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948年中華書局出版胡鄂公著《辛亥革命北方實錄》,同心出版社鄭重推出《辛亥1911(皇城根下的風暴京畿辛亥革命史略)》(作者王培、劉延兵)一書,用大量歷史圖片和簡潔的文字,進一步全面、系統、翔實地記述京畿地區一代革命先驅進行反清救國鬥爭的歷程,頌揚革命先烈的高風亮節,披露許多鮮為人知的重大事件內幕,以此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辛亥1911(皇城根下的風暴京畿辛亥革命史略)》的作者是王培、劉延兵。
基本介紹
- 書名:辛亥1911:皇城根下的風暴京畿辛亥革命
- 作者:王培 劉延兵
- ISBN:9787547702802
- 頁數:280頁
- 定價:38.00
-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1日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辛亥革命雖以挫敗而告終,但京畿地區革命鬥爭的偉大功績永載史冊,無數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為世代銘記。京畿地區辛亥革命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奮進,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圖書目錄
上篇:風起雲湧
第一章 劫後京津
一、血雨腥風
二、災難深重
第二章 各界民眾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
一、京師大學堂的“拒俄”怒濤
二、各界民眾“抵制美貨”的狂潮
第三章 革命黨人的反清鬥爭
一、“中央革命”方略
二、創立革命團體
三、辦報喚醒民眾
四、敵巢潛伏密戰
五、滲透北方新軍
六、無畏刺殺敵酋
中篇 風雷激盪
第四章 武昌起義震撼京畿
一、武昌起義告捷
二、京師動盪不安
第五章 新建革命組織
一、天津“共和會”
二、同盟會京津保分會
三、北方革命協會
第六章 新軍第二十鎮的“兵諫”
一、永平秋操與密謀兵諫
二、發動兵諫與截留軍火
三、吳祿貞遇難與張紹曾離職
第七章 京城起義與直隸張家口、任丘、雄縣起義
一、京城起義
二、直隸張家口、任丘、雄縣起義
第八章 灤州起義
一、籌划起義
二、創立中華民國北方軍政府
三、雷莊殊死血戰
第九章 通州起義
一、策反毅軍
二、慘遭鎮壓
第十章 暗殺團狙擊袁世凱與彭家珍刺殺良弼
一、狙擊總理大臣袁世凱
二、刺殺宗社黨首領良弼
第十一章 天津起義
一、王熙普英勇就義
二、刺殺天津鎮總兵張懷芝
三、天津起義
下篇 風雲變幻
第十二章 民國初創的京畿局勢
一、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與京津的及時報導
二、袁世凱擴張權勢,清帝被迫退位
三、革命團體的解散
四、各界紀念辛亥革命,歡慶共和政體
第十三章 建都之爭
一、孫中山力促袁世凱赴南京就職
二、北京“兵變”
三、定都北京
第十四章 孫中山、黃興北上京城
一、應邀北上,從容應對袁氏
二、胸懷坦蕩,闡明建國主張
三、不辭勞苦,關注民生建設
第十五章 國民黨的組建及其議會鬥爭
一、宋教仁赴京人閣與辭職
二、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三、國民黨的議會政治活動
尾聲 宋教仁之死與“二次革命”
附錄一 京畿辛亥革命大事記
附錄二 京畿地區示意圖
主要參考資料目錄
後記
第一章 劫後京津
一、血雨腥風
二、災難深重
第二章 各界民眾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
一、京師大學堂的“拒俄”怒濤
二、各界民眾“抵制美貨”的狂潮
第三章 革命黨人的反清鬥爭
一、“中央革命”方略
二、創立革命團體
三、辦報喚醒民眾
四、敵巢潛伏密戰
五、滲透北方新軍
六、無畏刺殺敵酋
中篇 風雷激盪
第四章 武昌起義震撼京畿
一、武昌起義告捷
二、京師動盪不安
第五章 新建革命組織
一、天津“共和會”
二、同盟會京津保分會
三、北方革命協會
第六章 新軍第二十鎮的“兵諫”
一、永平秋操與密謀兵諫
二、發動兵諫與截留軍火
三、吳祿貞遇難與張紹曾離職
第七章 京城起義與直隸張家口、任丘、雄縣起義
一、京城起義
