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轉逢,字海妙,俗姓王,福建省南安縣人,清光緒五年(1879 年)出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釋轉逢,字海妙
- 出生地:福建省南安縣
- 出生日期:清光緒五年(1879 年
- 性別:男
個人介紹,生平大事,光緒二十七年,光緒三十三年,民國九年,民國二十六年,民國二十九年,民國三十年,民國三十五年,一九五二年六月,
個人介紹
轉逢法師是我國近現代的高僧。釋轉逢,字海妙,俗家姓王,福建省南安縣人,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出生,他家世務農,父母全是虔誠的佛教徒,全家持齋茹素。他有兄早年出家,法名轉初。他十二歲時到楊梅山雪峰寺探視兄長,在寺中住了些日子,十分羨慕出家人禪誦的清淨生活,回家後就向父母請求出家,得到父母的允許,隨著兄長轉初到了雪峰寺。這時雪峰寺的住持是佛化老人,老人慈悲,應允他留在寺中讀書學習。做小沙彌。到了十七歲時,禮喜敏上人為師,正式披剃,繼續在寺中出坡作務,誦讀經典,為時五年。他早期於國內參學傳教,尤其是在住持廈門南普陀寺時,對該寺原為師徒傳承住持的子孫世襲制進行改革十方選賢管理道場,成為我國現代佛教界改革的典範。晚年赴海外朝禮聖跡與弘化,深受佛教界人士的敬重。在國內的福建、江蘇、浙江、雲南、四川和西藏等地,以及國外的越南、緬甸、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星洲(今新加坡)等國家,皆留下其足跡。一生為弘揚佛法努力不懈。特別是晚年應星洲佛教界長老的邀請入主龍山寺,並振興了該道場。為推動漢傳佛教在海外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是一位在國內外佛教界享有崇高聲譽的大德。。
生平大事
光緒二十七年
(一九〇一年),轉逢二十三歲,依廈門南普陀寺喜參和尚受具足戒。喜參老和尚請得寧波天童寺的淨心和尚為開堂,以由閩南到天童寺參學多年的會泉法師為陪堂,和他同壇受戒的有性願、轉物、轉法、瑞進等,後來和他參學都有互相增上的關係。戒期圓滿,和其他出家人一樣,圓戒後出門行腳參訪。他曾禮參金山、高 、天童、天寧四大叢林及諸山尊宿。
光緒三十三年
(一九〇七年),到寧波天童寺掛單坐禪堂,那時天童寺住持是敬安禪師,轉逢受戒時的開堂大和尚淨心法師,時為天童寺監院,圓瑛法師在寺內任知客,太虛法師初出家,也住在天童寺聽經,而講經則是敬安禪的弟子道階法師。轉逢在天童寺一住多年,他於光緒二十七年(一九〇一年),離開閩南,在外行腳參訪,歷任諸大名剎執事。
民國九年
(一九二〇年)才回到廈門,在外遊歷參訪,歷時二十年之久,回到廈門時年已四十二歲。
轉師依喜參上人受戒後,曾受上人傳法授記,為上人的法嗣。喜參上人於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示寂,轉師回到廈門,繼任南普陀寺住持。他在外遊歷參訪二十年,識見高遠,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接任住持後,修葺寺宇,重整寺規。他效法天童寺敬安禪師的作風,化私為公,把原來是子孫廟的南普陀寺,改為十方叢林。手訂〈十方常住公約〉二十條,住持的產生,由繼承制改為選賢制。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依照規約所定,選出時任泉州承天寺住持會泉法師,為改制十方叢林後的首任住持。
會泉也是南安縣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出生。十九歲依廈門虎溪岩溫善和尚剃度出家,翌年到漳州龍溪南山崇福寺受具足戒。光緒二十年出外參訪,歷參名山,並於天童寺掛單坐禪堂。二十八歲回到廈門普陀寺,襄助喜參和尚弘法傳戒。翌年到楊梅山雪峰寺,親近其法祖佛化老和尚,得老和尚親授《易經》及禪理妙諦。在雪峰一住數年,並得喜宗老和尚傳法授記。三十七歲創辦了「虎溪蓮社」,禪淨雙修。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繼雲果和尚之後,出任泉州承天寺住持,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當選南普陀寺住持。
會泉法師晉山後,轉逢與會泉協商,為培育僧材,提高出家人素質,在南普陀寺內創設了一所「閩南佛學院」,由會泉法師任院長,聘請畢業於上海華嚴大學時在安慶迎江寺辦佛學院的常惺法師任副院長,及畢業於支那內學院的蕙庭法師任教務主任。後來閩南佛學院聲譽鵲起,成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僧教育機構。
交卸了南普陀寺丈席,於閩南佛學院成立之後,轉逢和尚的擔子放了下來,他約了師兄弟轉度等,再次去南海朝禮普陀山,併到寧波阿育王寺禮佛舍利。行腳歸來,被推舉為他出家祖庭的楊梅山雪峰寺住持。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會泉法師的南普陀寺丈席任期屆滿。那時是廣州的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期間,時局動盪不安,各地寺院也時有為軍隊徵用駐兵,亦有寺產被沒收而改辦學校者,各地寺院僧侶,均為之惶惶不安。會泉法師約請轉逢和尚、常惺法師等共議繼任住持人選,席間常惺法師建議謂∶如能請太虛大師繼任住持,以虛大師的社會聲望,有維護寺院及佛學院安定的作用。眾人鹹認為人選適當,當席推請常惺偕同轉逢、轉岸二師,到上海面見太虛大師,禮聘大師到廈門來。
