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波絲卡詩選是桂冠199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辛波絲卡。主要介紹了辛波絲卡的詩集。
基本介紹
- 書名:辛波絲卡詩選
- 作者: 辛波絲卡 (Wistowa Szymborska)
- 譯者:陳黎 / 張芬齡
- ISBN:9789577300294
- 定價:NT 200
- 出版社:桂冠
- 出版時間:1998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人生歷程,童年,少年,大學,作品風格,
內容簡介
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是當代世界詩壇的異數。她的詩作嚴謹,卻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她的題材始終別具一格,常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悅,以簡單的語言傳遞深刻的思想,以隱喻開啟廣大想像空間,寓嚴肅於幽默、機智,是以小搏大、舉重若輕的語言大師。這本詩集選輯其各階段名作五十首,由陳黎與張芬齡精譯、導讀,並附辛波絲卡精彩諾貝爾獎得講演說辭。
作者簡介
辛波絲卡,生於波蘭的小鎮布寧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那時,她的國家剛剛擺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一九三一年全家遷往波蘭南部的克拉科夫。在辛波絲卡的每一本詩集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風格、嘗試新技法的用心。 她擅長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悅,以小隱喻開發深刻的思想,寓嚴肅於幽默、機智,是以 小搏大,舉重若輕的語言大師。於199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成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名譽會員,這是美國授予傑出藝術家的最重要榮譽。2012年2月1日,在克拉科夫逝世,享年88歲。
人生歷程
童年
據維斯瓦娃·辛波絲卡回憶,在她童年時代的家庭生活中,談論得最多的就是讀書。她五歲就開始作兒童詩,她的父親是第一個熱心讀者。
少年
辛波絲卡於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間,在克拉科夫著名的的雅格隆尼安大學修習社會學和波蘭文學。一九四五年三月,她在波蘭日報副刊發表了她第一首詩作〈我追尋文字〉。一九四八年,當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詩集時,波蘭政局生變,共產政權得勢,主張文學當為社會政策而作。辛波絲卡於是對其作品風格及主題進行全面之修改,詩集延至一九五二年出版,名為《存活的理由》。辛波絲卡後來對這本以反西方思想,為和平奮鬥,致力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處女詩集,顯然有無限的失望和憎厭,在一九七O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錄其中任何一首詩作。 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詩集《自問集》出版。在這本詩集裡,涉及政治主題的詩作大大減少,處理愛情和傳統抒情詩主題的詩作占了相當可觀的篇幅。一九五七年,《呼喚雪人》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拋開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題,找到了自己的聲音,觸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愛情的關係。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一九二三年出生於波蘭科尼克(Kornik),八歲時移居克拉科夫(Cracow),至今仍居住在這南方大城。她是第三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 (前兩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密絲特拉兒和一九 六六年德國的沙克絲) ,第四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也是當今波蘭最受歡 迎的女詩人。
大學
