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子山鎮

轎子山鎮位於安順市西秀區西北面,距城區8公里,總面積84.3平方公里,東鄰西秀區蔡官鎮,南靠西秀區東關街道辦事處,西連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宋旗鎮和普定縣白岩鎮,北接普定縣貓洞鄉,總面積8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76.04公傾,轄19個行政村,119個自然村,212個村民組,總戶數12451戶,總人口52103人,農業人口46545人,外出務工經商2萬餘人。境內主要居住有漢、苗、回、彝、仡佬等民族。鎮內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安轎鐵路、安轎公路、七跳公路、兩六公路、安普高速公路貫穿境內。有煤礦、砂石廠、磚廠、鋁廠、水泥廠等18家企業。千峰山景區集秀麗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於一體,絢麗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人文景觀相揉合,知青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奠定了景區深邃的底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轎子山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政府駐地:安順市西秀區轎子山鎮跳蹬場居委會 
  • 電話區號:0851
  • 郵政區碼:561001 
  • 地理位置安順市西秀區西北面
  • 面積:84.3平方公里
  • 機場:安順黃果樹機場
  • 火車站:安順站,安順西站
  • 車牌代碼:貴G
自然條件,新農村建設,社會經濟,民俗文化,苗族風情,

自然條件

境內喀斯特地貌特徵明顯,年降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3.4℃-13.5℃,7月份氣溫在17.6℃-23.4℃,夏秋氣候涼爽,具有“天然空調”的氣候優勢,適宜於喜涼、耐寒、半耐寒蔬菜反季節提早栽培和喜溫果蔬類反季節延遲栽培。有“雙認證”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一個無公害育肥豬生產基地和一個省級番茄生產專業村。轎子山山脈海拔高度1667米,常年雲霧縈繞,是茶樹生長的最佳環境。由於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故有煤山雲霧茶之稱。“轎鼎茶”品牌系列產品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
轎子山鎮轎子山鎮

新農村建設

有市級風景名勝區千峰山景區,現正申報省級風景名勝區;區委、區政府正在高起點規劃建設的青山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為推動我鎮工業化進程帶來了發展的契機。在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形成了以城郊蔬菜、集鎮建設、旅遊經濟、畜牧養殖、礦產資源、林茶經濟、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體的七種經濟類型,其中,金鐘院優質肉豬養殖、“轎鼎茶”、知青園、孫家莊無公害蔬菜等品牌享譽省內外。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進程中,轎子山鎮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新的提高和改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紮實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10年,全鎮人均純收入達3425元。

社會經濟

近年來,我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學習興鎮、農業穩鎮、旅遊活鎮、工業富鎮、環境美鎮”的發展思路,積極搶抓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歷史機遇,與時俱進,紮實工作,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1996年被貴州省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鄉(鎮)黨委”,1997年被貴州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鄉(鎮)”,1998年被貴州省委、省政府評為“紅旗文明鄉鎮”,1999年被貴州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鎮”稱號,2000年被貴州省建設廳表彰為“貴州省村鎮建設先進鎮(鄉)”,2002年被貴州省委、省政府評為“紅旗文明鄉鎮”,被中央精神文明委員會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被國務院第五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表彰為“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2004年被貴州省文明辦、安監局、公安廳交管局表彰為“省級交通安全文明村”,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全國文明村鎮”。2007年6月,貴州省委組織部陳華祥副部長一行到我鎮進行基層組織建設調研,7月,貴州省委組織部政研室主任婁東風一行到我鎮調研非公經濟黨組織建設工作,推動了我鎮基層組織建設更上新的台階。
在深化展黨的十七大精神學習貫徹過程中,轎子山鎮黨委立足鎮情實際,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舞好集鎮龍頭,盤活兩大資源,做大三個基地,統籌鎮村發展,爭創一流鄉鎮”發展思路,全鎮經濟社會的發展迎來了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轎子山鎮在西秀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在“奮力提速發展,實現黔中崛起”的歷史進程中,各族人民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迎難而上的拼搏精神參與到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山水為型,文化為魂”的千峰山景區正以嶄新的姿態歡迎各方遊客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創美好未來。

民俗文化

地戲
地戲是流行於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其產生與明初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順屯軍有關。明朝軍隊在貴州設有24個衛、26個守衙千戶所,其中安順有3個衛、2個守衙千戶所,史料上稱衛所軍士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戲也就隨之而出現了。
安順地戲演出以村寨為單位,演員是地道的農民。一般一個村寨一堂戲,演員二三十人,由“神頭”負責。演出在每年的新春佳節和農曆七月稻穀揚花時節舉行,村民還會在建房求財、祈福求子的時候請地戲隊中的“神靈”如關羽、佘太君等去進行“開財門”、“送太子”等活動。
安順地戲是一種古老的戲劇,其顯著特點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於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韻文的說唱,在一鑼一鼓伴奏下,一人領唱眾人伴和,有弋陽老腔餘韻,其舞主要表現征戰格鬥的打殺,雄渾粗獷,古樸剛健。安順地戲所演的三十來部大書,以屯堡人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狄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好漢為主角,讚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內容全部是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
安順地戲是研究戲劇發生學、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等學科不可多得的活材料。但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其演出逐漸萎縮,演員年齡偏大且人數逐年減少,很多有地戲隊的村寨已停鑼息鼓多年。保護這一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古老劇種已刻不容緩。

苗族風情

一、苗族跳花節: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跳花坡,女子將歷年精心製作的蠟染刺繡背扇扇面層層疊放,十幾層乃至幾十層,均露出頂端細密的刺繡圖案,由新婚夫婿或未婚夫背到花場展示,暫時未找到對象的女子由兄弟代替背赴。跳花開始,男子吹笙舞蹈,女子搖鈴執帕起舞附合,圍繞花樹翩翩起舞。集體舞蹈數周之後,花樹下繼續分散表演的蘆笙舞多姿多彩。花場上人流如潮,氣氛熱烈。有的地方還舉行爬花桿、射弩比賽、武術表演、倒牛鬥牛等文體活動。
二、苗族四月八:苗族紀念英雄和祖先的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八舉行。這天,苗族同胞都會以悠揚的蘆笙、簫笛和歌舞等多種方式憑弔苗族英雄和祖先,世代相傳並沿襲至今。
四、苗族服飾:有長裙、短裙,有褶裙、筒裙、圍裙等款式,各種色彩以刺繡、蠟染裝飾於服飾上。其圖同樣以各種繡繪以花鳥魚蟲或抽象幾何圖案為主。頭飾的木梳和帕帽,和服、旗幟服、四印服和婦母裝等服飾配上精美的銀飾。豐富多彩的圖飾,不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美麗,同時記載著苗族遷徙與圖騰崇拜的歷史和文化。
五、苗族蘆笙舞:是轎子山苗族人民生活中喜慶歡樂時齊歡共舞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男女吹蘆笙,隨笙樂而舞。有吹笙伴舞、吹笙領舞和吹笙自舞等形式。舞蹈動作有走、移、跨、轉、立、踢、勾、翻等,或莊重肅穆、或節奏緊湊,或動作激越,或輕鬆明快,曲舞互相配搭,體現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情趣與文化形態。
六、苗族婚戀習俗(相月亮):相月亮是轎子山鎮苗族男女青年獨有的社交風俗,因常在月夜進行而得名。每當農閒季節,星月交輝之夜,青年男子三五成群,腰插笛簫,手攜笙胡,漫遊於鄉郊苗寨曠野之上。吹起蘆笙或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