和其他幾個合伙人,在2011年,從科技產業轉戰“農社對接”。 “公司原先的主業是科技方向,不過,公司有一個股東,家裡在山東有一個蔬菜基地。今年,公司重點開展了‘農社對接’的業務。”張大偉說,以前,蔬菜基地出產的蔬菜,一般都是運進北京,銷路有兩個途徑,進新發地批發市場,或者進超市。
進新發地批發市場,需要交入場費,而且面臨諸多競爭對手,價格高了賣不出去,價格低了又賺不著錢。進超市,面臨著資金鍊斷裂的危險。因為,“很多超市都會壓錢(拖欠菜款)”。除了新發地和超市,從山東運進北京的菜,面臨著無處可售的窘境。
當“農社對接”這個想法在公司的管理團隊中被第一次提及後,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對張大偉他們來說,“農社對接”的最大好處就是免去了中間環節,直接面對消費者。菜價雖然便宜了,但是對他們這種規模的菜農來說,利潤一點沒減少。因為此前那些銷售渠道的中間環節成本,遠比現在“農社對接”降低的這些菜價,高很多。
產的盲目性,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同時,還可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通過直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給消費者帶來實惠,同時可以提高農民收入20%左右。
開業以來深受社區居民的歡迎和政府部門的認可
目前該區的“農社對接”便民菜站(點)大體有三種模式,即固定房屋全天售賣式、在社區空地固定時間地點集中售賣式,還有一車一棚流動售賣式,這些靈活的設定方式,既避免了擾民,又解決了街道、社區房屋資源不足的問題。街道、社區提供的場地一律不收費。像這樣的“農社對接”便民菜站,朝陽已經建成44處。這些便民菜站每天營業時間從早上7點一直持續到晚上近8點,上班族下班晚了,也不用擔心買不到菜。
按計畫,朝陽區明年將再增加50個菜站(點),主要分布在買菜不方便的老舊小區,基本達到每個城市社區服務圈都有一個“農社對接”點位,讓全區居民都能得到“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的實惠。
農社對接模式的提出和良性的運行引起了各大媒體的關注和全國範圍關注和推廣。
政策法規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政策措施。
會議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蔬菜生產和市場供應工作,制定實施了“菜籃子”工程等政策措施,促進了蔬菜生產和流通快速發展,基本滿足了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但是,近年來一些地區“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弱化,措施不落實,蔬菜生產水平和組織化程度低,流通設施能力不足,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蔬菜價格大起大落、農民“賣菜難”和居民“買菜貴”並存等問題日益突出。今年入汛以來洪澇災害頻發,也給蔬菜的生產供應造成一定影響。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基礎上,加大政府調控力度,把解決當前問題和建立長效機制結合起來,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近日,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於實施基本生活消費品提價備案制度的公告》。按照要求,鼓勵近郊菜農到蔬菜市場和社區直銷。
意義作用
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中國一些地方已經具備了鮮活農產品從產地直接進社區的基本條件。開展鮮活農產品“農社對接”試點,積極探索推動鮮活農產品“農社對接”的有效途徑和措施,減少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是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菜價居高不下農民收入絲毫未增問題的有效方式,有利於促進鮮活農產品“農社對接”模式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實現農產品質量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對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制、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農業合作社按照市場需求,提出品種和數量要求,農民按其品質、安全進行生產。期間,消費者適當以農家游的方式察看每天所吃蔬菜的生長情況,從而對農民的綠色生產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而農民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後,將更注重於產品生產過程的質量、安全。降低流通環節費。用合作社自身網路渠道銷售或者專業的物流公司運送,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採購環節費用,將更多利益留給了農民和消費者。
農社對接的主要做法
指導思想
社區里選購產品的市民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立中國特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制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保障城鄉居民消費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這一主題,以發展鮮活農產品“農社對接”作為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行銷網路。
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以城市大型社區為主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網路、信息、配送等優勢,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新型鮮活農產品供應鏈。二是堅持因地制宜,試點先行。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等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發展模式穩步推進。三是堅持貿農結合,以商促農。以大型社區為基礎,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相結合,建立新型農產品流通渠道,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和產業鏈的整合。
試點建設內容
增強鮮活農產品加工配送能力
媒體報導
重點支持新建鮮活農產品配送中心、在現有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中增加鮮活農產品配送功能、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配送等多種方式,建立與農產品生產規模及零售規模相適應的物流配送體系。
提高鮮活農產品經營信息化水平
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強化鮮活農產品信息系統建設,廣泛推廣數字終端設備、條碼技術、電子標籤技術、時點銷售系統和電子訂貨系統等,進一步推廣品類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管理技術,提高市場反應能力,建立鮮活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
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有品牌
試點社區要廣泛宣傳和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自有鮮活農產品品牌,農業合作社要向消費者提供質量安全可靠的農產品及加工製品,增強消費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鮮活農產品銷售規模的擴大。 。
建立“農社對接”渠道
政府有關部門要負責組織試點社區,農業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本轄區內產業基礎牢、產品規模大、質量安全優、品牌效應好、農戶成員多的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定期舉辦這門的對接洽談會、產品展示推介會等形式,為社區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搭建對接平台。。
各地“農社對接”工作進程
大學生“給力”菜籃 “試吃會”開進小區——上理工學生推廣“農社對接”為社區牽線搭橋
新鮮蔬果現摘現送,居民試吃後當場可下訂單……今天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試吃會”開進了田東路377弄金衡公寓。“試吃會”的組織者是上海理工大學“賽扶”團隊的18名學生,這是他們推廣“農社對接”果蔬購買模式的第一步:“降低菜價,我們願儘自己的一份力。”
當場試吃 當場購買
上午9時多,記者來到小區“探營”。在“試吃台”上,兩家果蔬公司的新鮮蔬菜被製作成色拉擺上桌,獼猴桃被切開供品嘗。在“銷售區”,解說員拿著宣傳單為大家解釋“農社對接”的購買模式,並回答居民對於菜價、品質等的疑問。
“這獼猴桃蠻新鮮,我要買一箱給80多歲的老父親吃。”小區居民徐阿姨對獼猴桃讚不絕口,當即詢問價格。“外麵攤上要賣六七元一隻呢,這裡18隻裝才70元,挺合算!”居民張女士則對菠菜、青菜等興趣濃厚:“菜葉上沒有水分,賣相很好,又比菜場便宜。”
試吃了一圈後,很多居民直接掏錢購買,不一會兒,三四百公斤蔬菜已快見底。當得知今後將採取“電話、網上訂購,公司定時配送上門,居民家門口取貨”的模式時,居民紛紛表示願意嘗試:“關鍵是新鮮、價低、放心,如果真能做到二三天、甚至每天配送一次,那就再好不過了!”