二、直隸張家口、任丘、雄縣起義
第八章 灤州起義
一、籌划起義
二、創立中華民國北方軍政府
三、雷莊殊死血戰
第九章 通州起義
一、策反毅軍
二、慘遭鎮壓
第十章 暗殺團狙擊袁世凱與彭家珍刺殺良弼
一、狙擊總理大臣袁世凱
二、刺殺宗社黨首領良弼
第十一章 天津起義
一、王熙普英勇就義
二、刺殺天津鎮總兵張懷芝
三、天津起義
下篇 風雲變幻
第十二章 民國初創的京畿局勢
一、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與京津的及時報導
二、袁世凱擴張權勢,清帝被迫退位
三、革命團體的解散
四、各界紀念辛亥革命,歡慶共和政體
第十三章 建都之爭
一、孫中山力促袁世凱赴南京就職
二、北京“兵變”
三、定都北京
第十四章 孫中山、黃興北上京城
一、應邀北上,從容應對袁氏
二、胸懷坦蕩,闡明建國主張
三、不辭勞苦,關注民生建設
第十五章 國民黨的組建及其議會鬥爭
一、宋教仁赴京人閣與辭職
二、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三、國民黨的議會政治活動
尾聲 宋教仁之死與“二次革命”
附錄一 京畿辛亥革命大事記
附錄二 京畿地區示意圖
主要參考資料目錄
後記
文摘
會議確定共和會的宗旨是:推翻滿清專制,建立共和民國,融合種族界限,發展全國實業。會議通過籌備會簡章,決定由胡鄂公、熊得山、覃秉清、錢鐵如、邱壽林、陳雄、吳若龍、徐炳文、翟仲寬等9人為幹事,組成幹事會,胡鄂公擔任幹事長。幹事會下設交涉、軍事、政治、財政、暗殺、偵探等6部,各部設正副部長。會議還確定了各地籌備會的負責人,北京:錢鐵如、邱壽林,天津:覃秉清,通州:蔡德辰、張雅堂。 共和會籌備會積極擴充組織,至各學堂放年假時,人會的軍校學員和普通學堂的學生已達一百多人。京津兩地也各有一二十人加入。
此後,胡鄂公致書熊得山等人,探討鬥爭方略,指出:
今為督導革命同志計,俟共和會大會成立後,擬將總會設於保定,分會設於北京天津及各省會與各通商大埠。分會下設為若干支部於幅員遼闊之省,又於分支兩部之下劃為若干區,使五人一朋,五朋一團而各有所長。每月朔望或每星期日召開朋會團會以相互討論革命之旨,俾上下情感相通,知識相長,則團結固而壅塞之弊祛矣。夫善射者必先識其鵠,善戰者必先攻其心,吾黨設總部於保定,而以北京、天津分會為輔翼,此識鵠攻心之道也。①
1910年5月16日,在保定西南郊外召開了共和會成立大會,到會代表20餘人。會議通過“共和會總章”52條,選舉胡鄂公等7人為幹事,胡任幹事長,另選出交涉、軍事、政治、財政、宣傳等5部負責人。
至1910年7月,共和會已在北京、天津、太原、桂林、廣州、武昌等6地設立了分會,在通州、荊州設立了支部。總部設在保定,下轄保定城內西關、東關、北關等6個支部;北京分會下轄內外城的3個支部;天津分會下轄設在租界內的2個支部。總計各地共進會員1300餘人,其中僅軍官、軍需、馬醫3學堂的會員就有120多人。
1910年10月,東北各省學堂為保路、保礦而掀起罷課鬥爭。胡鄂公聞訊後即到保定高等農業學堂林科教室,呼籲同學們罷課,回響各地興起的維護利權風潮。不到半天,保定高等農業學堂、直隸高等學堂、育德中學,以及城內各學堂紛紛宣布罷課。當晚,各學堂代表在農業學堂集會,推舉胡鄂公為代表,前往京、津、湘、鄂等地聯絡。不久,京津學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愛國罷課運動。
適應鬥爭形勢發展的需要,保定地區的革命組織共和會與實行會關係日益密切,並決定實行合併,統稱“共和會”。1910年11月20日.兩會在育德中學禮堂舉行合併後的改選大會。選舉劉仙洲為幹事長,熊得山、吳若龍、張在田、程芝田、劉新茹、林伯衡等人為幹事。
隨後,共和會進一步加強了與丁開嶂、孫諫聲為首的“鐵血會”、黎宗岳、張蓉為首的“急進會”、李季直、段亞夫為首的“克復堂”等京畿地區革命組織的聯絡。1911年3月26日,各革命團體的代表齊聚北京平樂園的荊州會館,議定以“革命聯合會”的名義合併在一起,統一協作開展反清鬥爭。
1911年8月間,共和會的北京、天津、通州等地方組織進行了改選。北京分會正副會長為錢鐵如、邱壽林、羅名店三人;天津分會正副會長為覃秉清、江元吉二人;通州支部正副部長為蔡德辰、王丕承、張雅堂三人。
(三)鐵血會
“鐵血會”的創始人是丁開嶂。丁開嶂(1870--1945),字曉川,原名作霖,直隸豐潤縣南青坨村人。約20歲時應遵化州鄉試,得中秀才。19世紀末,丁開嶂目睹清廷腐敗統治,憂國憂民,立下鼎革之志。
