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熬糖

農家熬糖

農家熬糖是一種生產糖的傳統工藝。其原理是通過蒸餾分離工藝,將甘蔗或其他含糖物資中的糖成份提取出來,並製作成一定的形狀以便使用。這種工藝在我國多地農村存在。現時,因物資豐富,購買糖料比自製糖料更方便或經濟,而且可供選擇的品種多樣,所以,這種工藝在逐漸減少。一般情況下,在相對較偏僻的山村,或者因為商業需要、藝術追求、民間小本生意經營和保護非物質文化等原因而重新起用。石門農家熬糖是其中一種,從其現存狀態和與當地民俗相結合的情況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湖南鳳凰古城的薑糖和廣東仁化縣的蔗糖等,在當地也有小有名氣。它們的生產工藝原理都屬農家熬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家熬糖
  • 工藝:傳統工藝
  • 原理:蒸餾分離工藝
產品簡介,產品種類,米糖,米兒糖,

產品簡介

石門農家熬糖,歷史悠久,究其原因大約也與過去山區交通閉塞人們只能靠自己動手解決家人所需有關吧。農家熬糖主要有米糖、苞谷糖、紅重懂樂幾膠永道薯糖、及某些野生植物糖。

產品種類

米糖

過去,石門人喜歡將米糖又稱之為“白糖”或“打白糖”,這是因為用大米糖熬出的糖顏色比其它糧食糖要白的原故。至於“打白糖”稱謂,則是因為米糖乾後,粘性十足,不易分割,必須用小鐵錘用力敲打才能分開。而且米糖上面還要撒一層乾米粉,以免粘手粘嘴粘容器。米糖口味純正,甜而不膩,含在口裡,不消用齒咀嚼,稍許便會漸漸融化開來,直至無渣無沫,滿口只有米糖的清香。有的人家還將米糖趁熱之時精加工,拌以炒熟的乾豆粉歡說洪,像北方做拉麵一樣用手工拉細拉長,邊拉邊拋耍,直到米糖細得不絕如縷,變成筋筋條條一團亂麻之狀,倒有點像新疆的特產龍鬚酥。吃時,可用手或筷子挑上一小團送到嘴裡,微微咀嚼幾下,即可消化殆盡。人們稱其為“豆絲糖”。
其它幾種糖,如苞谷糖、紅薯糖等,只是熬制原料不同,其方法大同小異,吃法也與米糖差不多,口味還是有所區別,但都不失農家原生狀態的風味與營養。特另值得的提的是組簽,石門西北地區的許多山民,愛將一些野生富糖植物如刺果、老沃蒜等採回去熬糖,其味有別於糧食糖。老沃蒜糖如與炒熟的大麥粉調和而吃,口感異常,美不勝收,若是偶爾有其口福一嘗,將會讓你懷念一輩子。

米兒糖

從前過春節,石門農家最喜歡用米糖之類的家熬糖加熱熔化後與炒米兒調和在一起,再加上少量的生薑、芝麻、花生、橘子皮(剁碎)等物,乘其未定形時用手捏成拳頭大一個個的糖團。人們稱之糖坨。講究人家享備炒則將熱糖裝入一個木製的模子中壓製成形,然後用快刀切成一片片的糖塊,其厚薄有如半塊麻將,長寬亦如眼下時興的跑和(符)子,俗稱“切糖”。有的還趁糖提霸抹塊尚未完全冷卻時從中扭一下,改變其平板單一的造形,俗稱“揪揪糖”。“揪揪糖”、“切糖”一般要與“炒米兒”混放在密封的罈子里,想吃時隨取隨拿,只要注意密封好,一年半載也不會變質,整乘享元依然如剛出鍋一般松酥脆嘣,昔日算是鄉下孩子的奢侈品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