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土地流轉問題研究

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土地流轉問題研究

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提高農業發展水平需要實現規模經營,這就要讓多餘的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去。於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變革中的最大事件莫過於龐大的農民工群體的出現。

基本介紹

  • 論文作者:劉曉玲著
  • 導師 : 劉傳江指導
  • 導師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學科專業: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6
  • 關鍵字:民工 土地使用權 土地轉讓
  • 館藏號:F321.1
  • 館藏目錄 :2009\F321.1\52
中文摘要,關鍵字,

中文摘要

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提高農業發展水平需要實現規模經營,這就要讓多餘的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去。於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變革中的最大事件莫過於龐大的農民工群體的出現。農民工已成為中國當今社會的新生階層,成為城市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農民工群體的存在狀態只是我國實現城鎮化的過渡階段上一個特有現象,它不應當長期存在下去。那么,我們要解決農民工在向市民轉化過程中一方面讓農民工割斷與土地的聯繫,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在轉出土地的時候利益不至於受損,這就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民工與土地之間的聯繫。 本文從土地流轉的角度來探討中國農民工市民化問題: 第一,農民工市民化與土地流轉的理論分析。本文首先分析土地流轉與農民工市民化之間的理論模型和國際經驗描述,然後在此基礎上指出我國農民工市民化與土地流轉之間的差異以及應注意的問題。 第二,土地流轉對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影響的難點與實證分析。本文首先分析土地流轉對農民工退出農村和城市融合的影響,指出在農民工退出環節,土地流轉存在拉力與推力兩方面的作用;在城市融合環節提出“土地換保障”和“土地換住房”保證農民工適應城市的生活。其次,指出在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過程中,影響土地流轉的因素及難點進行分析。最後,通過分析實現土地流轉的條件基礎上,選擇4個變數指標,進行計量分析,看土地流轉與農民工市民化之間的相關性以及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 第三,構建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土地流轉政策。首先是構建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土地流轉機制,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市場機制、土地流轉模式四個方面,其次,為了降低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提出“土地換保障”和“土地換住房”的論點。農民工以“土地換保障”實質是如何建立一套使農民工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社保待遇的方案,“土地換住房”使農民工實現在城市裡站穩腳跟,徹底改變其農民身份。 第四,提出農民工市民化的總體思路。包括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有序推進;堅持保障農民工的土地承包權,減輕農民工市民化的風險;不斷提高農民工素質,將農民工市民化引發的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逐步消除農民工市民化的體制障礙,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本文在論證過程中,採用了理論與實際、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力圖構建土地流轉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的完整體系。從理論到實踐,從歷史到現實,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通過這些探討土地流轉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 本文的創新之處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1.從命題上來說,目前在一些文獻中關於農民工市民化與土地流轉的論述一般只是簡要地提及農民工要實現市民化必須要進行土地流轉,有關土地流轉的文獻也很多,但土地流轉與農民工市民化之間的關聯,土地流轉如何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涉及不多。本文就是針對這一點,從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出發分析土地流轉對農民工從農村退出和城市融合這兩個環節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如何來保證農民工市民化的順利實現。 2.為研究土地流轉和農民工市民化之間的關聯,設立單位面積上農村勞動力、農業機械化、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職工工資比率、城市化四個參數,建立數理模型,分析土地流轉後農村勞動力和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職工工資比率與農民工市民化之間正相關。 3.對“土地換保障”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對其在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更是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並根據農民工在城市居住的特點提出了“土地換住房”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對該方案的具體實施過程,在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政府如何保證方案實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

關鍵字

農民工;市民化;土地流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