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意願、績效評價與政策最佳化是2013年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朱紅根 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意願、績效評價與政策最佳化
- 作者:朱紅根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頁數:229 頁
- 定價:49.00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4140927
- 版次: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數以億計的中西部地區農民基於“窮則思變”的變革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農村來到城市,從內陸來到沿海,形成了離鄉打工的熱潮。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發展條件和環境的改善,一部分當年的“打工仔”、“打工妹”又從城市回到農村,一個生機勃勃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熱潮正在興起,打破了農村勞動力長期向城市和發達地區單向轉移的格局,呈現出雙向流動和雙向就業的新局面。特別自2008年起,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勢頭進一步加快,返鄉農民工創業成為推動我國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工業化的重要途徑,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會起到較大的帶動效應。因此,怎樣積極促進和科學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近年來各級政府關注的重要議題,許多學者為此作了探索性研究,結果卓有成效。儘管如此,但現有研究成果仍然無法回答以下問題: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意願行為的影響因素有哪些,政府如何促進,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績效的影響因素有哪些,政府如何扶持。農民工對扶持政策滿意度及需求優先次序怎樣,政府如何最佳化。我們認為,這些問題的準確回答是政府科學制定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構建創業扶持體系的基礎與前提。江西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省,多年來,全省外出務工農民人數不斷增長,由於各種原因,當前農民工仍然存在返鄉創業意願不強、創業績效不佳的現實。因此,如何科學引導和扶持那些已經在市場經濟浪潮中開闊了視野,積累了資金,掌握了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經驗與一定市場信息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和成功創業,對於協調城鄉、區域經濟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農民工返鄉創業基礎理論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問題提出
第二節 選題的意義
第三節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義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於拓展農民就業增收途徑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助於縮小我國二元結構差別
三、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於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四、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於培養高素質的新農村建設主體
五、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於推動城鎮化進程
六、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於完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
七、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於提升鄉村文化水平
八、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第四節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動力機制
一、外出打工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孵化器
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有利背景
三、中西部地區發展環境改善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條件
四、城鄉二元體制的排斥是促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外界推力
第五節 邏輯思路
第六節 數據來源
一、農民工個體樣本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企業樣本
第七節 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二、實證研究法
三、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第八節 創新之處
一、特色
二、創新
第二章 國內外研究發展動態
第一節 關於農民創業研究綜述
一、關於農民創業的定義
二、返鄉農民工創業的作用與意義
三、關於農民創業的類型
四、關於農民創業的影響因素
五、農民工返鄉創業原因探討
第二節 關於創業績效測量
第三節 關於創業績效影響因素研究
第三章 農民工返鄉創業理論基礎
第一節 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界定
第二節 勞動力轉移理論
一、劉易斯模型
二、費景漢一拉尼斯模型
三、哈里斯一托達羅模型
第三節 社會流動理論
第四節 需要層次理論
第五節 創業模型理論
一、蒂蒙斯( Timmons)創業模型
二、加納( Gartner)創業模型
三、威克姆( Wickham)創業模型
四、克里斯蒂安-朱利安( Christian-Julien)創業模型
五、劉常勇創業模型
六、劉幫成國際創業模型
……
第二部分 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意願篇
第三部分 農民工返鄉創業績效評價篇
第四部分 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效果篇
作者簡介
朱紅根,江西省吉水縣人,1976年出生,教授,管理學博士,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江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中國博士後基金評審專家,中國農業企業經營管理教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理事、江西省統計學會常務理事。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江西省社科規劃課題等省(部)級課題10多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6項;出版專著3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獲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江西省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三等獎等8項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