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提要
本書從發展的視角,將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最佳化問題,置於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的背景之下,用發展的觀點而不是靜止的觀點進行研究,構建了一個包括基本理論、融資制度、融資行為、資本結構及制度創新的研究架構,注重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有機結合,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採用雙向拓展分析,為研究公司資本結構最佳化問題提供更多信息和研究成果。
本書研究了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形成的影響因素和各行業的不同特徵,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債務融資和治理效率,探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總體特徵和發展變化規律性:從制度變革和產權改革的角度揭示了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而不是只著眼於某個方面的研究架構,包含的內容更加全面、更加系統,視角更新穎,適應上市公司資本結構不斷變化的發展趨勢。
其次,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運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法,利用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資料,研究資本結構及其形成的影響因素;從影響因素中提取主成分,建立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綜合評價模型。並利用該模型,求解出了最佳資本結構區間。分析的可信度較高。本書對如何建模,如何求解最佳資本結構區間的過程都作了詳細闡釋和介紹。有可操作性。
再次,現有的分析一般是單向分析,只分析企業融資行為影響融資結構,融資結構影響資本結構,資本結構影響治理結構,治理結構影響治理業績。本書設計了新的研究方案,不只是從融資行為單向影響到治理業績。還反方向研究治理業績影響治理結構,影響資本結構,影響融資行為。並從兩個方向綜合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效應。在研究公司資本結構最佳化對策時,本書也不只從公司內部探求,而是從公司外部的配套改革和制度建設與公司內部的激勵和監督機制的重構兩個方面建立了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最佳化的制度創新框架。
本書只就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最佳化問題進行研究。沒有研究非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最佳化問題。但就介紹的資本結構理論,所建立的研究架構和資本結構的綜合評價模型,對研究非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最佳化問題也是有啟發意義的。本書作為一項科研成果,難免會有一些不足和欠妥之處。在柳松同學決定出版本書之際,我作為他的博士導師倍感高興。一方面是因為他幾年來廢寢忘食、苦心鑽研的成果,能提供給社會有興趣者共賞。發揮社會效益:更重要的方面是因為出版後將更有機會得到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而從中受益。
作者簡介
柳松,男,1968年7月出生於湖南省邵陽市。2004年6月畢業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要講授“金融學”、“投資學”等課程。迄今為止,在《農業經濟問題》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總計20餘篇,主持和參與省部級等各類科研課題總計8項,提出的學術觀點曾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主要研究領域為貨幣控制與金融市場、公司金融與現代企業以及金融計量等。
目錄
序
序言
內容提要
ABSTRACT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選題意義
1.2 主要內容及邏輯框架
1.3 概念範疇界定
1.3.1 資本結構的界定
1.3.2 資本結構與融資結構和財務結構的關係界定
1.3.3 “轉型”的內函
1.3.4 產權與產權制度
1.4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數據來源
1.5 論文主要創新與不足之處
1.5.1 論文的主要創新
1.5.2 論文的主要不足
2 西方資本結構理論述評
2.1 早期資本結構理論
2.1.1 淨收益理論
2.1.2 淨經營收益理論
2.1.3 傳統折衷理論
2.2 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數理描述與證明
2.2.1 模型的基本假設
2.2.2 MM無關聯性命題
2.2.3 企業法人所得稅導入
2.2.4 破產成本和最優資本結構權衡理論
2.2.5 個人所得稅與米勒的負債市場均衡
2.3 資本結構理論的新發展
2.3.1 新優序融資理論
2.3.2 激勵模型
2.3.3 信號傳遞理論
……
3 融資制度的變遷與上市公司的融資環境
4 上市公司融資行為與股權融資偏好
5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形成的影響因素及其評價
6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治理效應
7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的相互影響效應
8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最佳化的制度創新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