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空軍僅裝備以螺旋槳發動機為動力的轟炸機。而20世紀40年代初德國首先研製成功
噴氣式發動機轟炸機。
梅塞施米特公司研製的
Me-262型噴氣式戰鬥機於1942年7月首次試飛,後來由於希特勒的堅持,Me-262曾被用來執行轟炸任務,它可載兩枚重500公斤炸彈。同時,德國阿拉多公司研製了另一種Ar-234型噴氣式轟炸機,可載彈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有的兩種噴氣轟炸機。
德國噴氣式轟炸機的出現,給蘇聯留下深刻印象。但由於蘇聯噴氣發動機技術滯後,無法啟動噴氣式轟炸機的研製。鑒於噴氣式轟炸機速度快、機動性好,蘇聯在解決了噴氣發動機製造難題後,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提出了研製噴氣式轟炸機的計畫。根據蘇聯政府下達的任務,蘇聯伊留申飛機設計局開始設計研發新的噴氣式輕型轟炸機,新機採用平直機翼、雙渦噴發動機翼上布置,新型機編號為
伊爾-28(IL-28)。
服役出口
1948年7月8日,伊留申飛機設計局試飛員V.K.克契納奇駕駛伊爾-28轟炸機原型機首飛成功。1950年5月1日該機首次公開飛行,同年開始裝備蘇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並服役達三十年之久。伊爾-28是蘇聯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雙發亞音速前線轟炸機。從60年代開始逐漸被雅克-28輕型轟炸機替代。伊爾-28採用平直上單翼常規氣動布局,流線形圓形截面機身,最前部是領航兼投彈員的玻璃機頭座艙,稍後的機背上部有一個氣泡形飛行員座艙蓋,下部是轟炸雷達罩。機身中部內設一個機內炸彈艙。
機尾是活動手控自衛炮塔,內可坐一名射擊員(兼通信員),翼下可掛魚雷、火箭彈,翼梢可掛副油箱。伊爾-28轟炸型是伊爾-28的基本型,可攜帶常規炸彈或小型核武器。此外還有伊爾-28Y教練型,將機頭領航員艙改為第二座艙,拆除了機炮。伊爾-28曾出口到20個國家,改型有偵察機、魚雷機、反潛機、靶機,大約製造2000架。
中國仿製
新中國建國之初,就面臨抗美援朝的嚴重局面。中國在大批引進蘇聯米格-15等戰鬥機的同時,也引進了蘇聯的幾型轟炸機,其中就有蘇聯剛剛裝備不久的伊爾-28噴氣式轟炸機。中國在抗美援朝作戰和東部沿海作戰中,都曾實際運用轟炸機配合支援陸軍。中國空軍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發動的解放一江山島的三軍聯合戰役中使用了圖-2和伊爾-28轟炸機,成功地掩護了登入部隊作戰,有力打擊了敵人的環島防禦工事和守軍艦隻。通過實戰,中國軍隊高層意識到轟炸機的重要性,並開始規劃中國國產第一代轟炸機。
中國政府曾計畫獲取蘇聯授權組裝生產伊爾-28轟炸機,但在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後,無法獲得全部技術資料,中國航空工業部門只能通過已經引進的伊爾-28,進行測繪、仿製和局部改進伊爾-28的設計。由於哈爾濱飛機廠有維修護理蘇式轟炸機的經驗,逐漸積累了相當的技術基礎,中國航空工業管理部門將自行仿製伊爾-28的任務下達給了哈爾濱飛機製造廠,並將新機代號定為轟-5(H-5)。轟-5是中國首次研發的輕型噴氣式轟炸機。在設計中,設計人員以蘇聯生產的伊爾-28為基礎,根據中國航空工業的實際情況和使用部隊的具體要求做了大量技術改進。
轟5 在伊爾-28 的基礎上更改量達 40%,主要更改是:(一)將蘇聯原機兩半扣合的結構改為普通結構,減重 110 公斤。(二)機載設備則儘量與當時同期仿製的新型轟6 轟炸機通用,如採用轟6 的尾炮塔,引起了機尾結構的一些變化。經過這些修改,轟5 的戰術技術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除基本轟炸機外,轟5 還有魚雷轟炸機、核彈投放機、HJ-5(轟教5)教練機和 HZ-5(轟偵5)、HD-5(轟電5)偵察、電子對抗機等機型。
