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介紹
2000年,全村有113戶,434口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3‰。現有田、李、韓、張、楊、董、邢、王、林、辛等10個姓氏,均為漢族。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0.5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500萬元,人均純收入5000餘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分別為20∶60∶20。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5000萬元。
該村是經濟強村之一。 1994~2000年連續7年被中共濟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1997年,村支部被中共山東省委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2000年被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被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大事記
1930年,講書院(佛都寺廟) 主持方海忠在廟園裡建馬蹄窯燒磚,村民以做窯工為生。
1946年2月,新莊農民協會成立,田傳業、田傳增分別當選為主任、副主任。
6、7月,田傳業、田傳增帶領20餘名農協會員,先後兩次參加中共歷城縣委組織的破壞敵人軍用交通線--膠濟鐵路行動,10公里鐵軌被扒掉。
1950年12月,實行土地改革,全村48戶人家,160口人,分得土地6.7公頃。是年,辦起初級國小,教師田傳江。
1951年3月, 村民中有9人參加志願軍,入朝作戰。其中田文生失蹤,其家屬享受失蹤軍人家屬待遇。
1954年秋, 掀起互助合作運動,全村成立4個農業生產互助組。次年冬,4個互助組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主任田文水。
1958年,在村南建山東省歷城第四中學校舍。
1960年,第一生產隊打淺井1眼,可澆灌農田1.4公頃。
是年,村中通電。
1973年8月,新莊大隊黨支部成立,書記李寶財。
是年,鑽第一眼深井,可灌溉農田20公頃,糧食單產由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
1974年秋,建磚廠,年產紅磚100萬塊。
1975年,打深井1眼,埋設管道500米,修水渠400餘米,擴大水澆地20公頃。
1976年5月,新莊更名為辛莊。
1982年4月,鑽第三眼深井,安裝壓力罐,全村用上自來水。
1984年3月,成立辛莊村村民委員會,主任田繼銀,下轄3個村民小組。
1985年,村幹部集資5萬元,向縣民政局、銀行借貸5萬元,共投資10萬元,利用村委會6間草房建起社會福利服裝廠,17名殘疾人自帶縫紉機入廠。
1986年3月,建果園4公頃。
是年,投資15萬元,建起釀造廠。
1987年4月,投資10萬元,埋設地下管道700餘米,建成高標準節水灌溉田,全村水澆地達到40公頃,並可澆灌鄰村農田。
1989年3月,村黨支部副書記蔣世萍將承包本村社會福利服裝廠當年所得提成60萬元,無償捐給集體,用於企業再發展。
1992年2月,辛莊村經歷城區驗收,成為“小康文明村”。
1993年4月,投資8萬元,購置大中型農業機械5台套,實現全村購種、耕地、播種、灌溉、收割、滅蟲等六統一。
是年,投資40餘萬元,將村內街道600米鋪設瀝青路面。
是年,投資40餘萬元(其中村民入股20萬元)與鎮農技站聯辦康山加油站。
自是年始,村民“三提五統”費由集體負擔,男60歲、女55歲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生活補助費20元~30元; 現役軍人家屬每年補助1200元;特殊困難戶每年補助500元;考入大中專院校(含成人教育)者,每人補助500元~1000元;14歲以下獨生子女,一次性辦理養老保險。
1994年3月,租謝家村土地,投資500萬元建歷城標誌服裝廠、興達餐廳、木器廠。
1995年4月, 租謝家土地1.5公頃,投資500萬元建設商業區。共建商品房4500平方米,40戶入住,其中外地工商戶30家。
1996年6月,歷城標誌服裝廠被全國保全協會確定為全國標誌服定點廠。
10月,建成“二七”集貿市場,18~23日舉行首屆物資交流大會。
是年,村黨支部書記李寶財將承包歷城標誌服廠6年所得提成費420萬元,無償捐給集體,用於企業再發展。
是年,投資200萬元,建泡沫廠。
1997年7月,標誌服廠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大型二檔鄉鎮企業”稱號。
9月,村國小併入謝家國小。
是年,村黨支部被中共山東省委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1998年6月,租用孫村土地2公頃,投資450萬元,建橡膠廠、裝飾材料廠。
12月,投資20萬元建水塔。
是月, 實行股份制改革,濟南興財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董事會由9人組成,董事長李寶財;監事會由5人組成,主席田繼銀。
是年,投資40萬元,建設占地5500平方米的街心花園。
是年,歷城標誌服廠通過ISO9002產品質量認證,獲產品進出口經營許可證。
是年,李寶財被授予濟南市勞動模範稱號。
1999年7月,投資300萬元建外貿服裝廠。
是月,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長王修智,濟南市副市長劉克昌視察歷城標誌服廠。
是年, 北京舉行建國50周年大閱兵,歷城標誌服廠製作1000套空降兵迷彩服,10萬套陸軍夏裝等用於閱兵。
是年,從孫村鎮對口幫扶的欠發達地區鄄城縣招服裝工55人。
2000年3月,中共歷城區委發出通知,要求在全區各級黨組織中,廣泛開展向辛莊村黨支部學習的活動。
