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
- 作者:李克強
- 發表日期:1990年12月8日
《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是李克強在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的畢業論文,後被老師厲以寧編入《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論文內容《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中分析說,10年來,我國農村工業化的興起與發展,使我國走上...
《結構轉換與農業發展》是2020年11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曉河。內容簡介 不同的制度選擇,既影響結構轉換方式,也影響產業關係的生成。1978年以前,中國為了發展重工業,採取計畫經濟體制,造就了農村搞農業、城市搞工業的二元經濟結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產生了農村工業和城市工業並存的兩重工業化新格局...
從此,我國國民經濟的總體結構就呈現出傳統農業系統、農村工業系統和現代工業系統並存的局面,三元經濟結構的新局面在我國得以形成。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選擇通過弱化二元經濟結構的強度,走三元結構向一元化結構轉換的道路,加快結構轉換的進程,就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結構轉換的基本選擇。提出 “三元經濟結構”的提出,在...
通過經濟結構轉換,傳統部門的勞動力不斷向現代部門轉移,最終在工業化後期實現工業與農業兩大部門勞動力供需均衡。20世紀60年代,拉尼斯和費景漢在劉易斯模型的基礎上發展了二元經濟發展模型,強調工業與農業的平衡發展,認為農業不僅為工業發展提供勞動力,而且還要提供農產品剩餘。隨後發展經濟學的喬根森模型也突出強調農業...
我國的工業化具有自身的特徵,存在產業結構偏差,人均GDP或GNP的增長,就業結構與工業結構轉換的滯後。這與我國在較長時期內選擇了一條傳統的工業化道路是密切相關的。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畫經濟的模式,一直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這條道路與發達...
4.4中國20世紀80年代末的產業關聯結構的發展147 第5章產業結構轉換:第一次產業剩餘勞動力的歷史性轉移157 5.1現代經濟理論與中國現階段農村剩餘勞動力的 現實157 5.2中國現階段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特殊性及面臨的 矛盾選擇163 5.2.1中國現階段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特殊性163 5.2.2協調農村剩餘勞動力...
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新體制,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一元經濟社會結構的轉變,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包括用城市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造農村生產和生活方式、生產要素重組和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和遷移、城鄉產業有機整合和組織方式的變化等,還包括整個社會結構、組織、文化等的變遷。這個過程是一個...
但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始終資源過度傾斜於工業和城市,造成中國經濟二元結構剛性加強。 人口轉移 按照劉易斯的經濟成長模型,一國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農業剩餘人口向非農的轉移。因為只有農業剩餘人口向非農轉移才會使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現代化,才能加速二元向一元的轉化。中國的農業剩餘人口轉移主要使通過兩種途徑:發展農村工業和...
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發生了農業勞動力供給資源過於龐大,而有效供給又嚴重不足的社會經濟現象。農業勞動力供給的決定因素 研究農業勞動力供給必須研究決定農業勞動力供給的決定因素及其各個因素的地位和作用。農業勞動力供給的決定因素,主要有農村人口及其結構、農業勞動的經濟收益、農業勞動力的素質等等。(1...
第四節 工業化與產業結構轉換 一 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轉換 二 我國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及存在問題 三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機制及政策 第九章 區域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原理 一 區域經濟成長階段論 二 區域經濟成長論 三 區域二元經濟論 四 區域經濟生長極論 第二節 區域經濟政策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