轟-5於1963年1月開始研製,1966年9月25日,首架轟-5在哈爾濱試飛成功。1967年4月,轟-5開始量產,隨後裝備部隊。1984年,轟-5停產。轟-5基型衍生出了轟-5甲,加大了航程,減小了起降滑跑距離。
中國服役
轟-5輕型戰術轟炸機,採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平直翼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前線轟炸機。機頭的玻璃艙是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為導航和光學轟炸瞄準提供了良好視野。轟-5是中國空軍最早的核武器載機,既可掛載核彈,亦可掛載各種航空炸彈,正常載彈量1000公斤,最大載彈量 3000 公斤,即250公斤炸彈12枚或500公斤炸彈6枚。機上還設定有自動駕駛儀、 機械操縱系統和電傳動操縱系統, 以及各種比較完善的電氣、儀表、無線電等特種設備,保證飛機能在各種氣象條件下飛行。轟-5飛機除了標準型外,後來又發展成系列,有偵察型、訓練型等。
技術特點
動力系統
轟-5採用了兩台
渦噴-5甲型
渦噴發動機,該發動機是殲-5使用的渦噴-5的改型。渦噴-5甲發動機是瀋陽航空發動機廠(黎明機械廠)試製的,1957年9月8日渦噴-5甲發動機(轟-5輕型轟炸機的動力裝置)經國家鑑定驗收,轉入成批生產。渦噴-5甲發動機,單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蘇聯空軍的伊爾-28最初使用BK-1A離心式渦噴發動機,單台推力2700千克。蘇空軍還曾在伊爾-28機身兩側加裝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飛推力。中國研發的轟-5未見安裝助推相關設備。
航電武器
轟-5轟炸機上主要航空電子設備設備包括轟炸雷達、自動領航儀、敵我識別器及各種通訊導航器材等。轟-5機組包括3名乘員,領航員艙在機頭,駕駛員在其身後氣泡形駕駛艙內,機尾有與前方不連通的通信射擊員艙。
炸彈艙在機身中部,正常載彈量1000千克,最大載彈量3000千克。機頭設有一門固定航炮,機尾炮塔有兩門活動航炮。炸彈艙內攜帶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彈。翼下還有8個掛架,可掛火箭彈或炸彈。機頭機尾各裝兩門23mm機炮,總備彈量為650發。
與伊爾-28相比,轟-5飛機修改了機翼、後機身和尾炮塔的結構設計;選用了新型的轟炸雷達和瞄準具,提高了轟炸精度;採用了跟隨性好的新的炮塔操縱系統,增加了航炮的備彈量,並提高了航炮的射速和射程。
改進要點
轟-5根據中國航空工業製造的實際和國內配套的條件,在伊爾-28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修改設計,總變更量達40%,主要更改是:在機體結構上,將蘇聯伊爾-28飛機的兩半扣合的結構改為普通結構,達到全機總體減重110千克。發動機採用渦噴-5甲取代蘇制BK-1A離心式渦噴發動機。機載設備則儘量與當時中國同期仿製的
轟-6轟炸機通用,如採用轟-6的尾炮塔,引起了機尾結構的一些變化。經過這些修改,轟-5的戰術技術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雷達探測距離加大,新瞄準具擴大了瞄準角和觀測角,轟炸精度和敵我識別能力也提高很大;新炮塔系統電氣操縱隨動性好,備彈量增加,射速大、射程遠。
性能參數
轟-5轟炸機參考數據 |
---|
乘員 | 3人 |
長度 | 16.77米 |
翼展 | 21.45米 |
高度 | 6.20米 |
機翼面積 | 60.8平方米 |
主輪距 | 7.4米 |
前主輪距 | 6.67米 |
空重 | 12890千克 |
最大起飛重量 | 21200千克 |