5月12日,濟南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現場會在辛莊村召開。
是年,中共山東省委常委、省政法委書記高新亭、市委副書記段義和來村視察。
是年,該村被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評為山東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
2001年春,山東金利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在辛莊掛牌,總投資800萬元,占地15.3公頃。
5月,租用謝家村土地1.9公頃,建公司銷售處、食堂、倉庫。
6月,村支部被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是年,投資50萬元,建絲綢公司、木製品工藝廠。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前,全村只有幾戶人家,擁有耕地6.6公頃,糧食畝產80公斤, 總產8000多公斤。1954年回響政府號召,全村成立了4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5年冬,4個互助組聯合組成一個初級社;1956年2月與孫村5個初級社聯合成立孫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8月成立第五、二十五生產隊歸孫村生產大隊所轄。從謝家村、孫村調整部分土地歸兩個生產隊耕種,土地總面積達到47公頃。
1960年,第五生產隊將村東一眼轆轤井安上水車,用耕牛牽引提水,始有水澆地1.4公頃。1962年通電後,全村4眼淺井,可澆地13.4公頃,畝產300公斤,總產量達8萬公斤。
1972年1月, 新莊生產大隊成立,黨支部帶領民眾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73~1977年, 投資25萬元,鑽深井2眼,修變電室2處,架設低壓線路600米,修水渠400米。埋設管道1200米,使村40公頃土地變成旱澇保收高產田,糧食畝產突破千斤大關,總產達到3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有所增加。由於一家一戶經營,制約了糧食產量的提高,為解決這一矛盾,1993年村委對全村耕地實行購種、耕地、播種、灌溉、收割、滅蟲等“六統一”。引進優質麥種煙幅188號、 09401號進行更新換代;投資8萬元購置拖拉機、收割機等大中型農機共5台套。2000年,全村糧食畝產700公斤,總產48萬公斤。
第二產業 該村工業始於1930年前後, 由於地少人多,單一務農難以為生,故村民多到境內講書院磚窯廠做窯工謀生。
解放後,生產隊先後燒過石灰、硫磺,規模小,從業人員60人,年均收入2000餘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建蜂窩煤廠和麵包廠,因資金不足、銷路不暢等諸多原因,很快下馬。1985年, 投資10萬元,建起社會福利服裝廠,17名殘疾人自帶縫紉機入廠,村兩委成員帶領職工學技術,找銷路,闖過一道道難關,終於使服裝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經濟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在企業發展中,該村始終堅持招標承包經營責任制,選好承包人,承包人在經營中盡職盡責,與職工一起艱苦創業,取得驕人的經營業績。第一、二輪承包人,村黨支部副書記蔣世萍、 村黨支部書記李寶財分別將所獲承包金60萬元、420萬元無償捐給集體,用於企業擴大再生產。
1994年以來, 先後4次包租謝家、孫村土地,建起標誌服廠、橡膠廠、泡沫廠、裝飾材料廠、外貿服裝廠。1998年,實行企業股份制改革,成立濟南興財實業有限責任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寶財,監事會主席田繼銀。到2000年底, 公司擁有8家分廠,1600多名職工,固定資產金額5000多萬元, 年產值6000多萬元,年利潤達800多萬元。全村80%的勞動力進廠務工, 70%的農戶為公司股東, 人均年純收入5000元, 人均存款餘額8000餘元。
企業的發展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韓喜凱、副省長郭長才等省、市領導多次來標誌服廠檢查指導工作。該廠也於1997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大型二檔鄉鎮企業”稱號。1998年通過國家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獲得產品進出口經營資格,其產品打入國際市場。1999年, 生產空降兵迷彩服1000套、陸軍夏裝10萬套等,成為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的專用服裝。
第三產業 建國前後, 有貨郎2人,經營針頭線腦,本小利微。隨後,陸續辦起磨坊、掛麵坊、豆腐坊、代銷點、小飯店等,收入甚微。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村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步伐,以標誌服廠為依託,建設商業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94年租用謝家村土地,投資500萬元,建商品房4500平方米, 1996年建立起“二七”集貿市場。此後,每年的10月份舉辦秋季物資交流大會,引來八方客商。2000年底, 商業區內共有工商戶44家,其中外來工商戶30家。分別為商店16家, 中小型飯店18家,服裝經營、維修網點10家,年創收60萬元。 該村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優勢,辦起集體、個體加油站各1處,年創收20萬元。為方便客戶,集體辦起招待所和興達餐廳,效益可觀。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0人,實現總產值2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20萬元,創利稅15萬元。
