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神類

辨別神類(discernment of spirits)教會靈修傳統,源自福音的「要提防假先知,可憑其果實而辨別他們」(瑪七15~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辨別神類
  • 外文名:discernment of spirits
概念,簡史,當代發展,

概念

此外還有和從辨別天象(陰晴風雨)的常識,基督哀嘆法利塞人不能「辨別時期的徵兆」(瑪十六3)而認出默西亞的來臨。宗徒們在跟隨基督的過程中,也是從「心地遲鈍─ 血肉無明」到完全心靈開悟而看清真相:從「撒旦,退到我後面去!……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十六23),到「除他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宗四12)。他們如此「辛苦」地成長過來,自然也渴望基督徒團體「在主內生根建立」:在信仰上必須「提防假基督、假先知、假教師」(若壹二18~22;四1~3;伯後二1~3),生活中要努力擺脫血肉私慾的束縛,完全「隨從聖神的引導」而生活(羅八12~14;迦五16~25)。宗徒們所給的「辨別準則」就是他們親身的「辛苦」體驗:明認基督為主或是否認他。教會歷代相傳,不斷引用宗徒們的訓誨,比如若壹四1~3;得前五20~22;羅十二2等等,而其「辨別準則」常是在於,是否「明認基督為主」和是否有助於「建立教會-基督的身體」。

簡史

隱修生活傳承使「辨別神類」逐漸系統化,清楚指出一些善神(天主或天使)與惡神魔鬼的「行動特徵」,教人如何「看出」魔鬼的詭計而不受害。傳下來的主要資料有本都人厄娃格利烏斯(Evagrius of Pontus, 約345-400)的《修練》(Praktikos),加西安烏斯(J. Cassianus, +435)的《神修講話》,和天梯若望(John Climakos, +649)的《天國階梯》(Ladder to Paradise)等。
聖納德(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視辨別神類為一種神恩或德能;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將辨別神類分為一般性的和神恩性的兩種,前者屬於智德,後者是特殊神恩,真正的「辨別神類」。此後有哲爾松(J. Gerson, 1363-1429)和加都先會士狄奧尼修(Dionysius the Carthusian, 約1402-1471)分別編寫了《論辨別神類》,專門討論此問題,但其觀點均以聖多瑪斯為依歸。
聖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在其《神操》中留下兩組「辨別神類的規則」,對教會靈修有相當的影響。此後包納樞機(G.Bona, 1609-1674)和斯卡拉梅里(G.B. Scaramelli, 1687-1752)又有專著《分辨神類》問世,將過去有關資料一併加以蒐集綜合,清楚列出善神與惡神的「行動特徵」,在人心靈中所產生的影響與結果,使人可「憑其果實而予以辨別」。
近代靈修著作,比如紀貝爾(J. de Guibert, 1877-1942)在其《靈修神學》中,就引用了斯卡拉梅里所列舉的十七種特徵。

當代發展

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後,教會努力推行靈修生活革新,辨別神類也因而獲得廣泛的重視。專門文章與論著相繼出現,而其重點更是在生活實用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從心理方面來探討此問題,比如盧拉神父(L.M. Rulla, 1922- )在其《分辨神類與基督人學》(Gregorianum 59,1978)一文中,清楚指出一般的心理困難和生活中的「偏見」,都能影響甚或左右人的整個分辨過程;其心理過程如下:由外在的經驗感受而進入對事物的了解,再加上內在的反省與價值審斷,最後負責決定而採取行動;這些心理活動都會受到人的內在衝突與無意識心境的影響甚或左右,其中也包括一些不正確的「理所當然」在內。這些心理困難,尤其是情緒不穩定和人格不成熟,如能獲得疏導與解除,分辨的良好基礎已盡在其中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