於一九四五年三月在波蘭日報副刊發表 了她第一首詩作《我追尋文字》。一九四八年,當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詩集時,波蘭政局 生變,共產政權得勢,主張文學當為社會政策而作。辛波絲卡於是對其作品風格及主 題進行全面之修改,詩集延至一九五二年出版,名為《存活的理由》。辛波絲卡後來對這本以反西方思想,為和平奮鬥,致力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處女詩集,顯然有無 限的失望和憎厭,在一九七0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錄其中任何一首詩作。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詩集《自問集》出版。在這本詩集裡,涉及政治主題的詩作大大減少,處理愛情和傳統抒情詩主題的詩作占了相當可觀的篇幅。一九五七年,《呼 喚葉提》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拋開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題,找到了自己的聲音,觸及人 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愛情的關係。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鹽》里,我們看到她對新的寫作方向進行更深、更廣的探索。 一九六七年,《一百個笑聲》出版,這本在技巧上強調自由詩體,在主題上思索人 類在宇宙處境的詩集,可說是她邁入成熟期的作品。一九七二年的《只因為恩典》和一九七六年的《巨大的數目》更見大師風範。在一九七六年之前的三十年創作生涯中 ,辛波絲卡以質代量,共出版了一百八十首詩,其中只有一百四十五首是她自認成熟 之作,她對作品要求之嚴由此可見一斑。
作品風格
在辛波絲卡的每一本詩集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風格、嘗試新技法的用心。 她擅長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悅,以小隱喻開發深刻的思想,寓嚴肅於幽默、機智,是以小搏大,舉重若輕的語言大師。一九七六年之後,十年間未見其新詩集出版。一九八六年《橋上的人們》一出,遂格外引人注目。令人驚訝的是,這本詩集竟然只有二十二首詩作,然而篇篇佳構,各具特色,可說是她詩藝的高峰。 辛波絲卡關心政治,但不介入政治。嚴格地說,她稱不上是政治詩人—也因此她的書能逃過官方檢查制度的大剪,得以完整的面貌問世——但隱含的政治意涵在她詩中到處可見。在《橋上的人們》這本詩集裡,她多半以日常生活經驗為元素,透過獨特的敘述手法,多樣的詩風,錘練出生命的共相,直指現實之荒謬、局限,人性之愚 昧、妥協。此處譯介的五首詩即出自此書。 《葬禮》 一詩以三十五句對白組成,辛波絲卡以類似荒謬劇的手法,讓觀禮者的話 語以不合邏輯的順序穿梭、流動、交錯,前後句之間多半無問答之關聯,有些在本質上甚至是互相衝突的。這些對白唯一的共通點是——它們都是生活的聲音,瑣碎、空洞卻又是真實生命的回音。在本該為死者哀慟的肅穆葬禮上,我們聽到的反而是生者的喧譁。藉著這種實質和形式之間的矛盾,辛波絲卡呈現出真實的生命形貌和質感, 沒有嘲諷,沒有苛責,只有會心的幽默和諒解。
在 《寫履歷表》 一詩,辛波絲卡則以頗為辛辣的語調譏諷現代人功利導向的價值觀 ——將一張單薄的履歷表和一個漫長、複雜的人生劃上等號,企圖以一份空有外在形式而無內在價值的資料去界定一個人,企圖以片面、無意義的具體事實去取代生命中諸多抽象、無以名之的的美好經驗。然而,這樣的荒謬行徑卻在現代人不自覺的實踐中,成為根深蒂固的生活儀式,詩人為我們提出了警訊。
在 《衣服》 一詩中,辛波絲卡不厭其煩地列出不同質料、樣式的衣服名稱,及其相 關之配件、設計細節,似乎暗示生命的局限——再嚴密的設防,也無法阻攔焦慮、心事、病痛、疏離感的滲透。即使抽出了圍巾,在衣服外再裹一層保護膜,也只是一個蒼涼無效的生命手勢。 辛波絲卡的政治嘲諷和機智在《對色情文學的看法》 一詩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八十年代的波蘭在檢查制度之下,政治性、思想性的著作斂跡,出版界充斥著色情文學。 在這首詩里,辛波絲卡虛擬了一個擁護政府「以思想箝制確保國家安全」政策的說話者,讓他義正嚴詞地指陳思想問題的嚴重性超乎色情問題之上,讓他滔滔不絕地以一 連串的色情意象痛斥自由思想之猥褻、邪惡。但在持續五個詩節嘉年華會式的激情語 調之後,辛波絲卡設計了一個反高潮——在冷靜、節制的詩的末段,他刻意呈現自由思想者與志同道合者喝茶、翹腳、聊天的自得和無傷大雅。這樣的設計頓時瓦解了說話者前面的論點,凸顯其對思想大力抨擊之荒謬可笑,也間接對集權國家無所不在的 思想監控所造成的生存恐懼,提出了無言的抗議。 辛波絲卡認為生存是天賦人權理應受到尊重。在《種種可能》 一詩,她對自己的價值觀、生活品味、生命認知做了相當坦率的表白。從她偏愛的事物,我們不難看出她恬淡自得、自在從容、悲憫敦厚、不道學、不迂腐的個性特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主個體,依附於每一個個體的「種種可能」正是人間的可愛之處。透過這首詩,辛波絲卡向世人宣告生命之多樣美好以及自在生存的權利,因為「存在的理由是不假外求的」。 這也許不是一個詩的時代——或者,從來就未曾有過詩的時代——但人們依舊寫詩 、讀詩,詩依舊存活著,並且給我們快樂,安慰。辛波絲卡是懂得詩和生命的況味的, 當她這樣說:「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