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注說

轉注說

《轉注說》是劉師培所著作品,出自於《劉師培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轉注說
  • 作者:劉師培
  • 作品出處:劉師培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轉注之說,解者紛如,戴、段以互訓解之,此不易之說。惟以《爾雅·釋詁》為證則泛濫而失所厥歸。古代字各有訓,有可以互訓者,有不可互訓者。《釋詁》“始也”“君也”各節,大抵萃別名之字,該以洪名,即以一洪名釋眾別名,如初哉首基,初為裁衣之始,哉為草木之始,即才。首為人體之始,基為牆始是也。又如君訓足以該公侯,公侯之訓不足該君,則不克互訓明矣。《說文》所詮之詁,或如本字之誼僅得其一體,如馬字訓武訓怒,牛字訓事理,此亦不克互訓者也。若斯之屬鹹與互訓之例別,《說文序》言“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周禮·保氏》《正義》引作“建類一首,文意相受,左右相注”。左右相注即彼此互釋,則轉注當指互訓言,非以轉注該一切訓釋也。其曰建類一首者,則許書所謂轉注指同部互訓言,不該異部互訓言也。江氏以建類一首為同在一部之字,是也;謂同部之字從部首得義均為轉注,其說則非。孫氏以同部互訓為轉注,是也;以祥、祉,福也,福,祐也,為例立說,又非。若王氏《釋例》以異部互訓亦為轉注,失與段同;魏朱及曾說均未合。故惟考老為正例,晉衛恆曰,轉注,考老是也,以老為壽考也。蓋以老字之誼與壽考之考相同,故互相訓釋。此深得許君之旨者也,恆為晉人去漢未遠,故所釋未訛。考老而外,若草部蔆芰互訓,許君說之曰:蔆,楚謂之芰,秦謂之薢茩。由許說觀之,蓋互訓之起由於義不一字,物不一名,其所以一義數字,一物數名者,則以方俗語殊,各本所稱以造字。許君於芰蔆二字既明標其例,則草部茅菅互訓,又莪字下雲,蘿莪,蒿屬,蘿字下雲,莪也。疑當作莪,蘿也,蒿屬。亦互訓。言部諫證互訓,木部柟梅互訓,極棟互訓,棔檃互訓,穀楮互訓,棧棚互訓,穴部竅空互訓,人部何儋互訓,頁部顙互訓,火部燒互訓,心部憨愚互訓,魚部鰼互訓,系部纏繞互訓。或本《爾雅》,或本《方言》,蓋均方俗異稱致義有二字,物有二名者也。且許書二字互訓恆系音近之字,如草部菲芴互訓,言部讙譁互訓,攴部改更互訓,鳥部鵠鴻互訓,許以為鴻雁之鴻,入部入內互訓,木部檻櫳互訓,禾部稻稌互訓,頁部顛頂互訓,欠部歔欷互訓,虫部強蚚互訓,均雙聲也。草部蓋苫互訓、苗蓨互訓,走部趁互訓,口部吒噴互訓,言部譸詶互訓,誦互訓,刀部刑剄互訓,火部炙灼互訓,金部鏶鍱互訓,均疊韻也。若草部葍䔰互訓,茦莿互訓,則又音義均同,僅以省形不省形而區者也,即口部噓吹互訓,木部柱楹互訓,柱盈音近,與榮讀若朱同例。杄楔互訓,古談部之字多轉入脂部。柧棱互訓,橐部囊橐互訓,金部錠鐙互訓,部障隔互訓,亦均古音相近,此轉注之正例也。正例而外,變列孔多。如山部崝,崝嶸也,嶸,崝嶸也;手部捾,搯捾也,<搯>搯捾也。此轉注之變例一也。草部芽,萌芽也,芽字疑衍,萌,芽也,蕘,草薪也,薪,蕘也。木部榮,桐木也,桐,榮也;枯,槀也,槀,木枯也。又枓,勺也,杓,枓柄也,亦此例。勺也,當作杓也。貝部贅,以物質錢,質,以物相贅。馬部驚馬,駭也,駭,驚也。辵部,迻也,或從彳,即徙字。迻,遷徙也。月部脛,胻也,胻,脛耑也。土部垣,牆也,牆,垣蔽也。部陬,陬隅也,隅,陬也。此轉注之變例二也。木部根,木株也,株,木根也;標,木杪末也,杪,木標末也;橋,水梁也,梁,水橋也。巾部常,下帬也,帬,下常。絲部紂,馬也,,馬紂。此轉注之變例三也。阜部隩,水隈崖也,隈,水曲隩也。亦近此例。草部蔣,苽也,苽,雕苽,或作菰,誤。名蔣。食部饢,周人謂餉曰饢,餉,饢也。部陂,阪也,阪,陂者曰阪。此轉注之變例四也。又玉部珥,瑱也,瑱,以玉充耳也,亦屬轉注變例。然變例轉注之字音亦恆近,如萌、芽、枯、橐、驚、駭、蔣、苽、陂、阪、珥、瑱,均屬於雙聲,崝、嶸、鞮、鞵、脛、胻、陬、隅、標、杪、紂、、、餉均屬於疊韻,、迻、贅、質之屬亦復古音相近,故許君作序特舉考老疊韻互訓字以為例也。特許書轉注雖僅指同部互訓言,然擴而充之則一義數字,一物數名,均近轉注,如及逮邦國之屬互相訓釋,雖字非同部,其為轉注則同。又《方言》一書均系互訓,以數字音同為尤眾,則以音近之字古僅一詞,語言遷變,矢口音殊,本音造字遂有數文,故形異義同音恆相近,《方言》卷一大字條標例至詳。即《爾雅》《小爾雅》諸書所載其有音近可互相訓釋者,亦均轉注之廣例,特不可援以釋許書耳。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盦,曾改名光漢,江蘇揚州人。生於經學世家,自幼濡染家學,打下厚重學問基礎。起初科場頗順,連中秀才、舉人,但1903年會試失利。此後投身革命,以排滿興漢為職志,在上海主筆《警鐘日報》,發表大量針砭時政、闡揚革命之作;同時成為《國粹學報》主要撰稿人,其學術論著大多發表於該刊上。1907年赴日本,在東京創辦社會主義講習會和《天義報》等,思想轉向無政府主義,並為之做了大量宣傳工作。此後投向清廷,為清兩江總督端方之幕僚。民國建立後,先任教於四川國學院,後又於1914年入袁世凱幕,並成為籌安會“六君子”之一,為袁復辟帝制張目。1917年被聘為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教授。1919年病逝於北京。一生著述宏富,於經學、國小、校勘學、史學、文學等領域和交融中西的新學問方面,皆有重要成就。編者簡介李帆,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學院副院長、《史學史研究》副主編等職,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規劃評審委員。曾多次赴德國、奧地利、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及港澳台地區進行學術交流,並曾出任德國海德堡大學、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員。著有《劉師培與中西學術》、《中國學術:古典與現代之間》、《章太炎、劉師培、梁啓超清學史著述之研究》、《清代理學史(中卷)》、《古今中西交匯處的近代學術》等,主編《民國思想文叢》,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史學月刊》、《史學史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大陸雜誌》(台灣)等學術刊物以及歐洲、日本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中、英、日文論文百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