是時太虛大師在上海籌辦「法苑」,推動僧伽改革制度。轉逢與太虛是早年天童寺的同參,頗有道誼,見面後說明來意,並勸請太虛以維護閩省僧侶寺院的立場,去住持南普陀。太虛大師應允,此在《太虛大師年譜》中,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四月記載曰∶
??時廈門南普陀寺,住持會泉任滿;大家感於僧寺之危機,因常惺推薦,公舉大師為住持。轉逢、常惺、轉岸來滬禮請。法苑適陷於維持為難,遂允其請;而法苑宣告結束。
四月中旬,太虛大師偕常惺法師首途赴閩南,到了福州,他首先會晤了福建省前主席方聲濤、社會名流陳石遺等,說明請維護寺院僧侶之來意。後來又透過護法居士李基鴻(字子寬,法名了空)的關係,向福建駐軍的譚總指揮、張師長等進言,譚、張等答應出告示保護,閩省的僧寺始獲稍安。是年四月二十九日,太虛大師於南普陀寺舉行晉山典禮,併兼任閩南佛學院院長。晉山之後,以轉岸、覺斌二師為監院,分理寺務,並請轉逢和尚為都監以統理之。太虛大師不能常駐廈門,南普陀寺的寺務事實上是轉逢和尚在推動。轉師在寺六年,上輔住持,下匡監院,處理日常重要寺務。其間興造了大蓄水池,改善了寺中水源不足的困難;又增建僧舍,解決了佛學院學僧住房不足的問題。同時在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和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他曾兩度在泉州開元寺和承天寺開壇傳戒的戒會中,擔任開堂大和尚,負責教導新戒的威儀律性。
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年),他擬在廈門開闢興建第二叢林,因日寇侵華,八年抗倭戰爭開始,未能成為事實。是年十月,他和弘一法師一度到鼓浪嶼小住。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他偕同一位蘇慧純居士離開廈門去了香港。後來復由香港轉道越南,由越南又到了雲南,寄錫於雞足山。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又經貴州到重慶,訪太虛大師於縞雲山漢藏教理院,併到峨眉山朝禮普賢菩薩道場。
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太虛大師組織訪問東南亞佛教國家的「佛教訪問團」,轉師也附團隨行。其間道經雲南,適逢他六十誕辰,昆明佛教緇素請他在雲棲寺傳戒紀念。在這一次傳戒法會中,受戒者千人,開雲南佛教前所未有之盛況。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中旬,佛教訪問團由昆明出發,開始遠行,初抵緬甸京都瓦城,繼到仰光,禮大金塔。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元月,抵印度加爾各答,受到朝野人士熱烈的歡迎。多年在印度宣揚中國文化,時任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的譚雲山居士,為盡地主之誼,放下院務擔任他們的導遊,陪同訪問團到錫蘭訪問。是年三月底,訪問團體往新加坡,轉逢老和尚在印度留下來,未再隨團同行。
民國二十九年
(一九四〇年)九月,轉老在印度帶了幾名弟子,由葛倫堡出發,前往西藏拉薩,隨行的弟子不耐長途跋涉之苦,皆中途而返,獨他一人,以年逾六十的高齡,獨自前進,途中經過無人的叢林地帶,以及數百里無人家的山區。途中峰巒峙天,冰雪沒脛,歷時五十餘日,始於抵達拉薩。在拉薩街頭,無意中遇到了閩南佛學院畢業的學僧滿度,異域重逢,彼此充滿了驚喜。滿度熱心招待,介紹他到哲蚌寺,從喇嘛多傑格西學習密宗教法。老和尚在西藏停留經年。
民國三十年
(一九四一年)底他又回到印度,到各地朝禮聖跡。他到過世尊成道處的菩提伽耶,駐錫說法的王舍城竹林精舍,以及佛陀涅盤的拘屍那城、娑羅樹林、舍衛國、只園精舍等處。
其後漫遊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等國,得到佛陀舍利數十顆,原擬回國建萬人塔供養,因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僑界信徒之請,到星馬弘化,回國建塔之願未能實現。他在新加坡時,其間一度在光明山普覺寺閉關,於關中修習在拉薩所習的密乘。到日寇戰敗投降後,
民國三十五年
(一九四六年),駐錫新加坡龍山寺。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夏,到馬來西亞的避璁勝地金馬侖,訪三寶寺住持演本法師,並在三寶寺閉方便關,潛修密、淨。一九五〇年,由於新加坡龍山寺信徒派人迎請,他又回到新加坡,接任了龍山寺住持。過了兩年,
一九五二年六月
在龍山寺入寂。世壽七十三歲,僧臘五十有七,戒臘五十一年。荼毗後獲舍利甚多,後來分做兩份;一份供養於龍山寺,一份於一九五七年,由廈門南普陀寺迎回建塔供養。一九六五年,廣洽法師攜其骨灰由新加坡返閩,將骨灰也分做兩份,一份安置在南普陀寺的舍利塔內,一份安放在蘇州靈岩山寺。他生前著有《六字雲梯》、《蓮舌阿輪》等書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