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花會是流傳於鹿泉市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民間花會有20多種,40個演出隊。逢節過節、歡慶勝利、喜慶豐收之際,全市進行民間花會大匯演。村村社社多的幾百人,少則幾十人匯集在城鄉大街小巷進行表演。尤其元宵節全縣的一些民間花會到縣城區進行匯演,城內城外鑼鼓喧天,歡聲震動。本市流行較廣的花會有龍燈、花燈、跑驢、大頭舞、獅子舞、通天河、跑竹馬、旱船,六十大背、八仙慶壽、拉碌碡、高蹺會、拉花、斗大龍、跑傻官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辛集花會
- 類型:名族舞蹈匯集
龍燈會,花燈,跑驢,大頭舞,獅子舞,通天河,竹馬和旱船,六大背,五大背,八仙慶壽,旗鼓沿街,拉碌碡,拉耩子,拉花,太平車,豬八戒背媳婦,高蹺,東洋車,抬花橋,二鬼(貴)抱跌,霸王鞭,跑傻官,斗火龍,
龍燈會
龍燈會設兩條龍,一條水龍,一條火龍,水龍多為青綠色,火龍多為紅黃色。每條龍一般用7―9人,繡球一個,旗隊若干,每出龍燈最少50-60人,加上鑼鼓多達80人,隊伍較宏大。有宏燈會的是村是申後、東土門、城關六街、小畢村、北存砂。
花燈
多為紙糊的花瓶燈。演員多為青少年,人數多達80―90人,每人執兩盞。往往和龍燈一起混合表演,所以又稱龍燈攪花燈。1990年,只有申後村還有花燈。
跑驢
一般3人表演,騎驢的1人,牽驢的1人,趕驢的1人。道具是布扎的毛驢一頭,滿身披掛。歷史流傳著:“公公騎驢兒媳牽,大伯子哥甩後邊”。所以,跑驢中騎驢的是老叟,牽驢的是青年婦女,趕驢的是青壯年男子。隨著發展和演變,跑驢也有一男一女二人表演的,往往是反映夫婦二人趕集上店、回娘家的內容,騎驢多是女的,男的連牽帶趕。跑驢分布在申後、大河、崗上、北新城等村莊。
大頭舞
多則10幾個,少則8―9人,頭戴面具,人員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以秧歌為主,大頭舞主要分布在申後、大河、城關八街等村。
獅子舞
一個獅子二人表演,一前一後,每場一般1―2頭獅子一個繡球,有的獅子多達4頭以上,如城關五街,大獅子2頭,小獅子四頭、表演起來更顯得生動活潑。主要分布在城關五街、八街、南銅冶等地。
通天河
反映《西遊記》中一個情節。主要人物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僧、蝦精、蚌精、海螺精、水卒若干人,表演動作以舞刀弄棒、散打為主。城關三街在20世紀60年代參加過全省匯演並獲獎。
竹馬和旱船
這兩項活動據傳是晉奉交戰時流傳到獲鹿的。竹馬是用竹子紮成的馬架,外麵糊紙,彩畫成馬形,由一人駕駛,通常一組為4―8匹馬進行表演。旱船也是用竹子紮成船的架子,彩綢紮成船艙,白布做成船圍,畫上水紋波浪,一女演員架船,一男演員雙手轉槳做划船動作。竹馬分布在城關四街、菏蓮峪等村,旱船主要是城關四街。
六大背
假人背真人,人物形象多為才子佳人,男女丑各一人,以秧歌舞為主。主要由獲鹿鎮楊莊表演。
五大背
內容與六大背基本相似,5人表演。由上莊鎮台頭村表演。
八仙慶壽
8人組成,表演傳說的八仙為王母娘娘慶壽。在趕往天宮的路上,演員執仙佻、仙果。此節目流傳在梁莊一帶。
旗鼓沿街
人數不限,多少均可,手持各種彩旗以走為主。流傳於古賢村。
拉碌碡
4人組成,3人拉,1人在後掌舵。表演時帶有數板,解放前主要說些風趣話,其後,根據時局情況進行宣傳。“文革”後恢復活動,主要反映計畫生育工作中的多子女的害處,表演簡單易學。道具主要是紙糊的碌碡、彩綢。流傳於寺家莊等地。
拉耩子
表演形式和拉碌碡基本相同,也是4人組成,三人拉一人扶。表演時還數板。流傳於崗上、北新城等地。
拉花
16人組成,反映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男女老少成對表演,帶有唱詞,曲調多為民歌。流傳於棧道村。
太平車
3人組成,一老者推車,一姑娘坐車,一青年拉車。流傳於大河、城關八街等地。
豬八戒背媳婦
流傳於大河、馬山等地。
高蹺
人數不限,主要道具腿拐數副,可化裝成數種不同人物。流傳於高遷、南甘子。
東洋車
道具為木製東洋汽車1輛,1人拉車,1人坐車,2人隨從。這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種表演形式,主要是打倒“四人幫”後表現“四人幫”的各種醜態。流傳於大河村。
抬花橋
仿照《七品芝麻官》的形式,抬橋4人,縣官1人,鳴鑼者2人,隨從護衛若干人。流傳於大河村。
二鬼(貴)抱跌
一人組成,也可以若干人表演。演員身上套一假人,臉對臉狀,進行摔跤。流傳於城關一街。
霸王鞭
人數不限,手持竹桿自製的霸王鞭,載歌載舞,唱詞主要是民間小調。流傳於宜安。
跑傻官
4人組成,一位縣官,三個衙役。表演形式多為升堂為案,輔有韻白台詞,風趣逗人。流傳於北新城、申後等地。
斗火龍
此項表演形式起源於山西,大約是民國初年山西鐵行在獲鹿經商,春節期間,舉辦此項活動,原來在鐵貨店院內斗耍,後來移至獲鹿鎮城關三街玉皇閣外。表演時空中架起黃蠟打的麻繩數根,一頭栓在閣上,另一頭固定在柏葉裝飾的牌樓上,將布制的各種小動物串在大繩上,另有小繩牽動使其在空中歡蹦亂跳,活靈活現,惹人喜愛。再加上濃煙火光,更是生動逼真。表演的劇目有《魚龍變化》、《三陽開泰》、《蛇盤兔》、《獅子繡球》、《五毒》等幾十個精彩節目,表演時鑼鼓齊鳴,伴有悠揚婉轉的音樂,曾流傳於城關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