走訪市場 牽線搭橋
此次活動的是上海理工大學賽扶團隊發起的。他們說,今年暑假,團隊成員注意到菜價飛漲。經過社會調查,大家發現主要原因是中間環節與經銷商太多,便開始構思“農社對接”,“將農產品從郊區果蔬源頭與社區居民對接,可以跳過多級中間商,降低菜價。”
為此,學生們多次走訪小區周邊菜場、超市,掌握了第一手菜價信息。隨後又與上海菜香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及金山板扎果業公司聯繫,商定試點推廣有機蔬菜和優質獼猴桃。“我們比較過,農社對接的菜價比市價便宜20-30%甚至更多。”經與金衡公寓的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聯繫溝通,“試吃會”正式舉行。
“農社對接”會不會埋下社區“亂設攤”的隱患?負責學生表示,今後配送的蔬果都是提前分裝好的,居民下樓拎了就走,不會留下一片菜葉。
寶雞市“農社對接”開闢“菜籃子”直通車
進入12月份,寶雞市部分社區的蔬菜價格大幅下降,百合花城小區的白菜每公斤只賣0.6元,而其他地方要賣1.6元,細菜則更便宜,蘑菇、乳瓜等每公斤要比大市場上便宜2 塊錢。
原來,經寶雞市農業局牽線搭橋,該市主動開展了農村蔬菜專業合作社與城市社區的對接,由此開闢了一條從“菜園子”到“菜籃子” 的直通車,有效減少了蔬菜流通環節的層層加碼,還確保了菜農的增收。
該市高度重視蔬菜供應及其價格問題。市委書記親自抓,主管蔬菜生產的市農業局主動與全市102個蔬菜專業合作社聯繫,召集5縣區 12家有規模有實力的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就專業合作社自產蔬菜如何進入社區,實現產銷對接進行溝通,最後確定在渭濱區先行“農社對接”,探索發展新路。
渭濱區清姜東二路、百合花城小區、秦川工具機廠小區、渭工路、火炬路等城市社區,專門為合作社免費提供銷售門店。渭濱區張家溝蔬菜合作社、陳倉區綠豐源蔬果合作社和岐山縣故郡豐盛瓜菜合作社 3家,獨立經營了7個直銷門店,日供應蔬菜25噸多,蔬菜品種多達60 個,平均每公斤菜價比市場降低1元,僅此銷區一帶市民每天少出1.2 萬多元買菜花費。市民高興地說:市政府為老百姓想得太周到了。合作社的社員也反映:有了銷售門店,今後我們要種更多更豐富的蔬菜,確保城市市場供應。
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農社對接”走進安貞社區
鮮亮的武夷山桔柚、現摘的有機黃瓜、原生態的小豆製品、特製的小麥胚芽、神農架出產的野生糯米粽子和野生大豆現磨的豆漿讓北京市朝陽區安貞社區的居民們一邊品嘗著、一邊品評著,紛紛排起隊踴躍購買。5月25日由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農產品加工流通委員會和豐臺區社區學院共同發起主辦的“農社對接”活動在安貞社區公園舉辦。農社對接活動是踐行十八大精神,創新農產品流通渠道和食品安全知識科普進社區的創舉。組織農業專家進入社區教育引導社區居民識別、選購、使用安全的優質農產品,同時引領優質農產品和新品種進入社區供廣大居民品嘗、體驗、試銷。通過農業專家的諮詢指導,為社區居民構築起餐桌安全的堤壩。
居民們圍住農業專家提出很多食品安全的問題和建議。原農業部國家家禽育種研究中心總畜牧師、著名家禽養殖專家金光鈞教授為居民介紹禽流感傳播途徑與家禽的安全食用。中國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原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室主任吳光夏教授為居民講解城市自來水安全現狀與合理健康選購淨水機。北京農學院小豆專家濮紹京教授耐心為居民講解小豆選購與食用的技巧。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宣傳展板前,中國農科院物種多元化專家劉晨博士為居民講解“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的制定標準和識別。特級廚師、高級營養師李書江先生親自示範,從大米最佳蒸煮方式到膳食合理搭配為居民做指導。農業部副巡視員、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常務副會長李振雄認為:農業專家如此近距離與社區居民探討食品安全問題,是很好的調查、學習機會,會碰撞出很多火花。我們要好好總結,對具有價值的建議,農業分會要上報農業部決策部門。安貞社區居委會王書記說:“感謝這么多農業老專家在周末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來到我們安貞社區開展農社對接活動。這種形式很新穎,從居民的反應可以看出,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非常高,希望農社對接活動今後能常來我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