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辣妹文化
- 流行地區:台灣
定義,工作模式,來源,人員選拔,作用,台灣演變,
定義
而“辣妹”則是對穿著火辣、擁有姣好身材和美麗容貌女孩子的稱呼,但在台灣獨特的政治環境中,“辣妹”已和本應嚴肅、充滿“血腥味”的政治成功地實現了掛鈎。
每逢政治活動,不論是選舉前的造勢活動還是平時一般的大小集會,在現場總能看到她們的火辣身影,儼然成為島內政治生活中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
工作模式
台灣的一些“議員”非常注重形象包裝,習慣用漂亮女孩當助理。“議員”們認為漂亮的臉蛋能吸引大眾焦點、帶來更多的人氣。而這些辣妹助理的工作頗為辛苦,她們需要利用女人的關係幫助“議員”老闆工作更順利。
“議員”特助的工作也頗辛苦,阿丹說,她每天從下午1點工作到晚上10點是家常便飯,三不五時還要跟著老闆趴趴走、穿梭各大小飯局、到里長家泡茶兼抬槓、偶爾還要跟其它老闆帶來“情婦、小孩”聊聊天、解解憂鬱,感情再好一點,也會跟這些情婦們相約出外看電影、喝咖啡,利用女人的關係幫助老闆工作更順利。
國民黨過去選舉善於運作組織戰,但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其在地方上的許多“樁腳”被連根拔起,組織戰優勢已很不明顯。
因此,國民黨也逐漸加強其一向不太擅長的文宣戰,引入“辣妹”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事實上,陳文茜將“辣妹”引入政治活動後,國民黨中的許多地方人士就有跟進,在發表政見時常會自費請些辣妹過來,以吸引民眾眼球。
丁仁方介紹,2000年的“大選”,連戰的政見宣講會現場還顯死板,到了2004年就有很大改變,很多場合都有辣妹現場助興,氣氛變得活潑很多,國民黨一向保守老邁的刻板形象也藉此有所改變。
來源
在台灣,選舉造就了獨特的“辣妹文化”。丁仁方教授表示,台灣 “戒嚴”時代,有名無實的選舉、相對緊縮的言論尺度和傳統保守的社會風氣都缺乏產生“辣妹”的土壤。1980年代,台灣逐漸走向民主化,各種集會、遊行、造勢活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時間一長,民眾也逐漸讓這些硬邦、缺乏創意的政治宣講會搞得“審美疲勞”。
丁仁方說,辣妹真正開始參與政治活動是在1990年代。曾留學美國的陳文茜當選民進黨文宣部主任後,引入西方的競選模式,並融入台灣的元素,將過去很生硬的 “政見發表會”變成熱鬧非凡、“嘉年華”式的狂歡集會,辣妹助選團成為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辣妹助選團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民進黨的形象。丁仁方說,以前民進黨人的形象都是殺氣騰騰的,而這種形象注定無法與年輕人產生連線,而辣妹的出現,讓年輕人看到民進黨人活力、可愛的一面。“羅文嘉讓陳水扁在政治場合學會了笑,而陳文茜引入辣妹讓很沒趣的民進黨人變得很有趣。”
人員選拔
辣妹團體一般是各自政黨或候選人花錢請來的,台灣就有不少年輕貌美的女孩樂於做“辣妹”,既可打工賺學費又可增加社會歷練。但要成為一個辣妹也不容易,一定要年輕貌美、大方開朗,還得接受各種培訓。
按照身材、相貌、舞技等條件高下,辣妹一般都有各自的價碼。據報導,她們入門時的日薪一般從2000元新台幣起跳。這些辣妹雖然頻繁參加各種政治活動,但政治立場大多中立,對她們而言,賺錢比“顏色”更重要。政治人物在台上拼選票、拼人氣,而她們則是樂於拼經濟。
也有一些辣妹會主動出來支持特定政黨或個人。“總統大選”過程中,挺“藍”的辣妹明顯比挺“綠”的多。辣妹是年輕人的代表,她們的舉動頗具象徵意義,有帶動效果。
作用
台灣政治生活中的“辣妹文化”充分展示台灣動感與多元文化特色,對於民眾的政治參與頗為有效。他表示,台灣過去的政治集會死氣沉沉,對民眾沒有多少吸引力。 “政治一直是高高在上,為肉食者所謀,充滿神秘感”。而“辣妹”則成為“政治世俗化”的一種手段,成功地讓政治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民眾在玩樂之中也就相對容易接受特定黨派或個人的政治理念。
對於許多大陸讀者認為辣妹參與造勢活動是台灣選舉色情化、低俗化的表現,丁仁方表示這種說法很失偏頗。他認為,辣妹的穿著與檳榔西施相比並不算暴露,尺度幾乎都在大眾所能接受的範圍內,因此民眾一般對此不會排斥。“在多數台灣人眼中,這些辣妹存在,正象徵著台灣的青春與活力”。
台灣演變
台灣辣妹文化:從鋼管女郎到台大美女
從台灣的生態看起來,雖然政治惡鬥是不斷的,但是童顏巨乳型話題對社會的影響反倒是更大,但這樣一個價值觀變成好像是主流的價值觀了,和台灣各地的脫衣舞文化和檳榔女郎文化跟全球化之後形成了辣妹文化雜配出越穿越少,越露越多的新范性感文化之外,同樣這個台灣性感文化也來自於日本的那種半可愛的女同性崇拜有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