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龍藏遺址位於包頭市東河區轉龍藏公園以北的台地上,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也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龍藏遺址
- 位於:內蒙古包頭市東北
- 屬於:轉龍藏類型
- 生產:工具有石、骨、陶器三類
遺址簡介,遺址挖掘,遺址藏品,
遺址簡介
轉龍藏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轉龍藏北一里處。地表為耕地與現代人墓地。南北長約90米,東西寬約50米。北為台地丘陵,直通陰山,南為療養院與轉龍藏,西臨東河,東接溝谷。
1954年春,根據地面情況在此試掘,開探坑8處。於第一、四、五、八坑發現灰渣器物,一、八兩坑為多。第八坑深3米。上層表土厚:25厘米;下為灰層,厚75厘米;其下為大礫石層,厚90厘米;再下為碎石層,厚85厘米;最下為黃沙層,厚25厘米。除黃沙層外,都有文化遺物。
轉龍藏遺址的出土文物有:打制或磨製的大型石斧,有肩石鏟、帶孔石刀,磨製的帶孔石錘斧、石磨盤、石磨棒,石箭鏃;磨製的骨錐、骨針;陶刀、陶碗、陶罐、陶瓮。陶器多為灰色,紅顏色的較少,飾以藍紋或連占劃紋,而以前者為最多,手制烘燒而成。
從出土器物可以看出,此處先民當時生活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和狩獵。
在探抗中發現有袋形窯穴。說明遠古居民已過著較長時間的定居生活,但未發現房屋遺址。
遺址挖掘
轉龍藏遺址。1955年和1958年進行過兩次試掘。
可能屬於轉龍藏類型的遺址還有伊金霍咯旗巴爾吐溝,準格爾旗二里半等。
。石器中以打制石器為主,器形有石葉、石核、刮削器、尖狀器、鏃等。磨製石器有斧、梯形錛、有肩鏟、長方形帶孔刀、磨盤、磨棒等。另外還有少量骨鏟、骨錐和有孔陶刀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皆手制。還有用於穀物加工的石磨盤和石磨棒。這些,都是說明當時人們的生產活動,是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畜牧和狩獵的主要依據。
遺址藏品
遺址內發掘的陶器有瓮、罐、盆、豆等,其上的紋飾主要是橫、斜蘭紋和磨光。陶器主要是用泥質灰陶和砂質灰陶手制的。砂質灰陶系由經過淘洗後的細小砂粒組成。出土的裝飾品中,有石環、骨簪、兩端穿孔背有刻紋的半圓形蚌飾和磨有一個小孔的口飾。
從轉龍藏遺址呈現的生產工具所反映出來的生產技術和當時人類的生產活動,以及陶器群所具有的特徵來看,這種文化較仰韶文化發達,應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是繼仰韶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龍山文化的早期類型。屬於這一類型的龍山文化遺址,在內蒙古河套地區多有分布。
二里半遺址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有磨製的石斧、石錛、多孔石鐮,打制的亞腰石斧、束腰石鏟、敲砸器等。細石器有尖狀器、刮削器、石核、石片等。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和褐陶、泥質褐陶次之,並有少量泥質黑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