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曾偉,(1962年11月---2011年9月30日)。男,壯族,廣西大新縣五山鄉三合村布唔屯人,1962年11月出生,1998年8月畢業於廣西師範學院作家函授班,大專文化,小教高級。1980年9月參加工作,199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任大新縣新聞中心常務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曾偉
- 民族:壯族
- 出生日期:1962年11月
- 性別:男
人物履歷,個人榮譽,人物生平,
人物履歷
1980.9—1981.2在大新縣五山鄉三合完小任教師;
1981.3—1982.8大新縣教師進修學校學習;
1982.9—1985.8大新縣五山鄉上新國小任教師;
1985.9—1987.8大新縣教師進修學校中師學習;
1987.9—1990.8大新縣五山鄉上新國小任教師;
1990.9—1992.8大新縣桃城鎮松洞完小任教師;
1992.9—1997.8大新縣桃城鎮第二國小任教師;
1997.9—1997.10大新縣桃城鎮教育站任成教專乾;
1997.11—1999.9大新縣桃城鎮政府(借調)任秘書;
1999.10—2003年12月中共大新縣委黑水河報社(借調)任編輯記者。
2004年3月大新縣新新聞中心成立後,任《大新工作》、《今日大新》編輯、記者,常務副主任。
個人榮譽
農曾偉同志1994年7月擔任縣文聯文學協會副主席。
2009年當選為崇左市作家協會理事。代表作有詩歌《山之韻》等。
同時,編髮縣報800多期。先後被評為“廣西電台優秀通訊員”、“左江日報優秀通訊員”、縣級“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信息員”;
作品《鄉幹部來了,馬老漢笑了》榮獲2005年“中國地市報優秀新聞三等獎”等30多個榮譽稱號。
2012年農曾偉同志“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人物生平
時間,定格在2011年9月30日。
那個總在為挖掘報導家鄉建設成就和身邊感人事跡而不倦奔走的身軀,終於有時間躺下歇息了,永遠地歇息了!
廣西大新縣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宣傳文化工作者、新聞中心原副主任農曾偉,因積勞成疾,罹患肝癌,永遠地離開了他視同生命的新聞宣傳事業和無限眷愛的父老鄉親。
49歲,基層職業新聞生涯13年。在農曾偉的生命軌跡中,找不到驚天動地的壯舉,聽不到氣勢如虹的豪言,只有默默奉獻,只有甘為人梯,只有使命擔當。
生命的絕唱:“新聞宣傳是我一生無悔的選擇,我願為它貢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脈。活著,如山一般偉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黃土一抔撲向鐘愛的青山,供後起的山人世代耕耘。”——《山里人》·農曾偉
“我還能活多久?”2011年4月28日,在縣裡組織的體檢中,農曾偉被診斷為晚期肝癌,並已擴散至肺部。
“啥都別想,回家安心養病吧。”醫生的安慰含著無奈。
回憶起獲悉噩耗的那一刻,農曾偉的妻子潘彩蓮難忍傷悲。“像晴天響雷,我們在醫院走廊上呆呆地站了好久。是他先鎮定下來,把化驗單放進口袋,幫我擦乾眼淚,說:‘沒事的,你先去送你的報紙,我去一下辦公室。’”
到了辦公室,這個以新聞為業的壯家漢子,一個人靜靜地呆坐著,一根接一根地抽菸。沉思良久,他打開電腦,點擊《今日大新》的稿件,編審、修改、校對……
《今日大新》是一份由大新縣委、縣政府主辦,內部贈送的每周兩期的“報紙”,是傳達黨和政府聲音與民眾訴求的重要平台。農曾偉從國小教師到鎮黨委秘書再到縣報編輯記者,一路走來,成為這份內部小報的總編。
“不工作,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妻子勸他先不要上班,在家休息,農曾偉卻回給妻子這句話。像往常一樣,他依然早出晚歸,編稿、採訪、布置工作……微笑還是那么真誠,笑聲還是那么爽朗。在惡魔侵身之際,農曾偉展現給同事的,依然是樂觀的姿容。
2011年6月初,部分新上任的縣委、縣政府領導到各鄉鎮調研,農曾偉隨團2天走了12個鄉鎮,將調研信息及時報導出來。深夜回到家時,只有妻子才能看得到他因疼痛汗如雨注的情景。
9月上旬,大新縣召開兩會,本應全休的農曾偉,帶著妻子夜間煎好的中藥湯,率隊參加兩會報導。在場的大新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梁雙萍大惑不解:他早就該全休甚至到首府南寧的大醫院去住院治療啊,怎么還在拍照,這不是玩命嗎?