1902年經直隸總督袁世凱保送,他來到北京,進入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甲班第一班學習。平日他常與直隸的朱深、谷鐘秀,雲南的張耀曾,奉天的吳景濂,廣東的葉恭綽等同學“論天下事,志氣益恢弘,以天下為己任”。
1904年,丁開嶂與江蘇的同學朱錫麟、奉天的張榕出關奔赴東北,分別組建革命隊伍。朱錫麟組織“東亞義勇隊”,張榕組織“關東保衛軍”,丁開嶂易名丁開山,發起創立“抗俄鐵血會”,這些組織“皆假借名義而為革命立基礎”。
抗俄鐵血會聯絡各地抗俄武裝力量,打擊盤踞在東北地區的侵華俄軍。丁開嶂曾撰寫檄文刊登在上海《大陸雜誌》上,聲討俄人“近又虎狼蓄心,蛇蠍肆虐,踞關東三省儼為己有。奴隸我官府,牛馬我人民,剝食我資財,淫掠我婦女,種種禽獸之行,神人共憤;色色野蠻之狀,天地難容”。檄文警示民眾“倘再不振吾精神,殲除醜類,結吾團體,掃蕩腥膻,將來必滅盡我身家,殄絕我族類,較英制奧洲而更痛,美毒黑奴而倍殘”。檄文表明:抗俄鐵血會要“糾合海內外學生將弁及直、奉、吉、黑四省之綠林領袖”,“一朝齊發,電疾風馳,遍地合攻,瀾翻水涌”,“大敗俄羅斯於東清而後止”。
1905年,丁開嶂召集鐵血會首領秦禮、丁東第、王治增等商討北方鬥爭形勢。他認為:僅靠東北鐵血會的隊伍尚不足以包圍北京,威懾清廷統治。於是,大家議定在張家口地區創建華北“救命軍”,進一步擴大鐵血會的力量。
救命軍在北京杭辛齋主辦的《中華報》上發布公告,闡明其主張:“為上救國命,下救民命事”,向清廷提出召還逋臣、立停科舉、備地方自治、許出版自由、非學生不為要路之官、凡竇規盡充新政之用、變更官職、改定教程、杜絕中飽、預編憲法等十項要求,號召全國英雄、烈士、學堂諸生,皆應拋頭顱,灑熱血,“與東西諸雄爭生存於天擇之界”。P39-41
此後,胡鄂公致書熊得山等人,探討鬥爭方略,指出:
今為督導革命同志計,俟共和會大會成立後,擬將總會設於保定,分會設於北京天津及各省會與各通商大埠。分會下設為若干支部於幅員遼闊之省,又於分支兩部之下劃為若干區,使五人一朋,五朋一團而各有所長。每月朔望或每星期日召開朋會團會以相互討論革命之旨,俾上下情感相通,知識相長,則團結固而壅塞之弊祛矣。夫善射者必先識其鵠,善戰者必先攻其心,吾黨設總部於保定,而以北京、天津分會為輔翼,此識鵠攻心之道也。①
1910年5月16日,在保定西南郊外召開了共和會成立大會,到會代表20餘人。會議通過“共和會總章”52條,選舉胡鄂公等7人為幹事,胡任幹事長,另選出交涉、軍事、政治、財政、宣傳等5部負責人。
至1910年7月,共和會已在北京、天津、太原、桂林、廣州、武昌等6地設立了分會,在通州、荊州設立了支部。總部設在保定,下轄保定城內西關、東關、北關等6個支部;北京分會下轄內外城的3個支部;天津分會下轄設在租界內的2個支部。總計各地共進會員1300餘人,其中僅軍官、軍需、馬醫3學堂的會員就有120多人。
1910年10月,東北各省學堂為保路、保礦而掀起罷課鬥爭。胡鄂公聞訊後即到保定高等農業學堂林科教室,呼籲同學們罷課,回響各地興起的維護利權風潮。不到半天,保定高等農業學堂、直隸高等學堂、育德中學,以及城內各學堂紛紛宣布罷課。當晚,各學堂代表在農業學堂集會,推舉胡鄂公為代表,前往京、津、湘、鄂等地聯絡。不久,京津學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愛國罷課運動。
適應鬥爭形勢發展的需要,保定地區的革命組織共和會與實行會關係日益密切,並決定實行合併,統稱“共和會”。1910年11月20日.兩會在育德中學禮堂舉行合併後的改選大會。選舉劉仙洲為幹事長,熊得山、吳若龍、張在田、程芝田、劉新茹、林伯衡等人為幹事。
隨後,共和會進一步加強了與丁開嶂、孫諫聲為首的“鐵血會”、黎宗岳、張蓉為首的“急進會”、李季直、段亞夫為首的“克復堂”等京畿地區革命組織的聯絡。1911年3月26日,各革命團體的代表齊聚北京平樂園的荊州會館,議定以“革命聯合會”的名義合併在一起,統一協作開展反清鬥爭。
1911年8月間,共和會的北京、天津、通州等地方組織進行了改選。北京分會正副會長為錢鐵如、邱壽林、羅名店三人;天津分會正副會長為覃秉清、江元吉二人;通州支部正副部長為蔡德辰、王丕承、張雅堂三人。
(三)鐵血會
“鐵血會”的創始人是丁開嶂。丁開嶂(1870--1945),字曉川,原名作霖,直隸豐潤縣南青坨村人。約20歲時應遵化州鄉試,得中秀才。19世紀末,丁開嶂目睹清廷腐敗統治,憂國憂民,立下鼎革之志。
