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心理貧困主要是指在長期的貧困條件下,農民對外部因素和力量所持有的以“等、靠、要”為主要特徵的心態和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民心理貧困
- 外文名:Psychological poverty of farmers
農民心理貧困的表現
在我國農村,農民心理貧困最主要的表現有過度的保守心理、依賴心理、焦慮心理和自卑心理等。
(一)保守心理
現代農村中,農民“既是傳統文化的守望者,又是現代文明的倡導者。正是在這種相互矛盾的雙重角色扮演中,農民遭遇了空前的精神迷失與心理困惑”。傳統文化中具有強大慣性的文化因子,使得農民依然保留著傳統農業生產塑造成的安於現狀、思想封閉、觀念保守的性格特徵:不思進取、頑固僵化的鄉土主義觀念;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小農意識;墨守成規、循規蹈矩的生活方式;不敢競爭、害怕風險的落後心理;不願投入、不求創新的懈怠心理,不學科學、僅憑經驗的盲目心理;等等,已經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農民自身發展的重大阻礙。
(二)依賴心理
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特點,封建土地所有制下長期的壓迫和剝削,使得傳統農民形成了忍辱負重、依賴他人的個性。計畫經濟時代,農產品統購統銷的體制又從另一方面使農民養成了依賴心理和惰性心理。即使是現在,“等、靠、要”的心理也占據著一部分農民的主流意識。此外,有研究顯示,女性農民更容易在經濟和心理兩方面產生對他人和社會的依賴,特別是心理上的依賴,在潛意識裡依然根深蒂固,缺乏應有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對農村女性的心理健康危害較大,表現為農村女性心理疾病發生率和自殺率都明顯高於男性。
(三)焦慮心理
運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對我國部分地區農民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民在焦慮因子上與全國常模差異極其顯著,表明焦慮心理是我國農民心理貧困問題的重要表現。農民的焦慮心理主要表現為身份認同焦慮和安全感缺失導致的焦慮。
(四)自卑心理
低自尊、自卑感強是心理貧困的典型表現。農民不但在傳統觀念中低人一等,在現代社會中也在多個方面遭到排斥。分散的、原子化的農民不僅在涉及集體利益的事項中無法一致行動,而且往往無力抵制外來力量對個體權益的侵犯,只能忍氣吞聲,自認低人一等。久而久之,農民已經習慣了自己弱者的地位。再加上文化水平低下、心胸視野狹窄、宿命論盛行等因素,造成農民對自身價值認識不到位,加劇了農民的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