動力系統 | 兩台WP-5甲型渦噴發動機,單台推力26.48千牛(2700公斤) |
載油量 | 3800千克 |
載彈量 | 3000千克 |
最大飛行速度 | 902千米/小時 |
實用升限 | 12500米 |
航程 | 2400千米 |
作戰半徑 | 560千米 |
翼載荷 | 348.7千克/平方米 |
推重比 | 0.25 |
起飛滑跑距離 | 980米 |
著陸滑跑距離 | 930米 |
武器 | 炸彈艙在機身中部,頭部一門固定航炮,尾部兩門活動航炮 |
延伸型號
轟-5轟炸機有多種改型,各型情況如下:
轟-5(H-5),基本型;與伊爾-28相比,轟-5飛機修改了機翼、後機身和尾炮塔的結構設計;選用了新型的轟炸雷達和瞄準具,提高了轟炸精度;採用了跟隨性好的新的炮塔操縱系統,增加了航炮的備彈量,並提高了航炮的射速和射程。
轟-5甲(H-5A),轟-5甲,是中國航空工業哈爾濱飛機製造廠於1967年9月根據國家下達的任務改裝的一種核武器運載機。保密代號為2152。
1967年9月16日,國防科委、國防工辦下達將4架轟-5飛機改裝為核武器運載機,作為核試驗和裝備使用的任務。122廠於1967年底和1968年2月分兩批完成各兩架改裝任務。4架飛機於1967年裝備空軍7401部隊,1968年又補充2架。1968年4月25日,5架轟-5飛機轉場20基地,5月4日~6月9日,進行核訓練彈試投,共組織任務飛行22架次,獲得了投實彈的有關數據。12月27日,成功地完成了我軍首次轟-5飛機的空投核試驗。
1973年6月17日,轟-5甲執行了“21-710”核試驗任務。擔負投擲核彈任務的李桂山機組於12時46分從馬蘭機場起飛,14時準時投擲起爆成功。爆炸投影點距靶心約40米。14時38分在馬蘭機場安全降落。擔負取樣試驗任務的空軍航空兵37師5名飛行員,於“零”後7~27分鐘先後起飛,在14100~15300米的高度穿過煙雲,完成了取樣任務。場內取樣自6月17日18時47分開始至6月21日9時基本結束。在此期間,鼎新、銀川、武功、故城、徐州、碩放機場先後起飛殲-6飛機18架次,轟-5飛機2架次,除2架未取到數據外,其餘均取到數據,基本測出了煙雲軌跡,摸清了煙雲濃度。
轟偵-5(HZ-5、RB-5),轟偵-5是空軍部隊以
伊爾-28偵察機為藍本,以轟-5為平台仿製改裝而成的偵察機,可在中、高空和晝夜間條件下執行戰術空中偵察任務。轟偵-5比基本型航程增大;轟偵-5飛機,填補了中國空軍中短程偵察機的空白。根據空軍遂行航空偵察任務需要,122廠於1965年開始在轟-5飛機基礎上研究改進和設計轟-5偵察機。1970年1月,空軍決定在轟-5甲飛機的基礎上改裝轟-5偵察機,先按照相型改裝。經與三機部協商,轟-5偵察機的主要改進項目:在轟-5飛機原有照相設備基礎上,於彈艙內增裝2部帶有像移光學補償機構的大型中高空航空照相機航甲12-75,使轟偵-5飛機的大型照相設備增至4部,另外還可裝雷達相機1部,相機通過搖擺架操縱可進行2~3條航跡的空中照相。在左右機翼上增裝整體油箱,使飛機最大載油量由轟-5飛機的6068千克增至8868千克,航程增大47%,作戰半徑增加50%,飛機最大航程增至3058千米,最大續航時間增加1小時23分,達到4小時31分。飛機無轟炸軍械,射擊軍械與轟-5飛機相同。轟偵-5的研製始於1970年12月,1977年設計定型。
轟教-5(HJ-5),轟炸教練型。主要機載設備轟炸雷達,自動領航儀,敵我識別器及各種通訊導航設備等。轟教5飛機,結束了中國轟炸機教練機長期依靠進口的歷史。
轟電-5(HD-5),轟電-5很少見於官方的報導。中國空軍的轟電-5能執行軟壓制對方防空系統的能力。原來轟電-5準備加裝YJ-5反輻射飛彈,由於改型研製飛彈下馬未成,而YJ-91飛彈則體型彈重過大,轟-5掛載較為吃力,實際使用效果不明。更多的用途是類似美國的EA-6B一樣,從事電子對抗/干擾任務。
轟-5魚雷型,1965年,海軍航空兵提出在轟-5飛機上改裝掛魚雷的要求,1966年開始改型設計。主要改進項目:可在機外掛3枚魚雷或2枚大型魚雷和2組彈艙內副油箱。
1969年11月30日,轟-5魚雷型由王文英首飛成功。到1980年為止,共交付海軍35架。為部隊改裝伊爾-28飛機100多架,部隊反映良好。