1902年經直隸總督袁世凱保送,他來到北京,進入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甲班第一班學習。平日他常與直隸的朱深、谷鐘秀,雲南的張耀曾,奉天的吳景濂,廣東的葉恭綽等同學“論天下事,志氣益恢弘,以天下為己任”。
1904年,丁開嶂與江蘇的同學朱錫麟、奉天的張榕出關奔赴東北,分別組建革命隊伍。朱錫麟組織“東亞義勇隊”,張榕組織“關東保衛軍”,丁開嶂易名丁開山,發起創立“抗俄鐵血會”,這些組織“皆假借名義而為革命立基礎”。
抗俄鐵血會聯絡各地抗俄武裝力量,打擊盤踞在東北地區的侵華俄軍。丁開嶂曾撰寫檄文刊登在上海《大陸雜誌》上,聲討俄人“近又虎狼蓄心,蛇蠍肆虐,踞關東三省儼為己有。奴隸我官府,牛馬我人民,剝食我資財,淫掠我婦女,種種禽獸之行,神人共憤;色色野蠻之狀,天地難容”。檄文警示民眾“倘再不振吾精神,殲除醜類,結吾團體,掃蕩腥膻,將來必滅盡我身家,殄絕我族類,較英制奧洲而更痛,美毒黑奴而倍殘”。檄文表明:抗俄鐵血會要“糾合海內外學生將弁及直、奉、吉、黑四省之綠林領袖”,“一朝齊發,電疾風馳,遍地合攻,瀾翻水涌”,“大敗俄羅斯於東清而後止”。
1905年,丁開嶂召集鐵血會首領秦禮、丁東第、王治增等商討北方鬥爭形勢。他認為:僅靠東北鐵血會的隊伍尚不足以包圍北京,威懾清廷統治。於是,大家議定在張家口地區創建華北“救命軍”,進一步擴大鐵血會的力量。
救命軍在北京杭辛齋主辦的《中華報》上發布公告,闡明其主張:“為上救國命,下救民命事”,向清廷提出召還逋臣、立停科舉、備地方自治、許出版自由、非學生不為要路之官、凡竇規盡充新政之用、變更官職、改定教程、杜絕中飽、預編憲法等十項要求,號召全國英雄、烈士、學堂諸生,皆應拋頭顱,灑熱血,“與東西諸雄爭生存於天擇之界”。P39-41
後記
懷著對中國民主革命先驅的崇高敬意,我們編著了本書,以此紀念辛亥革命爆發一百周年。
本書得到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學術著作出版資助。由王培負責選題、擬綱、配圖、統稿,並撰寫了上篇和中篇各章,以及下篇的第十四、十五章、尾聲、大事記等;劉延兵撰寫了第十二、十三章的大部分草稿;李瑜做了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的工作。
本書的編寫和出版得到了各方面的熱情支持,首先要感謝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主任張寶秀教授的悉心指導;感謝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和同心出版社的領導的大力扶助;感謝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和科研處的積極支持;感謝國家博物館圖片資料部、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圖書館、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圖書資料室、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圖書館等單位的鼎力協助;感謝責任編輯付出的辛勤勞動。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參考了一些相關主題的科研成果。在此,我們謹向有關成果的編著者致以誠摯的謝意。因編輯出版的時間緊迫,我們未能在本書出版前與個別圖片的作者取得聯繫,謹向這些作者致歉,並望以後聯繫,以便補償。
本書試圖對京畿地區辛亥革命史作初步探討,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掌握的資料不夠充分,難免存在不妥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指正。
編著者
2011年7月
本書得到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學術著作出版資助。由王培負責選題、擬綱、配圖、統稿,並撰寫了上篇和中篇各章,以及下篇的第十四、十五章、尾聲、大事記等;劉延兵撰寫了第十二、十三章的大部分草稿;李瑜做了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的工作。
