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農場法則”,就是指一個農場主要有所收穫的話,必須先買一塊土地,購買種子並播種,之後持之以恆地耕種、施肥、澆水、灌溉,到秋季的時候才能收穫糧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農場法則
- 英文名稱:field law
- 涉及項目:農場
而這種持續不斷的付出,也不一定都有回報。很可能秋季的一陣龍捲風,就導致莊稼顆粒無收。因此,對於農夫來說,他必須遵守三個原則:第一,先付出,後回報,不可不勞而獲;第二,持續不斷的付出,最後才有回報,農夫不是插了秧之後坐等就有收穫;第三,無論企業或者個人,都要關注周圍的生態環境。
要了解社會客觀原則的存在,最理想的角度是從農場法則切入。在農業上,我們很容易看到耕作時序與收穫多寡深受自然法則的影響。但在談到社會或企業文化時,我們卻自以為可以罔顧自然法則,欺騙組織,最後還能獲得勝利。而且很多證據似乎也支持這樣的看法。譬如說你有沒有臨時抱佛腳的經驗?整個學期都在混日子,大考前熬夜想把整學期的課業都塞到腦子裡?
你能想像農耕時「臨時抱佛腳」會有什麼後果嗎?假設春天忘了播種,夏天又瞎混過去,到了秋天才想努力趕上,翻土、播種、澆水、灌溉,但你能預期一夜之間就滿園豐收嗎?
像農耕這樣的自然體系是不是能靠臨時抱佛腳的。這也是社會體系與自然體系的根本區別。社會體系建構在價值觀之上,自然體系則是建築在自然法則之上。在社會體系中,短期間內也許可以靠臨時抱佛腳。只要技巧得當,下一番猛藥表面上往往會有立竿見影之新途徑。但到頭來生活的每個層次還是在受農場所主宰。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曾懊悔在學校時臨時抱佛腳?即使拿到了學位,卻沒有真正受到教育。我們終究會發現,學校社會體系中所認可的成功,與真正的心靈發展是有別的,後者代表我們能擁有分析、創造、高度抽象的思考能力,能夠以語言或文字與別人溝通,能夠跨越藩籬,處理事情時能拋棄舊陳規,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
個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很難「臨時抱佛腳」後立刻改頭換面,變成一個正直、勇敢、富同情心的人。體能也一樣。如果你多年來都是吃馬鈴薯片、朱古力,又從來不運動,總不能今天在健身房補運動一個晚上,就寄望明天可以參加馬拉松比賽。
婚姻也是一樣。主宰婚姻的究竟是學校法則或是農場法則,就看你希望婚姻能夠維持多久。很多人結了婚以後完全不想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人可稱之為民婚的單身漢。他們不想花時間培養共同的想法、對彼此無私的關愛,等到荒草滿園時卻又無法置信。他們可能想採用社會體系的惡補法來挽救婚姻,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婚姻是受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則主宰的。
親子關係何嘗不是如此。有些人可能會想走捷徑,畢竟我們比小孩聰明、成熟,又有權威。無論是靠說理、威脅或強迫,我們都能占優勢。而且我們可以把教養小孩的責任推給學校、教會、託兒所。但這樣的方法能教養出聰明、負責、有愛心的成人嗎?將來小孩能成為一個果決快樂的人嗎?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保有親密的親子關係,甚至與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嗎?
「自然自有其均衡,這是人力所無法破壞的,因為我們知道因果律是自然界最無情而又報應不爽的。然而,無論是國家或個人常常不知自己的均衡點,這是因為我們仍然執迷不悟,不知道我們的人生與社會一定躲不過自然的鐵律:怎么栽,必怎么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