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莊(山東省煙臺市海陽辛安鎮下轄村)

清初,紀姓由庶村來此建村定居。因村東南有一寺院--洪海院,故命村名洪海莊。後有遲姓由卓格莊、隋姓由南趙家莊、戴姓由平度縣古現鎮南朱毛村遷來定居。因村人認為原村名不吉,各姓協商更村名為辛莊。一說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辛姓在洪海院之北建村,命名洪海莊,後成為辛姓地主佃戶莊,故改名辛莊。 辛莊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7′,北緯36°38′。東與辛安村為鄰,西同魯島村隔海相望,南與埠後村以小溪為界,北與前黃塘村以山為屏。隸屬辛安鎮。東距鎮政府駐地2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8公里。全村轄區面積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0公頃,灘涂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蘋果、桑等。灘涂主要養殖對蝦,種植蘆葦。 2002年,全村126戶,430人,有戴、遲、隋、趙、高、紀、葉等姓,均為漢族,其中戴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辛莊
  • 所屬地區:山東省煙臺市
  • 面積:1.4平方公里
  • 人口:430人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清初,紀姓由庶村來此建村定居。因村東南有一寺院--洪海院,故命村名洪海莊。後有遲姓由卓格莊、隋姓由南趙家莊、戴姓由平度縣古現鎮南朱毛村遷來定居。因村人認為原村名不吉,各姓協商更村名為辛莊。一說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辛姓在洪海院之北建村,命名洪海莊,後成為辛姓地主佃戶莊,故改名辛莊。 辛莊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7′,北緯36°38′。東與辛安村為鄰,西同魯島村隔海相望,南與埠後村以小溪為界,北與前黃塘村以山為屏。隸屬辛安鎮。東距鎮政府駐地2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8公里。全村轄區面積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0公頃,灘涂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蘋果、桑等。灘涂主要養殖對蝦,種植蘆葦。 2002年,全村126戶,430人,有戴、遲、隋、趙、高、紀、葉等姓,均為漢族,其中戴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1年,村成立了國小,有學生20餘人。1965年後,曾三次改建學校。1989年,建新校舍8間,被評為煙臺市花園式學校。1974年、l985年、1995年,三次投資5萬餘元,與辛安村、大山所村建聯中、國小。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6人,村民獲中級職稱1人,1人獲省科技發明獎。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要飯者10多戶。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61年,人均糧食175公斤,人均收入53元。1978年,人均糧食250公斤,人均收入13l元。2002年,人均存款3800元,全村有機車40輛,各種運輸車55輛,電話73部,電視機150台,洗衣機l5台,電冰櫃20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街道破爛不堪,居住以草泥房為主,人均不足6平方米。1988年,村進行規劃,舊房拆遷,建起新房74棟。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4平方米。縣鄉公路直通到村。 集體福利1965年,成立了衛生室。20世紀70年代,發展為合作醫療站,社員藥費享受半價。1974年,自發電用上了電燈。1980年,用上電網供電。1982年,投資1.8萬元,建起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本村中共黨員張志鵬以道士身份,組織青壯年練習武術,開展革命活動。後被國民黨秦毓堂部抓到海陽城,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從容就義。1944年,戴柱被上級黨組織發展入黨,後又發展遲敬善、隋連等11名黨員。1946年成立辛莊黨支部,遲敬善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組織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反奸、反特、土改複查運動。組織民兵參加子弟兵團3人,擔架隊6人,支援淮海戰役。先後動員23人參加人民解放軍。 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遲敬善、戴柱、紀殿國、遲緒傳、戴金敏、戴金智、戴金福、戴金珠、戴金華。2002年,全村有黨員25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青年、民兵、治安、婦女、調解等民眾組織。先後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戴玉琛、隋連、遲敬順、戴金敏、戴玉聰、遲振福、隋鎮。1999年,隋鎮當選為首任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1993年,本村被評為海陽縣文明村。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