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集群形成的動態機制

農村產業集群形成的動態機制

《農村產業集群形成的動態機制》是2009年藍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漢權。

基本介紹

  • 書名:農村產業集群形成的動態機制
  • 作者:黃漢權
  • ISBN:9787505876910
  • 頁數:187
  • 定價:22.00元
  • 出版社:藍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農村產業集群形成的動態機制: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首先對欠發達地區農村產業集群的現狀、特徵、問題和作用進行總體描述;接著,借鑑已有的研究成果,對農村產業集群形成的動態過程和機制進行了理論研究,構建了農村產業集群形成機制的動態模型;然後對兩個欠發達地區的案例進行實證分析,以驗證所構建模型的合理性;最後,根據前面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同時提出促進欠發達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議。
《農村產業集群形成的動態機制: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研究表明,產業集群並非發達地區特有的現象,欠發達地區也存在一定數量的產業集群。由於經濟背景、資源條件、文化傳承、價值取向和體制制度的不同,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會具有不同的特點。通過與江浙、廣東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及城市產業集群的比較,可以發現欠發達地區農村產業集群發展的一些特點:一是處於點狀零星發展的階段;二是在區域和行業間發展不均衡;三是當地企業是欠發達地區農村集群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四是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的關聯性較弱;五是很多產業集群的形成依賴於當地特色資源稟賦;六是產業集群的形成系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相互作用的結果。農村產業集群對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正在日益顯現,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成為地方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極;形成了一種新的產業組織模式,促進了產業升級;培養了區域品牌,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專業化分工和共同分攤創新成本,推動了創新的實現;擴大了農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農村產業集群的發展還很不成熟,很多集群還處於簡單的集聚階段,集群網路效應沒有形成。主要問題如下:一是產業集群數量少,基本上仍然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二是集群創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低成本競爭取勝;三是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少,缺乏有影響的知名品牌;四是集群企業間競爭有餘,合作不足;五是非正式制度約束力減弱,正式制度供給不足;六是農村市場化總體水平不高,市場經濟機制不健全;七是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發展不足,企業間的聯合行動缺乏有效引導。

作者簡介

黃漢權,1967年出生,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人,管理學博士,副研究員。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巨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助理、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農業與農村經濟食品工業、中小企業發展、產業集群、風險投資等。
共主持和參加各類研究課題45項,執筆撰寫研究報告100多萬字,其中國家和部委級課題10多項。獲得學術性獎勵15項,其中部委級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主持人)、三三等獎4項,其他優秀成果10項。多項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獲得國務院和部委領導批示。在《陳望周刊》、《管理世界》、《經濟日報》、《中國農村經濟》、《農業經濟問題》、《巨觀經濟研究》等經濟學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參與編寫並出版著作10部,其中專著2部,合著8部,公開發表或出版的研究報告、淪文、著作總字數80多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