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農民朋友不可不讀的99箇中國古代史故事
-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 頁數:139頁
- ISBN:9787539259192
- 作者:黃鶴
-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1日
- 開本:16
- 定價:16.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農民朋友不可不讀的99箇中國古代史(上)》介紹的是從遠古到秦滅六國的歷史。是一本閱讀、學習、觀賞、收藏功能兼備的精品圖書,它將長久地伴隨您,為您的生活增添精神營養,提高您的生活品味。本書具有較強的知識性、趣味性。我們力求做到語言通俗易懂,易於讀者理解。本書由黃鶴主編。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遠古時代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遺址
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第二章 三皇五帝
中華民族的起源
黃帝和炎帝
顓頊和帝嚳
唐堯和虞舜
九州的來歷
第三章 夏
夏朝
夏族的興起
夏朝的建立
甘之戰
太康失國
少康中興
夏朝的發展
夏桀
最早的天文曆法著作《夏小正》
第四章 商
商朝
崇拜玄鳥的部族
網開三面
湯滅夏建商
伊尹的身世
伊尹囚禁商王
盤庚遷都
武丁中興
商朝奴隸制度
紂王無道
牧野之戰
《湯刑》
第五章 西周
西周
周族的興起
姜尚賣飲於孟津
八百諸侯會盟津
伯夷、叔齊
周公東征
周公制禮作樂
成康之治
國人暴動
宣王中興
烽火戲諸侯
第六章 春秋
春秋
平王東遷
周鄭交惡
王子克之亂
五大夫之亂
假虞滅虢
管仲相齊
九合諸侯
管鮑之交
襄王繼位
泓水之戰
天子狩於河陽
城濮之戰
崤之戰
楚王問鼎
晉、楚稱霸
王子朝之亂
晏子使楚
老子論道
孔子入周問禮
雞父之戰
專諸刺王僚
勾踐臥薪嘗膽
越人滅吳
田氏代齊
三家分晉
第七章 戰國
戰國
李悝變法
吳起變法
商鞅變法
鄒忌改革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魏霸中原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合縱家蘇秦
秦王舉鼎
函谷、伊闕之戰
合縱連橫
樂毅破齊之戰
田單火牛奇陣復齊
閼與之戰
長平之戰
邯鄲之戰
范雎的遠交近攻
李冰興建都江堰
墨子和墨家
孟子和荀子
道家與莊子
屈原與楚辭
《呂氏春秋》
荊軻刺秦王
秦滅六國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遺址
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第二章 三皇五帝
中華民族的起源
黃帝和炎帝
顓頊和帝嚳
唐堯和虞舜
九州的來歷
第三章 夏
夏朝
夏族的興起
夏朝的建立
甘之戰
太康失國
少康中興
夏朝的發展
夏桀
最早的天文曆法著作《夏小正》
第四章 商
商朝
崇拜玄鳥的部族
網開三面
湯滅夏建商
伊尹的身世
伊尹囚禁商王
盤庚遷都
武丁中興
商朝奴隸制度
紂王無道
牧野之戰
《湯刑》
第五章 西周
西周
周族的興起
姜尚賣飲於孟津
八百諸侯會盟津
伯夷、叔齊
周公東征
周公制禮作樂
成康之治
國人暴動
宣王中興
烽火戲諸侯
第六章 春秋
春秋
平王東遷
周鄭交惡
王子克之亂
五大夫之亂
假虞滅虢
管仲相齊
九合諸侯
管鮑之交
襄王繼位
泓水之戰
天子狩於河陽
城濮之戰
崤之戰
楚王問鼎
晉、楚稱霸
王子朝之亂
晏子使楚
老子論道
孔子入周問禮
雞父之戰
專諸刺王僚
勾踐臥薪嘗膽
越人滅吳
田氏代齊
三家分晉
第七章 戰國
戰國
李悝變法
吳起變法
商鞅變法
鄒忌改革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魏霸中原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合縱家蘇秦
秦王舉鼎
函谷、伊闕之戰
合縱連橫
樂毅破齊之戰
田單火牛奇陣復齊
閼與之戰
長平之戰
邯鄲之戰
范雎的遠交近攻
李冰興建都江堰
墨子和墨家
孟子和荀子
道家與莊子
屈原與楚辭
《呂氏春秋》
荊軻刺秦王
秦滅六國
文摘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
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
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
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
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
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河姆渡文化在農業上以種植水
稻為主。在其遺址第4層較大範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這對於研究中國水
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
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而的乾欄式建築。乾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
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
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
特徵。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儘管總長超過了黃河,
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並不為人所知,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的
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才是歷史的主流。但是近年來
,在長江下游一代卻不斷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於
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
穗圖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
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
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
稻的栽培,使社會上大量的餘糧囤積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的
出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採集和漁獵。
在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穀、穀殼、稻稈、稻葉等遺存。遺址中還出土有許
多動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和菌米與藻
類植物遺存。
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異的村落。在村落遺址中
有許多房屋建築基址。但由於該地是屬於河岸沼澤區,所以房屋的建築形
式和結構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有著明顯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為主,並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以南的
一種較早的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三門峽市仰
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
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
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總計2040處,占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
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1921年澠池仰韶村遺址發現後,到2000年為止,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
化遺址共5213處,其分布範圍,以華山為中心分布。東起豫東,西至甘肅
、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
陝東一帶。分布省份有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內蒙古、湖北、
青海、寧夏等9個省區,具體分布情況是:陝西省2040處、甘肅省1040處、
山西省1000處、河南省1000處、河北省50處、內蒙古自治區約50處、湖北
省23處、寧夏回族自治區7處、青海省3處。
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
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陝西
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
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
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
制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
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
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
、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
,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
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
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
方,這裡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
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壕溝環繞,
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
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
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
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
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
,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
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
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
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
,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P7-9
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
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
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
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
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河姆渡文化在農業上以種植水
稻為主。在其遺址第4層較大範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這對於研究中國水
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
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而的乾欄式建築。乾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
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
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
