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時

農時

農時,指中國民間在農業生產中,每種農作物都有一定的農耕季節和一定的耕作時間,這個時節是二期水稻插秧的好時機,所以田區所需要的水量會增加,如果在這時候發生乾旱缺水的情形,就會迫使農夫們休耕。相反的,如果颱風來襲帶來過多的雨水,就會毀掉農夫們辛苦栽種的作物。所以才會有‘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諺語,表示大暑時節的雨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影響很大。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時
  • 外文名:farming season
  • 詞目:農時
  • 拼音:nóng shí
  • 注音:ㄋㄨㄙˊ ㄕㄧˊ
  • 基本解釋:指適宜於從事耕種、收穫的時節
  • 節氣生活: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簡介,農時諺語,農時的重要性,

簡介

農時是傳統農業的命根子,“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天、地、人三才中,天(農時)居首位:“凡耕之道,在於趨時、和土、務糞澤。”(《氾勝之書》)《呂氏春秋》更是專辟《審時》篇,強調農時的重要性。農諺也說:“季節一把火,時間不讓人”;“打鐵看火候,莊稼看時候。”農時立足於二十四節氣,指出地球公轉時中國處於北半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

農時諺語


正月雨是糞,二月雨是命,三月雨是病。
一年四季在於春,一日之時在於晨。
芒種芒種,忙忙種。
一年四十五日忙,一天要辦九天糧。
高台上種芝麻,矮台上種棉花。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
麥到立夏死。
立夏一過,栽秧割麥。
大麥割青,小麥搖鈴。
谷出不怕連陰雨,麥出不怕火燒天。
不怕草荒苗,就怕苗荒草。
長嘴要吃,長根要肥。
妻好一半福,秧好一半谷。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秋前播,秋後撒。
鋤頭口裡出黃金。
水無百日寡,水泡百日肥。
頭伏芝麻,二伏粟,三伏的紅綠豆。
板田點蠶豆,松田種綠豆。
莊稼活路三樣狠,挖泥、打草、扯棉梗。

農時的重要性

麥浪滾滾,果木飄香。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人們不失時機地耕耘著,使大江南北充滿喜人的景象。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在農事大忙季節,掌握好農時,爭分奪秒地做好各種農活,對奪取農業豐收、促進農村發展至關重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在農業上,沒有比時間因素更為重要的因素了。"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過程,受旱、澇、風、寒等天氣變化影響極大,必須順應自然規律,不違背農時進行耕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