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褐斑病

辣椒褐斑病

辣椒褐斑病是由辣椒灰星尾孢霉引起的、發生在辣椒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果實,偶爾危害莖稈。受害葉上病斑初為水漬狀斑點,後變為褐色圓形或亞圓形病斑,中心灰白色,中心周圍為灰褐色,最外圈為一較寬的暗褐色邊緣,稍見輪紋;病情嚴重時,整個病斑連成不規則形大斑並引起落葉。果實病斑圓形,黃褐色,邊緣褐色,微凹陷,生有黑霉。

辣椒褐斑病是辣椒的一種普通病害,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該病病情較輕時對辣椒產量無明顯影響,但是發病重時會對辣椒產量造成一定的影響。

辣椒褐斑病的防治方法為選用耐病品種,使用無病種子,播前對土壤、設備、種子進行消毒;與其他蔬菜實行隔年輪作,或實行水旱輪作;加強栽培管理,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株及落葉。發現病株,要及時選用合適藥劑交替進行噴霧防治,每7-12天1次,連續2-3次,前密後疏,噴勻噴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辣椒褐斑病
  • 病原:辣椒灰星尾孢霉
  • 為害作物:辣椒
  • 為害部位:葉片、果實、莖稈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辣椒褐斑病病原為辣椒灰星尾孢霉(學名:Cercospora capsici Heald.et Wolf.),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座無或由少數褐色細胞組成;分生孢子梗2-20根成束,暗橄欖色,隔膜3-8個,少數具分支,直或微彎,或有屈曲 1-3處;分生孢子無色,鞭形或細棍棒形,直或微彎,基端較平,頂端近乎鈍圓或稍尖,隔膜初時不明顯,多為4-9個,大小為(67-120)微米×(2.4- 3.3)微米。
菌絲的生長以PDA培養基為最適;適宜溫度為20-25℃,最適溫度為25℃;最適pH為8-9,光照對菌絲生長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菌絲致死溫度及時間為55℃10分鐘。分生孢子萌發適宜碳源為1%的蔗糖溶液,適宜氮源為1%的甘氨酸溶液;孢子萌發適宜溫度為20-30℃,最適溫度25℃;最適pH為5-6,光照對孢子萌發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溫度及時間為52℃10分鐘。

為害症狀

辣椒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和果實,偶爾也可危害莖部。病菌主要侵染成熟葉片,葉尖、葉緣及葉面均可產生病斑。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水漬狀、淡褐色、針尖大的斑點,漸擴展成近圓形病斑;隨著病斑擴大,逐漸變為黃褐色至灰褐色,邊緣顏色較深,病健交界明晰可辨;斑面表面稍隆起,具明顯的同心輪紋,中部直徑約2毫米範圍明顯枯白色、界限分明。病斑直徑一般為6-12毫米。發病嚴重時,病斑相互癒合成不規則的大斑。後期病組織常乾枯壞死,呈掙裂狀穿孔,致葉片支離破碎。嚴重時病葉變黃脫落。濕度大時病斑正反兩面均可產生灰色霉狀物。果實染病,病斑圓形,黃褐色,邊緣褐色,微凹陷,生有黑霉。莖部染病,病斑常呈現橢圓形,其他特點和葉片上相似。

侵染循環

病原可在種子上越冬,也可以菌絲塊在病殘體上或以菌絲在病葉上越冬,成為初侵染源。病菌通過風雨或農事操作傳播。

流行規律

辣椒褐斑病在氣溫為20-25℃時適於發病,相對濕度80%開始發病,濕度越大發病越重。辣椒褐斑病在苗期就可侵染,在中國4-5月發病重,高溫高濕有利於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 選種:選用耐病品種,使用無病種子。
  2. 實行輪作:與其他蔬菜實行隔年輪作,或實行水旱輪作,種植田塊宜選擇排水好的沙壤土。忌用病田土育苗,避免菌源隨苗土傳播。
  3. 加強栽培管理:清溝理墒,合理灌水,以澆灌根際周圍為主,切忌大水漫灌。實施地膜覆蓋,減少地面蒸發,降低棚內濕度,同時可保持土壤濕度,保證青椒的正常生長。
  4. 清潔田園: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株及落葉,集中燒毀,減少菌源。

化學防治

  1. 土壤消毒:用50%多菌靈與50%福美雙按1∶1混合,每平方米用藥8-10克,與15千克細土混合撒入播種溝內。
  2. 設施消毒:保護地栽培時,定植前用煙霧劑熏蒸棚室(此時棚室內無蔬菜),殺死棚內殘留病菌。生產上常用硫黃熏蒸消毒,每100立方米空間用硫黃0.25千克、鋸末0.5千克混合後分幾堆點燃熏蒸1夜。
  3. 種子消毒:種子用55℃溫水浸種10分鐘,再放入冷水中冷卻,然後播種;或用種子重量0.3%的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粉拌種。
  4. 噴藥防治:發現病株,及時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或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性粒劑8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5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每7-12天1次,連續2-3次,前密後疏,噴勻噴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