本書的編寫和出版得到了各方面的熱情支持,首先要感謝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主任張寶秀教授的悉心指導;感謝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和同心出版社的領導的大力扶助;感謝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和科研處的積極支持;感謝國家博物館圖片資料部、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圖書館、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圖書資料室、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圖書館等單位的鼎力協助;感謝責任編輯付出的辛勤勞動。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參考了一些相關主題的科研成果。在此,我們謹向有關成果的編著者致以誠摯的謝意。因編輯出版的時間緊迫,我們未能在本書出版前與個別圖片的作者取得聯繫,謹向這些作者致歉,並望以後聯繫,以便補償。
本書試圖對京畿地區辛亥革命史作初步探討,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掌握的資料不夠充分,難免存在不妥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指正。
編著者
2011年7月
序言
從1840年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至1900年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的侵華戰爭,衰落的中國慘遭資本一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國破山河碎,逐步從一個古老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尤其是腐敗的清朝政府,為了維持苟延殘喘的統治,不惜與侵華列強勾結,大肆出賣民族權益,使億萬民眾陷於日益深重的苦難之中。
面對內憂外患,中國人民發揚光榮傳統,奮起抗爭,舉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英勇鬥爭。19世紀末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變法運動以失敗告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擔負起領導民眾,拯救中華民族的歷史重任。
20世紀中國第一個偉大事件就是辛亥革命的爆發,它推翻了滿清王朝268年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仿照近代西方民主政體,建立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政權形式的中華民國,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創立了豐功偉績。
辛亥革命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大約分為醞釀、爆發、延續等三個階段。
醞釀階段:從1901年9月簽訂《辛丑條約》至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前;爆發階段:從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1月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延續階段:從1912年2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至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案件的發生。
在辛亥革命洶湧澎湃的歷史潮流中,京畿地區的救國革命鬥爭是一波壯麗、驚險、悲愴的浪濤。京畿,特指國都及其附近地方。京畿辛亥革命史略,則是簡要記述1900年至1913年,發生在北京及其周邊的直隸(河北)地區有關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