政協大會閉幕那天,會議一直開到中午12點多。這幾個小時,對與死神抗衡體力極度衰弱的農曾偉而言,每分每秒無疑都是艱難的搏擊。回到辦公室把照片拷到電腦後,釋去重負的農曾偉便虛脫在辦公桌上。
大新縣新聞中心珍藏著的一期報紙大樣,是農曾偉生命不息、拼搏不止的見證。這是農曾偉生前修改審定的最後一期《今日大新》大樣,上面用紅筆改正的大大小小13處錯誤,是農曾偉審改大樣的最後遺筆。
“版樣是9月27日要付印的,考慮到他身體已極度虛弱,又經我們反覆修改,便決定不送他看了。”同事黃艷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泣不成聲,“誰知道,9月26日10點多,農哥在女兒的攙扶下,強撐著病體爬上三樓的辦公室,說不看看這期大樣,心裡不踏實。”
9月28日晚,農曾偉開始大量吐血和便血。
29日凌晨3點,吐血便血不止的農曾偉,被妻子和親戚“強行”送進醫院。
9月30日下午4時16分,農曾偉的心臟停止搏動。
從發現病情到離開人世的150多個日夜裡,農曾偉把“死亡通知單”藏在身上,一直在工作中燃燒著生命。正如他在獲獎詩作《心繫大山》中所寫:“做一棵樹,根植於這片紅土,把我的生命,打磨得金光四射!”
不息地奔走:“只有深入一線,才能找到新聞”
“我曾以沾滿泥土的詩章,為鄉親們唱過頌歌。頌揚他們水一樣溫柔纏綿,山一樣樸實憨厚以及對土地的那份虔誠和熱望……”——《山裡的土地》·農曾偉
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農曾偉,筆名“山子”。去年11月25日,我們循著“山子”足跡,走進了農曾偉的老家——除了大山還是大山的大新縣五山鄉。
在村中一棵大榕樹下,鄉親們你一言我一語憶念著農曾偉:不遠處那排房子是農曾偉中專畢業後任教的鄉村國小,國小的籃球場是農曾偉用他任教2年省下的收入因陋就簡建起來的;方便耕種的田間骨幹路是他四處籌錢建造的;半山腰給全村供飲用水的蓄水工程是他找來資金髮動村民投工興建的。與周圍的新樓群比起來,村中顯得最破舊的,就是農曾偉家裡被風雨侵蝕了50多年的用泥巴稻草糊起來的老房子。
就從這個群山環抱的小山村中,走出來一位被譽為全縣新聞界第一支筆的農曾偉。由於熱愛和勤奮,農曾偉不但在新聞寫作上備受稱頌,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寫作和攝影方面也成就斐然,他因此被推舉為大新縣作協主席。
1999年,農曾偉憑藉出色的新聞和文學才華,實現了夢中的期盼,到剛創辦的大新縣《黑水河報》當編輯。從此,他開始了職業新聞文化人的歷程。幾年後,《黑水河報》停辦,縣裡成立新聞中心,在短暫轉辦一段內部期刊《大新工作》後,2004年改為編輯出版內部贈閱的《今日大新》。由此,寫稿、審稿、改稿,培養通訊員,便成了農曾偉生命的基本色調。
新成立的新聞中心人手少,任務多,農曾偉便領導、編輯、記者“三副重擔一肩挑”,工作量比以往大了幾倍。從2004年3月至2011年9月,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負責《今日大新》稿件的組織、編審和排版,先後共編印了400多期。
為把《今日大新》辦到讀者心坎里,農曾偉認定:“只有深入一線,才能找到新聞。”
農曾偉每年“深入”採訪都超過200天,用同事的話說,他幾乎天天都在“走轉改”。他既有鮮活的新聞素材,也有寶貴的人生體驗和思想升華。
農曾偉永不滿足地“深入”,常讓他有獨到的發現。2010年8月的一天,他聽到一個線索:寶圩鄉山弄里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野生金花茶被盜挖盜採。農曾偉立即約上縣電視台的一位同行趕往寶圩鄉,在村幹部的帶領下,翻山越嶺趕往路途崎嶇人跡罕至的板六村山弄現場,面對3000多畝金花茶,看到很多被盜採得幾近光禿的殘茶,滿地廢棄的塑膠袋,農曾偉痛心不已。
“回去馬上寫個稿子,一定要保護好這片金花茶!”儘管早出晚歸勞頓一天,回到辦公室,農曾偉立刻伏案寫作,一篇題為《救救金花茶》通訊,很快刊發在《今日大新》,引起縣、鄉兩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寶圩鄉黨委書記、鄉長,進村入戶做工作,有效地保住了這片國寶金花茶。
布滿日程的採訪,永無休止地寫作,使農曾偉辦公室的燈,經常亮到午夜甚至凌晨兩三點。時間久了,出入縣委縣府大院的人們都已懂得:只要位於三樓的新聞中心辦公室還亮著燈,多半是農曾偉在加班。
農曾偉在清貧中堅守和追求的不竭動力,從何而來?熟知他的人說:這個大山的兒子,對自己家鄉太熱愛了!渴望讓大山裡的鄉親走出大山,如同他在《山歌》中所寫那樣: “不停的唱啊,為的是埋葬昨天的觀望徘徊和閉關自守,走向明日未來的波瀾壯闊。”
