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家村(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裴營鄉辛家村)

辛家村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裴營鄉,位於湍河北岸,東臨和平村,北至胡丁村,南至屈灣村,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村,總人口3078人,總耕地面積95151畝,黨員26人。

村支兩委7人,交叉任職,支書、主任一肩挑。 辛家村黨支部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市、鄉黨委、政府的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運用 “4+2”工作法,認真積極有效地開展工作,有效促進了全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 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支柱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辛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裴營鄉
  • 人口:3078人
介紹,經濟,發展,

介紹

一、發展上規模的養殖大戶3家,全村養牛、羊、豬、禽年創效益280餘萬元。 二、發展林業,全村共有林業大戶26戶,種楊樹1200畝。經濟種植大戶10家,生態林大戶16家,有效改善生態平衡。 三、發展菸葉,全村種煙124畝,棉花450餘畝。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近年來,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我村先後辦起了4家灰沙磚廠、解決了村部分閒散勞動力,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爭取上級改造改建資金,在村主街道西側建體育遊樂廣場,村莊整治中,在賈庵組已硬化道路1.2公里,建沼氣池8個,安裝太陽能50台,在各項工作中,積極完成任務,深受鄉黨委政府的多次表彰。

經濟

辛家村位於濱州市市區東郊,西距市府駐地3公里。村落占地3萬平方米,夾於黃河五路東首與黃河六路東首中間,西與任鐵匠村毗鄰,東為規劃中的環城公路,遙對梁才鄉的周馬、崔魏二村。處市東開發區規劃內,隸濱州市市東街道辦事處。 辛家村舊有黑、許兩姓“坐地戶”,村名失考。明洪武二年,辛姓先人從河北棗強遷來立居。辛姓繁衍生息,人口眾多;而許姓絕嗣,黑姓遷崔傅劉,遂以辛姓為村名。另有高、王、劉、邊、孫等姓村民,皆為附親遷入,其中,高姓從高杜遷來,王姓從原廉家廟(村址位任鐵匠村南,村名註銷)遷來,兩姓遷入時間較早,戶數較多,余為單姓單戶。 辛家是一個聞名遐邇的木工專業村,舊村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街道,一戶錯一戶,形如鋸齒,象徵著祖祖輩輩從事木工專業。自1990年實施村民住宅的統一規劃後,首先開通南北大街,並在原村以北開始新的住宅安排,現已按統一規格建成80多戶磚瓦新房,呈現一派新農村景象。 自改革開放以來,辛家村在各級黨委和本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堅持走以農為主、工副業為輔的路子,發揮了木工專業村的優勢,改變了村的窮困面貌,走上了小康之路。 辛家村現有128戶, 477口人, 黨員15名,預備黨員4名,有可耕地350畝,人均0.75畝,村民除從事農業生產外,戶戶從事木工業個體經營,近年轉向運輸、飼養、商業等多元化個體經營活動。1995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1192萬元,利潤61.4萬元,人均純收入2297元,實現小康生活標準。1996年又有新的增長。 辛家村自1994年以來,為地、市兩級“精神文明先進單位”。辛家村黨支部亦多次被市委授予“奔小康紅旗黨支部”榮譽稱號。

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改革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政策給農村帶來新的轉機,注入新的活力。辛家村黨支部認真貫徹執行了黨對農村體制改革的具體政策,率先於1980年實行了農業承包責任制,把全部可耕地按人口承包給農戶自主經營。黨支部、村委會由領導型變服務型,在糧、棉種植上,推廣優良品種,科學種田上給以指導,對提水工具、水渠運用上給以統一調配,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1981年是實行農業生產責任承包後第一個豐收年,全村有糧田377畝,平均畝(小麥、玉米兩季) 達720斤,較承包前1979年的畝產220斤翻了三番;有棉田320畝, 畝產皮棉72斤,較1979年的畝產皮棉10.5斤,翻了近十番。黨的富民政策充分調動起了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困撓了十幾年的吃飯問題一年就得到了解決,並開始向國家做出了貢獻。在農業持續增長的同時,由於興修水利、公路、企業徵用等原因, 辛家村的可耕地也不斷下降,至1995年已下降為350畝,較1980年的697畝, 將近少了一半,而人口稍有增長,這就迫使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基礎上,保證穩產、高產。村黨支部為使全村農田的灌溉不受黃河水斷流的制約,遂於1992年投資2.5萬元, 動土3萬多立方米,將村東的鹼窪地改造成一座可蓄水3萬立方米的水庫,就是在黃河水斷流的情況下,也能保證全村的農田普灌一遍,從而保證了糧作物的穩產、高產。 1990年, 糧田280畝,畝產400公斤,總產112噸;1992年,糧田309畝,畝產622公斤,總產132.6噸;1994年,糧田310畝,畝產557公斤,總產173.7噸;1996年,糧田300畝,畝產684公斤,總產205.2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