隨著工業的發展, 運輸業逐漸興起,全村共有載重汽車8輛,拖拉機12部,年純收入30萬元。
特色產業 2001年春, 山東省金利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800萬元,承租村里耕地15.3公頃, 每年向村委繳納承包金10.02萬元,集花木繁育、綠色設計、觀光旅遊於一體, 進行綜合經營,引進中外名貴花木90餘個品種,5萬餘株。與山東省老幹部局、老年體協聯合建設的省老年活動中心,設游泳館、釣魚池,兩處景觀當年年底可對外開放,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 民眾文化科技落後,村里沒有學校,學齡兒童要到1公里外的孫村國小上學, 入學率僅20%。1955年辦起初級國小,一、二、三、四年級學生可就地入學, 五、 六年級到謝家國小就學。“文化大革命”中,始辦完小至1982年。199 3年投資20萬元,在村東建高標準國小及幼稚園,1997年,國小撤併到謝家國小。自199 3年始,村里對考入中專者獎勵500元,考入大專以上者獎勵1000元。建國後,共有3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本科7人,大專5人;有1名職工獲本科學歷,3名職工獲大專學歷。1985年以來,建起職工技校等,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幹部、職工上崗培訓,提高了民眾文化素質和幹部的管理水平。2000年,有80多名村民擔任中層以上領導幹部,成為企業技術骨幹。
人民生活 建國前,村里人多地少,僅有少數人家擁有土地,多數村民靠被人雇耕、做窯工為生,過著貧困窘迫的生活,年人均糧食僅有7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 建國後,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50公斤,人均純收入50元。1962年全村通電。1978年,人均糧食200公斤,人均純收入1200元。1982年村民用上自來水,1999年全村供暖氣。2000年人均純收入5000餘元,人均存款餘額8000元;村民都住進標準較高的住房,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50輛,其中個人擁有18輛,各種機車110輛,程控電話87部,家家戶戶都安裝了有線電視。
村莊建設 建國前, 全村僅有1條街,狹窄不平。村民住土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8平方米。 建國後,住房條件逐步改善,磚牆瓦頂逐漸取代土坯草房。1970年後,住房以鋼筋混凝土、 磚石瓦結構為主。1994年,投資40餘萬元,對3條主要街道進行硬化,鋪設瀝青路面,安裝了路燈。同年, 投資120萬元,在歷城四中原址上建起村委辦公樓。1995年,結合商業區開發,建高標準商住兩用商品套房40套,40戶村民入住。新修大街600米。1998年,投資40萬元。在商業區建占地5500平方米街心花園,並固定3名環衛工人負責街道養護、市場清掃, 保持道路清潔、美觀。2001年,開發村民住宅區,首批共建6套戶,人均住房面積60平方米。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村民福利水平逐步提高。1982年全村用上自來水,幼兒免費入園,小學生免交學雜費,升入高中以上學生給予一次性獎勵。自1993年收繳集資、三提五統費以來,全部由集體負擔;對女55歲、男60歲以上的村民, 每月給予生活補助費20元~30元;現役軍人家屬每年補助1200元;對特困家庭實行救濟,每戶救濟500元。特困戶予以特殊照顧。田傳信60多歲,老伴殘疾,無住房,被安排看機井,為其蓋房子3間,老伴進福利廠當保潔員。對14歲以下獨生子女一次性購買終身養老保險。建立村衛生室,購置常用醫療設備,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就診,醫護人員送藥上門。
精神文明建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村注重兩個文明一起抓,連年評選“五好文明家庭”,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半年初評,年終總評,嚴格標準,認真評選,評選出的十佳文明標兵戶、好媳婦、好公婆、好丈夫、好乾部、好青年,披紅戴花,大力宣傳。投資10萬元,擴建文體娛樂中心,購進體育娛樂器械,組織老年人參加老年迪斯科、健身操表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自1996年始,利用10月份的物資交流大會,邀請10多個文藝團體前來演出,活躍民眾文化生活。1994~2000年,連續7年被中共濟南市委、市政府評為濟南市“文明單位”。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6年3月, 田子英在淄博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 建國後,該村長期隸屬孫村生產大隊,1972年成立新莊生產大隊,有2名黨員,與當時的孫村聯中組成聯合支部,支部書記孫玉田。黨員三會一課,組織生活在孫村聯中進行。期間,發展黨員5名。1973年8月,中共新莊生產大隊第一屆黨支部成立,書記李寶財、副書記楊東玉、支部委員田子英。多年來,黨支部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增強了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黨員均在村辦企業中擔任領導職務,成為技術骨幹,為兩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2000年,全村有黨員29人。