轟-5魚雷型裝備了普通直航魚雷和“魚”-2空投火箭動力魚雷。其中“魚”-2魚雷是仿製蘇聯PAT-52魚雷的產品,1960年前開始試製,1971年正式裝備部隊,命名“空艦”-1(KJ-1),後規範命名為“魚”-2。彈徑450毫米,長3.89米,重627千克。該魚雷投放後在減速傘作用下緩慢入水,隨後起動火箭發動機,速度高達60~70節。雖然“魚”-2射程僅5000米,但是由於速度高,艦艇基本上無法躲避。在最初的規劃中,曾計畫生產2000枚該型魚雷,隨著時間推移,轟-5面對的艦艇防空火力越來越強,基本上不可能接近投彈。且“魚”-2沒有制導能力,命中率低。為此,1976年海軍希望“魚”-2能由突防能力更強的強-5發射。
轟-5魚雷型在裝備部隊之後,還承擔了一些科研試驗任務,為新機研製和部隊訓練服務。主要試驗機有“鷹”式武器試驗機和仿“飛魚”拖靶飛機。
轟-5雷達試驗機,網路上曾經出現過轟-5改裝的殲轟-7雷達試驗機照片。殲轟-7裝備的JL-10A“神鷹”脈衝都卜勒雷達,首先在轟-5試驗機上試飛試驗。中國試飛院的這張照片,顯示了轟-5轟炸機頭部,改裝了殲轟-7的機頭和雷達。這反應了中國在軍機研製中,因地制宜、小步快跑的務實策略,利用和挖掘老舊機型的潛力,投資少、研製風險低,為新型機研發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和經驗儲備。
轟-5系列多種改型的試製成功,標誌著中國在轟炸機的技術領域中,已從單純仿製走向自行研製的階段。中國航空博物館收藏的轟-5系列,除基本型外,還有轟偵-5和轟教-5各1架。
服役事件
實戰運用
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國給台灣國民黨空軍裝備了P-2V偵察機。P2V-7偵察機頻繁在夜間入侵中國大陸,中國空軍多次派戰機升空攔截都告失效。嗣後中國空軍研究採取“神燈”戰術,即用轟-5在敵機前上方空投照明彈,將夜空中的P2-V偵察機照亮,米格-15戰鬥機在敵機後方尾隨攻擊。1964年6月11日夜,中國空軍石振山機組駕駛轟-5飛機,實施“神燈”戰術,配合中國海軍航空兵四師中隊長陳根發駕駛米格-15擊落了國民黨空軍P-2V偵察機一架。
1968年12月27日,中國空軍空十師一架轟-5核武器運載機,執行了核試驗任務,成功地投下1枚核子彈。
1974年1月20日,3架轟偵-5偵察機完成了對西沙群島的空中照相任務。
援助外國
1971年,中國經海運向羅馬尼亞輸出了首批總共4架轟-5散件,並由中、羅兩國的技師在羅馬尼亞巴庫(Bacau)進行組裝。該型機這後被送到第38搜尋航空中隊,是羅馬尼亞的獨立靶機單位服役。1974年,羅馬尼亞又接收了第二批共8架轟-5。時隔5年,羅方又接收了第三批共2架轟教-5教練機。羅馬尼亞空軍除了擁有中國製造的轟-5/轟教-5外,還擁有蘇聯產的IL-28/IL-28R(偵察型)/IL-28T(反艦型),轟-5和IL-28在同一國服役頗為罕見。羅馬尼亞空軍只剩下轟-5能夠繼續飛行,執行偵察和拖靶任務。
中國還將轟-5飛機用於軍援貿易,其中羅馬尼亞空軍14架(轟-5飛機12架,轟教-5飛機2架),高棉6架(轟-5飛機4架,轟教-5飛機2架),朝鮮20架。
總體評價
轟-5噴氣式輕型轟炸機,機動靈活,可用於近距離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具有中型轟炸機不可替代的作用。該機體型較小,造價低廉,便於大量生產裝備。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工業經濟和國防科技實力都比較弱的時期,能夠在一個原來只能維修飛機的哈爾濱飛機製造廠研製成功轟-5轟炸機,實屬不易。但是,畢竟轟-5飛行速度較慢、載彈量偏小、作戰半徑不大,而且動力、航電水平較低,都制約了該型轟炸機的實戰運用。中國後來陸續研製裝備的轟-6、殲轟-7、殲-16等新型對地攻擊空中裝備的出現,彌補了轟-5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