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興亡之由》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辨興亡之由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辨興亡之由,由善惡之積
問:萬姓親怨之由,百王興亡之漸,將獨繫於人乎,抑亦繫於君乎?
臣觀前代,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所由來者漸矣。天地不能頓為寒暑,必漸於春秋,人君不能頓為興亡,必漸於善惡。善不積,不能勃焉而興,惡不積,不能忽焉而亡。善與惡始繫於君也,興與亡終繫於人也。何則?君苟有善,人必知之,知之又知之,其心歸之,歸之又歸之,則載舟之水,由是積焉;君苟有惡,人亦知之,知之又知之,其心去之,去之又去之,則覆舟之水,由是作焉。故曰至高而危者君也,至愚而不可欺者人也。聖王知其然,故則天上不息之道以修己,法地下不動之德以安人。修己者,慎於中也,栗然如履春冰;安人者,敬其下也,凜乎若馭朽索。猶懼其未也,加以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憂樂同於人,敬慎著於己,如是而不興者,反是而不亡者,自生人以來,未之有也。臣愚以為百王興亡之漸,在於此也。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