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笄霉疫病(辣椒褐腐病)

辣椒笄霉疫病

辣椒褐腐病一般指本詞條

主要為害花器和果實。花器染病後變褐腐臭,脫落或掉在枝上。果實染病,變褐軟腐,果梗呈灰白色或褐色,病組織慢慢失水乾枯,濕度大時病部密生白色至灰白色茸毛狀物,頂生玄色大頭針狀球狀體,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辣椒笄霉疫病
  • 別名:辣椒褐腐病
  • 病原中文名:茄笄霉
  • 病原拉丁學名:Choanephora manshurica(Saito.et Nagamoto)Tai
  • 病原分類地位:接合菌亞門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甜椒,辣椒
  • 主要為害部位:花器、果實
基本信息,病害症狀,病原特徵,浸染循環,發病規律,發病因素,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辣椒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辣椒褐腐病
中文別名:辣椒褐腐病
中文名稱:辣椒笄霉疫病
英文名稱:Sweet pepper and Pepper brown rot
病原中文名稱:茄笄霉
病原拉丁學名:Choanephora manshurica(Saito.et Nagamoto)Tai
病原分類地位:接合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甜椒、辣椒
危害部位:花器果實
傳播因子:病殘體、土壤、風雨、昆蟲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病害症狀

主要危害花器、果實及植株頂端生長點。花器染病後變褐腐爛,脫落或掉在枝上。果實染病,變褐軟腐,果梗呈灰白色或褐色,病組織逐漸失水乾枯,濕度大時病部密生白色至灰白色茸毛狀物,頂生黑色大頭針狀球狀體,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病原特徵

Choanephora mandshurica(Saito.Et Nagamoto)Tai稱茄笄霉,屬接合菌亞門真菌。大小孢子囊都產生,多生在同一菌絲上,大孢子囊生在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頂端;分生孢子梗直立;主軸頂端 呈雙叉狀分枝,孢子囊直徑30~60微米,孢囊孢子兩端各具一束纖毛。危害茄果類、瓜類、豆類的花器和果實。此外C.cucurbitarum也可引起該病。

浸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或產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黃瓜的花和幼瓜,發病後病部長出大量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該菌腐生性強,只能從傷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實。

發病規律

田間最初僅有少數植株發病,但也形成傳病中心,很快向周圍擴散,侵染鄰近植株。根據各地田間調查證明,由1個病株向周圍擴展,10天內發病面積可達到12平方米,20天內即可達到45平方米。如在適宜條件下,由開始發病到全田發病只需7天左右。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田間病殘體多、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長期連陰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5)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4)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5)育苗移栽,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6)適時早播,早移栽、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移栽時汰除病、弱苗。
(7)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9)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10)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辣椒笄霉疫病(辣椒褐腐病)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葉蟬、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3)棚室栽培的儘可能採用生態防治,尤其要注意溫濕度管理,採用放風排濕,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內濕度,減少葉面結露,白天控溫28~30℃,夜間15℃,相對濕度低於9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