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2001》是2001年11月1日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我國大豆業發展所面臨的形勢、問題與對策/朱希剛王濟民
創新與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國際比較與政策含義/厲為民
論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的協調發展./馮海發
貧困農戶信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汪三貴等
中國與開發中國家農業合作:戰略方針與對象選擇/夏英
加快中國奶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張存根
1995-199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定與分析/蔣和平蘇基才
農業技術效益測度指標研究/陳世軍
加入WTO對北京市農業的影響/本課題組
北方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發展/吳敬學毛世平
農業資源最佳化配置與生態環境建設/熊存開
鄉鎮企業資金來源與企銀關係/李文
國營種子公司體制改革:取向、實踐、問題/王志本
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經濟分析/李銳
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影響因素分析/賀曉麗呂新業
青藏區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最佳化/周禮
從小麥產量和質量的變遷分析小麥產業的發展趨勢/孫振譽
城市化進程中大工業集聚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山東淄博案例分析/王濟民等
附錄
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2000年度在研課題情況
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科研人員2000年度出版的著作
三、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2000年度鑑定和獲獎科研成果
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組織機構和負責人名單(2001年8月)
文摘
當代中國的最大問題是什麼?一是城鄉發展很不協調,結構偏差過大,農業人口過多,農民收入低下。農村人口仍占全國人口的70%,農村70%的勞動力仍在從事農業,農業勞動力占社會從業人員總數的50%,農業創造的增加值占全國GDP的18%,工業勞動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比值為4.6: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相當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如果考慮到農民純收人中約30%-40%需用作生產性投入和市民的福利因素,則目前城鄉居民可比收入的真實比例不是2.65:1,而是4-5:1。農民消費低迷,農戶積累下降,農業基礎脆弱。二是農產品供需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但是農業生產結構包括產品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和標準化程度均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狀況比較嚴重。三是中國農業產業組織和農民組織結構落後,農產品加工和運銷落後,農業巨觀管理體制落厚,不適應入世後的新形勢和融入全球經濟大循環的新要求。
序言
本年度《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中收集的論文和研究報告,均是基於大量調查和實證研究,反映了我所學術研究的風格,即:農業經濟研究工作中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經濟科學與技術科學結合、巨觀與微觀結合等特點。
2000年是跨世紀的年份,面對新世紀中國農業向何處去,牛若峰的《21世紀中國農業變革與發展的走向》作了很好的分析,提出了未來發展策略和政策建議。在農業進入新階段後,我國糧食供需基本平衡,豐年有餘,各主要農作物的單項深度研究是我們農業經濟領域的重要任務。朱希剛等的《我國大豆業發展所面臨的形勢、問題與對策》,通過我國大豆及相關製品供需形勢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我國大豆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了若干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其他18篇論文和研究報告從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進步、農村城鎮化建設、應對人世挑戰、農業資源最佳化、生態環境建設、貧困農戶信貸、農村居民消費、企業體制、農村工業等諸多領域和方面分析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經濟問題,提出了許多很有創意的觀點和結論,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