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灰霉病

辣椒灰霉病

辣椒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發生在辣椒的病害。主要為害幼苗,病初子葉先端變黃,後擴展到著生子葉的幼莖;莖部產生褐色或暗褐色不規則病斑。幼苗常自病部折斷而死亡。在潮濕環境下,病部長出灰色的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辣椒灰霉病是大棚辣椒常見病害之一,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在中國,隨著辣椒種植的專業化,由於品種單一,倒茬困難,多年的連茬栽培使田間病原基數逐年增多,致使辣椒灰霉病發生日趨嚴重,一般損失率15-20%;嚴重時達30-50%;最高可達100%,常導致葉片大量腐爛,失去食用價值。該病不僅能引起田間損失,甚至在果實的儲存和運輸中也造成嚴重危害,使得果實的儲存期變短,品質變差。

辣椒灰霉病防治上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創造不利於辣椒灰霉病發生而利於辣椒生長的環境條件,設法採用多種防治措施,綜合控制病害的發生與危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辣椒灰霉病
  • 外文名:Pepper gray mold
  • 病原:灰葡萄孢
  • 為害作物:辣椒
  • 為害部位:葉片、莖稈、花、果實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辣椒灰霉病的病原是灰葡萄孢(學名: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屬真菌子囊菌門、錘舌菌綱、柔膜菌目、核盤菌科、孢盤菌屬。分生孢子梗細長,大小為(9-16)微米×(6-10)微米,有分隔和分枝,灰色至灰褐色,根叢生,頂端有1-2層分枝,梗頂呈棒頭狀稍膨大,其上密生小柄並著生許多分生孢子,孢梗長短與著生部位有關。分生孢子單孢近無色或淡橄欖色,圓形至橢圓形或水滴形,大小為(6.25-13.75)微米×(6.25-10.0)微米。寄主上通常少見菌核,但當寄主老化或田間條件不宜時,則可產生黑色片狀菌核。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2-31℃;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8℃,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始花期至座果期。發病潛育期3-10天。

為害症狀

辣椒灰霉病危害辣椒的整個生育期,主要危害葉片、莖稈、花、果實。苗期發病,初子葉頂端褪綠變黃,濕度大時呈水浸狀軟腐;後擴展至幼莖,幼莖變細縊縮呈棕褐色,使幼苗病莖折斷或萎蔫枯死。成株期發病,初始葉外沿褪綠形成水浸狀淺褐色病斑,擴展後呈圓形或橢圓形、褐色並帶有淺褐色輪紋的大型病斑,濕度大時病斑上密布灰色霉層,發病末期可使整葉腐爛而死;莖稈和葉柄染病,初生水浸狀不規則病斑,病部產生灰白色霉狀物,病枝向下蔓延至分杈處;花器染病,花瓣呈褐色,水浸狀,上密生灰色霉層;果實染病,幼果果蒂周圍局部先產生水浸狀褐色病斑,逐漸擴大後呈暗褐色,凹陷腐爛,表面產生不規則輪狀灰色霉層。

侵染循環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核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或越夏。在適宜條件下,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繼而形成分生孢子,通過氣流、雨水或農事操作傳播。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辣椒灰霉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冬季12月中下旬至翌年6月間。年度間早春溫度偏低、多陰雨、光照時數少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排水不良、與感病寄主間作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生長過旺、通風透光差、氮肥施用過多、與生菜、芹菜、草莓等易發灰霉病的作物接茬的田塊易染病,特別是保護地春季陰雨連綿、氣溫低、關棚時間長棚內濕度高、通風換氣不良,極易引發病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