特徵。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儘管總長超過了黃河,
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並不為人所知,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的
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才是歷史的主流。但是近年來
,在長江下游一代卻不斷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於
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
穗圖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
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
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
稻的栽培,使社會上大量的餘糧囤積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的
出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採集和漁獵。
在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穀、穀殼、稻稈、稻葉等遺存。遺址中還出土有許
多動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和菌米與藻
類植物遺存。
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異的村落。在村落遺址中
有許多房屋建築基址。但由於該地是屬於河岸沼澤區,所以房屋的建築形
式和結構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有著明顯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為主,並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以南的
一種較早的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三門峽市仰
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
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
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總計2040處,占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
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1921年澠池仰韶村遺址發現後,到2000年為止,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
化遺址共5213處,其分布範圍,以華山為中心分布。東起豫東,西至甘肅
、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
陝東一帶。分布省份有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內蒙古、湖北、
青海、寧夏等9個省區,具體分布情況是:陝西省2040處、甘肅省1040處、
山西省1000處、河南省1000處、河北省50處、內蒙古自治區約50處、湖北
省23處、寧夏回族自治區7處、青海省3處。
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
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陝西
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
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
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
制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
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
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
、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
,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
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
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
方,這裡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
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壕溝環繞,
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
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
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
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
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
,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
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
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
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
,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P7-9
序言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八百萬年以前,在雲南的開遠
、祿豐等地已經生活著古猿。此後,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
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
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
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
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
明朝和清朝等等歷史時期。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
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
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
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叔的大一統封建帝國。此後
,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
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步人多災多難的近
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
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
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
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
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
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
更使全人類獲益匪淺。
古代的中國,勇於進取,以開闊的胸懷包容四海,開拓疆域,在不同
的歷史時期湧現出多民族融合的壯觀景象,漢族與眾多少數民族共同推動
了社會的進步。與此同時,在對外交往活動中。中華民族一方面積極吸取
其他國家和民族之所長,另一方面更儘自己之所能,無私地將自己取得的
卓越成果推向世界。
為了幫助農民朋友了解我國的古代史,我們編輯了《農民朋友不可不
讀的99箇中國古代史(上)》,這一冊介紹的是從遠古到秦滅六國的歷史。
是一本閱讀、學習、觀賞、收藏功能兼備的精品圖書,它將長久地伴隨您
,為您的生活增添精神營養,提高您的生活品味。本書具有較強的知識性
、趣味性。我們力求做到語言通俗易懂,易於讀者理解。本書出版,對於
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優秀的傳統美德。對於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以及推動
精神文明建設,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豐富的中國古代史,為後世留下了無數有益的經驗
和教訓。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編者參考了一些相關書籍及文章,限於筆墨,
這裡就不一一列出書名及文章題目了。在此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祿豐等地已經生活著古猿。此後,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
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
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
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
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
明朝和清朝等等歷史時期。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
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
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
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叔的大一統封建帝國。此後
,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
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步人多災多難的近
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
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
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
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
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
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
更使全人類獲益匪淺。
古代的中國,勇於進取,以開闊的胸懷包容四海,開拓疆域,在不同
的歷史時期湧現出多民族融合的壯觀景象,漢族與眾多少數民族共同推動
了社會的進步。與此同時,在對外交往活動中。中華民族一方面積極吸取
其他國家和民族之所長,另一方面更儘自己之所能,無私地將自己取得的
卓越成果推向世界。
為了幫助農民朋友了解我國的古代史,我們編輯了《農民朋友不可不
讀的99箇中國古代史(上)》,這一冊介紹的是從遠古到秦滅六國的歷史。
是一本閱讀、學習、觀賞、收藏功能兼備的精品圖書,它將長久地伴隨您
,為您的生活增添精神營養,提高您的生活品味。本書具有較強的知識性
、趣味性。我們力求做到語言通俗易懂,易於讀者理解。本書出版,對於
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優秀的傳統美德。對於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以及推動
精神文明建設,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豐富的中國古代史,為後世留下了無數有益的經驗
和教訓。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編者參考了一些相關書籍及文章,限於筆墨,
這裡就不一一列出書名及文章題目了。在此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