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轎頂屋
- 所屬地區:湖南省安仁縣
建築沿革,歷史故事,建築格局,文物保護,
建築沿革
“轎頂屋”始建於1642年(明宗禎15年),該建築從迭位、規劃、設計到建築技藝無不體現湘南古建築風貌,具有有清時代湘南民居風采。雖幾經維修,但始終堅持修舊如故,保持原狀。1642年(明崇禎15年)起至解放初期,“轎頂屋”均為安仁縣衙、縣署、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指揮中心。它不僅是古建築文化的歷史載體和象徵,且滲透著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氣息,更重要的還是中國革命生死存亡“大轉折”的正確決策地,即井岡山會師決策地。
歷史故事
1926年6月,葉挺將軍率領北伐軍第四獨立團進入安仁縣城,在轎頂屋設立指揮部,指揮部隊在龍家巷(安仁龍市鄉)和淥田(攸縣)一帶擊潰吳佩孚六個團,取得北伐首戰大捷。1928年3月30日,朱德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由耒陽進入安仁。4月1日至6日,朱德就在轎頂屋右邊樓上辦公和居住,並在轎頂屋成立了“湘南起義安仁指揮部”和“安仁縣蘇維埃政府”。王爾琢、林彪、粟裕等著名紅軍將領都隨朱德在轎頂屋居住,在朱德的親自指揮和部署以及唐天際將軍的具體組織實施下,嚴厲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奪取了湘南起義的勝利果實。4月4日,朱德在轎頂屋一樓會議室里,召開重要軍事會議,作出了舉世聞名的重大戰略決策,湘南起義部隊轉移上井岡山與秋收起義隊伍會師,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新的歷史轉折點。轎頂屋的歷史功績永存。
建築格局
此屋為磚木結構、硬山頂、小青瓦、馬頭牆,上下兩層,每層高5米,通高12米,占地82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正面為拱門,前有涼台,中間為天井,上下左右各有廂房,南北兩邊設有側門,出口處為涼台坪。二樓四周設木欄桿,整個建築均層層遞進,起伏有致,構成中文“回”字形。此種巧妙的設計,充分反映了湘南民居建築的特色,在古老梧桐樹的掩映下,形成“天人和諧”的生態環境。
文物保護
“轎頂屋”既是具有歷史和科學藝術價值的古建築,又是具有重要革命紀念意義和史料價值的綜合載體。在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文明建設,特別是對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