深深地眷戀:“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這棵桃樹就等於看見了我,有心裡話就對它說,我能感應得到的。”
“我是你去年冬天弦琴上被俘的音符,歌唱過的季節,已被滿山落葉埋葬,我的一生將懷抱著你的黑髮微笑地感激,走向涅槃和崇高……”——《蓮》·農曾偉
妻子潘彩蓮說,當年,農曾偉以近200首情詩情書打動了她的心。他曾許諾:“今生今世,一定守候在你身旁,讓你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回憶起1998年結婚以來的點點滴滴,潘彩蓮臉上有淚水,眼裡有光芒。
農曾偉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白天上班,晚上又經常加班,他的生命里似乎只有工作。
2010年9月,妻子患病住院動手術,農曾偉只陪了2個小時。手術一結束,他就把妻妹叫來,自己又跑回單位趕稿了。妻子出院前,農曾偉帶來筆記本,在病房裡寫稿到深夜,破天荒“陪”了一個晚上。
對以200首情書情詩追來的妻子,農曾偉自有獨特的相愛方式。有一年妻子過生日,農曾偉好不容易逮了個空,但囊中羞澀,便買來一個2元錢的小蛋糕,在家裡夫妻深情相對,互敬互喂,極盡浪漫。而只要農曾偉在家住,不管多晚回來,潘彩蓮都要親手製作好風味誘人的油茶,供丈夫邊寫作邊享用。
農曾偉工齡31年,一直沒有任何級別,每月工資只有1300多元錢。他抽5元一包的“紅河”,最貴的衣服是83元一件的禦寒服。妻子潘彩蓮高中畢業,勤勞善良,每天投送2000份《左江日報》,一天忙碌近10個小時只能賺20元錢。農曾偉常有與縣領導在一起的機會,但他從未以這種便利為妻子謀求體面的工作。
一個當老闆的朋友勸農曾偉:“你堂堂一個‘名記’,一個月工資都不夠我的煙錢,何苦呢?跟我乾吧,每月我至少給你3000元。”農曾偉謝絕了,他的心已交給了黨的新聞事業。
深愛妻子的農曾偉平時絕少時間陪妻子上街散步,去年8月,自知來日不多的農曾偉,主動約妻子散步。他們相挽來到縣城最熱鬧的德天廣場,找到當年他親手種下的那棵桃樹,農曾偉久久地撫摸著生命力旺盛的樹幹對妻子說:“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這棵桃樹,就等於看見我。你心裡有話就對桃樹說,我能感應得到。”
激盪的迴響:“農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燈”
“山間的嗩吶,凝固著歷史的大音希聲,蘊含著生命的呼嘯、大山的氣度、江河的沸騰……”——《山間嗩吶》·農曾偉
在同事眼裡,他是言傳身教、知冷知熱的領導和兄長;在很多通訊員看來,他是甘為人梯、助人育人的良師。
大新這樣的偏遠山區,缺文化,更缺人才!農曾偉深知,基層文化要發展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因此,他盡心盡力發現和培養通訊員,培育基層新聞文化工作隊伍。10多年間,經農曾偉培養的新聞、文學等基層宣傳文化骨幹超過200人。
“農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燈!”黃艷嬌,這位農曾偉之後繼任《今日大新》主編的青年黨員,每當說起她的“農哥”,必淚如泉湧。作為農曾偉的助手、學生、同事,歷時7年多,在農曾偉的言傳身教下,黃艷嬌從一個“不知新聞為何物”的“菜鳥”,成長為每年能在市級以上媒體發稿100多篇的新秀。
大新縣恩城鄉黨委宣傳委員許翠蘭,4年前在碩龍鎮中學任英語老師。“農哥一直鼓勵指引我發奮筆耕,2008年暑假他親自到學校,約請我去縣新聞中心跟班學習。”得益於農曾偉的悉心栽培,許翠蘭寫作報導成績不斷提升。去年2月,農曾偉又鼓勵她參加崇左市鄉鎮副科級領導幹部的公開招考,並順利考取。
與農曾偉相識20年至今仍是欖圩鄉康合村果龍屯地道農民的蘇志偉,在農曾偉的鼓勵下,他一手拿鋤頭,一手拿筆頭,創作出了一部反映農村社會進步的17萬字章回體小說《石榴情》即將出版。
2011年11月25日,大新縣委授予農曾偉“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宣傳文化工作者”榮譽稱號。
12月16日,“農曾偉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大新縣舉行。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脈。活著,如山一般偉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黃土一抔撲向鐘愛的青山,供後起的山人世代耕耘。”農曾偉在組詩《山之韻》中的吟唱,難道不正是他自己的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