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應曲·銀燭

《轉應曲·銀燭》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傳寫獨守空房的少婦徹夜難眠,從燭光下的孤影引出獨居的離人,再轉寫室外的風雨及更漏聲,詞情哀婉悽苦。全詞語言通俗平實,接近於民間小調;節奏迫促,迴環往返,一意連屬,堪稱情景相得的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轉應曲·銀燭
  • 作者:楊慎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升庵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轉應曲
銀燭,銀燭,錦帳羅幃影獨。離人無語消魂,細雨斜風掩門。門掩,門掩,數盡寒城更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轉應曲:詞牌名,即“古調笑”,又名“調笑令”“宮中調笑”,因其筆意迴環、音調宛轉而名。單調三十二字。
⑵錦帳羅幃:精緻華美的帷帳簾幕。
⑶更點:打更聲。更,一作“漏”。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明亮皎潔的燭光,透過華美的幃帳,映出一個孤獨的身影。原來是獨守空閨的離人正默默無語,失魂落魄。掩著房門,門外是斜風細雨。掩上門,掩掩門,數盡城外更夫敲打的每一個更點。

創作背景

《轉應曲》詞牌始見於唐代戴叔倫之作。此詞為代言體作品,為構想中獨守空房的少婦代言。其創作時間不詳,或作於貶謫雲南時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情辭哀惋悽苦,入手便以“銀燭”兩字相疊,重複中突出夜幕降臨時燭光的明亮皎潔,下子就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了過去。當入們的目光聚焦後,作者又用猶如電影中常見的化入手法,由遠而近慢慢地推出隱現在一點燭光後的華美幃帳,以及因燭光投射而映出的一個孤獨的身影。整個畫面轉切自然,層次豐富,明暗相間。這在全詞中還只是一種景物和背景描寫,真正的主人公還沒有正面出現,但已由“影獨”予以點示,用懸念為下文留出餘地。以下“離人”果然直入,明示這是一個已與丈夫分別、獨自居家的少婦,這可由前句所含直接推知。“無語消魂”是一個人物近鏡特寫,只見她一人含著無限的幽怨,默默無語地坐在那裡,內心的種種複雜的感受卻全在不言之中。這是從帳中身影轉至人的神態、感受,層層推進,歷歷如轉。後面“細雨”又從室內轉向室外。作為通連內外空間之物的門已被掩上了,原想是用它來隔絕外面的細雨斜風,不讓外界來進一步擾亂她的心境;不料即使如此,孤苦的少婦仍不能就此入睡。“門掩”依詞律倒用“細雨斜風掩門”句末二字,並兩句重疊,強調想方設法排除外界的干擾。結果是“數盡寒城更點”,她還是夜沒合眼,以至於使用數數的催眠術仍無濟於事,由此可見縈繞於心的憂思是多么纏綿,那“消魂”的滋味又是多么痛苦。
此詞語言通俗、平實,接近於民間小調。一首三十二字的小令,以仄、平、仄三次轉韻,節奏迫促,迴環往返,一意連屬,堪稱情景相得的佳作。其意境情韻直逼唐五代名家。

名家點評

中國詩學會首屆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嚴迪昌《金元明清詞精選》:整個時間推移,情思加濃,全在轉韻迴環中完成。換韻和平仄互調,以及疊韻的拓寬容量的功能,楊慎把握和運用得極純熟。仄韻急促,平韻綿悠,與情境的相副之妙,也是此詞動人處。

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39),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中,因觸怒明世宗,受廷杖下獄,謫戍雲南永昌軍衛,死於戍所。著有《升庵詩文集》《升庵詩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