1995~2000年連續被中共歷城區委評為先進黨支部。2000年被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評為“山東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1997年和2001年分別被中共山東省委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6年2月, 經章丘縣抗日民主政府組織發動,成立新莊村農民協會,組織領導民眾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抗擊國民党進攻解放區的鬥爭。解放戰爭中,組織民眾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建國後,積極開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1955年,互助組聯合,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主任田文水。1956年,孫村高級社成立, 新莊歸其管轄,成立第五、二十五生產隊。1972年1月,新莊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成立,主任田文祥,副主任楊繼才,委員李玉山。1984年,辛莊村村民委員會成立, 主任田繼銀,副主任蔣世萍,委員田明利,下設3個村民小組。2000年,辛莊村村民委員會由3人組成,主任田繼銀,副主任李玉山,委員趙淑雲,團支部書記李青,民兵連長田明利,婦聯主任趙淑芸。自1984年以來,村民委員會4次被中共歷城區委、區政府評為歷城區模範村委會,10次被中共孫村鎮黨委、政府評為孫村鎮模範村委會。
人物簡介
楊東嶽(1929~1981) 顯微外科專家。1948年考入華東白求恩醫學院(山東醫學院前身) 。因成績出眾,1952年9月被送到上海第一醫學院高師班學習。1953年9月回山東醫學院任外科住院醫師。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顯微外科專家,是中國顯微外科的開拓者之一。曾任全國中華醫學會理事、上海中華醫學會理事、全國骨科學會常務理事、上海第一醫學院華山醫院傷骨科教授、副主任、華山醫院顯微外科研究室主任。他畢生從事顯微外科、手術外科臨床醫療、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在國際上首創游離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1966年2月13日首創成功) 。世界著名顯微外科專家伯恩克稱:“游離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的手術是中國首創,是世界上做得最早、 最多、成功率最高的……”1973年3月,他與美國醫生同期完成創離皮瓣移植。1977年完成世界首例帶血管神經的異體全膝關節移植手術等。另外,他還首創和完成了游離肌肉移植、肢體病段切除再植、游離肋骨移植、神經血管帶皮瓣移植、針麻下進行動脈瘤手術等。這些成果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1981年,因患癌症去世。著有《顯微外科學》。他的名字收錄在《世界醫學界名人錄》和《辭海》中。
李寶財 1948年4月4日生, 大專文化。高級經濟師。1965年5月任團支部書記,19 68年任生產隊副隊長,1969年任民兵連長,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自1973年8月起任辛莊村黨支部書記。1985年帶領兩委會成員籌集資金10萬元辦社會福利服裝廠,經15年發展, 形成8家村辦企業、1家外資企業的企業集團。工農業總產值達8000餘萬元。辛莊村黨支部兩次被中共山東省委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他個人多次被評為市、區優秀共產黨員,1998年被市政府授予“濟南市勞動模範”“濟南市精神文明先進工作者”稱號,並當選為濟南市十二屆人大代表。現任村黨支部書記、興財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名勝古蹟
講書院 原名福聖寺,位於村北700米處的巨野河畔。始建於元代,據碑文記載,至民國初年已先後重修5次。 建築為硬山式,磚木石結構,灰瓦覆頂,布局講究,具有一定規模。現存山門1間,前殿1座,面闊3間,進深1間;後殿1座,面闊3間,進深2間;東西配殿均面闊3間,進深1間,配殿內牆上有壁畫。東配殿北有鐘樓1座。在西配殿北山牆外有二層藏書樓1座, 上下各面闊5間,進深1間。後大殿東山牆下,有太陽宮1座,面闊1間,進深1間,四壁有壁畫,宮內還有清光緒元年(1875年) 重修碑。1984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由晨美玻璃製品公司使用維護。
前殿原有四大天王塑像,後殿正中有釋迦牟尼坐像,左有老子塑像,右有孔子塑像,背後是倒坐觀音塑像。此外還有大小塑像百餘尊。這些塑像,千姿百態,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
傳說福聖寺在全盛時期有大小僧眾70多人,至民國初年,一直由濟南府東關淨居寺管轄。約在明朝萬曆年間,福聖寺已成為遠近僧侶講習經卷的中心,因此改名講書院。
目前,寺院前殿外尚存古柏兩株,其中一株已枯死,另一株仍枝繁葉茂。
古柏 在村北 (今晨美玻璃製品公司院內) 。 樹高約11.5米,樹圍2.1米,基圍2.65米,乾直,頂部乾枯。5米高處分層生11枝,虬曲交錯。樹冠呈不規則狀,東西5米,南北8米,長勢弱。距此樹4米處,有1株枯死的同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