此間,這個地區的革命鬥爭,始終建立在各界民眾持久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基礎上,鬥爭鋒芒直接撼動清廷統治的中樞北京,有力地策應了南方革命政權的鞏固和革命軍的北伐。孫中山讓權於袁世凱之後,京畿地區依然是鞏固和建設民主共和制度,捍衛辛亥革命成果的重要陣地,在這裡民主進步與專制獨裁兩大勢力之間,繼續進行了一系列尖銳複雜的生死較量。
辛亥革命雖以挫敗而告終,但京畿地區革命鬥爭的偉大功績永載史冊,無數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為世代銘記。京畿地區辛亥革命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奮進,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尤其是腐敗的清朝政府,為了維持苟延殘喘的統治,不惜與侵華列強勾結,大肆出賣民族權益,使億萬民眾陷於日益深重的苦難之中。
面對內憂外患,中國人民發揚光榮傳統,奮起抗爭,舉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英勇鬥爭。19世紀末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變法運動以失敗告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擔負起領導民眾,拯救中華民族的歷史重任。
20世紀中國第一個偉大事件就是辛亥革命的爆發,它推翻了滿清王朝268年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仿照近代西方民主政體,建立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政權形式的中華民國,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創立了豐功偉績。
辛亥革命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大約分為醞釀、爆發、延續等三個階段。
醞釀階段:從1901年9月簽訂《辛丑條約》至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前;爆發階段:從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1月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延續階段:從1912年2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至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案件的發生。
在辛亥革命洶湧澎湃的歷史潮流中,京畿地區的救國革命鬥爭是一波壯麗、驚險、悲愴的浪濤。京畿,特指國都及其附近地方。京畿辛亥革命史略,則是簡要記述1900年至1913年,發生在北京及其周邊的直隸(河北)地區有關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
此間,這個地區的革命鬥爭,始終建立在各界民眾持久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基礎上,鬥爭鋒芒直接撼動清廷統治的中樞北京,有力地策應了南方革命政權的鞏固和革命軍的北伐。孫中山讓權於袁世凱之後,京畿地區依然是鞏固和建設民主共和制度,捍衛辛亥革命成果的重要陣地,在這裡民主進步與專制獨裁兩大勢力之間,繼續進行了一系列尖銳複雜的生死較量。
辛亥革命雖以挫敗而告終,但京畿地區革命鬥爭的偉大功績永載史冊,無數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為世代銘記。京畿地區辛亥革命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奮進,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