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三農”公共財政政策

轉型期“三農”公共財政政策

《轉型期"三農"公共財政政策》是2010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全紅。本書為《 傳統農區工業化與社會轉型叢書》中的一本,叢書主編是耿明齋

基本介紹

  • 書名:轉型期“三農”公共財政政策
  • 作者:徐全紅
  • ISBN:7509709431, 9787509709436
  • 頁數:341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3-1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後記,文摘,

圖書信息

書 名: 轉型期“三農”公共財政政策
作 者:徐全紅
出版時間: 2010-3-1
ISBN: 9787509709436
開本: 16開
定價: 45.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站在轉型期的時空觀察中國目前的“二農”問題;從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的經典中探求“三農”問題的生成原因和機理;在國際比較中尋找鄉村社會在轉型期經歷的痛苦與破解之策;在實地調研的數據中挖掘轉型中的中國“三農”現狀與農村公共服務的困局;在公共財政框架下提出轉型期中國“三農”問題的治理之策。

作者簡介

徐全紅,經濟學博士,河南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主任,副教授,河南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研究員,河南省財政學會理事,河南省稅務學會理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插圖插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的現狀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意義與價值
第四節 本研究的框架與主要觀點
第二章 經濟學視野里的“三農”問題
第一節 西方經濟學視野里的“三農”理論及評價
第二節 發展經濟學視野里的“三農”問題及其評價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野里的“三農”問題
第四節 “三農”問題的經濟學共識
第三章 中國經濟社會轉型與“三農”關係研究
第一節 市場化轉型與“三農”關係問題研究
第二節 工業化轉型與“三農”關係研究
第三節 城市(鎮)化轉型與“三農”關係研究
第四節 全球化轉型與中國“三農”關係研究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已開發國家和中國台灣地區轉型期解決“三農”問題的經驗、教訓
第一節 法國轉型期“三農”財政政策的經驗、教訓及借鑑
第二節 韓國轉型期的“三農”財政對策對我們的啟示
第三節 日本轉型期“三農”財政政策及借鑑
第四節 台灣社會轉型期農村財政政策的經驗及其啟示
第五章 轉型期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概述
第一節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外延與功能
第二節 財政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的範圍、重點和方式
第三節 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責任
第四節 構建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原則和難點
第六章 轉型期農村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農民生活、生產商品化程度已經達到較高水平
第二節 農戶收入來源和支出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第三節 農村家庭生命周期特殊性與生計保障的財政責任
第四節 農村公共服務需求激增與地方財力制約的矛盾突出
第七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國家糧食安全的財政政策
第一節 農業問題幾個觀點的商榷
第二節 轉型期中國農業問題的實質
第三節 解決農業問題的財政政策選擇
第四節 建立穩定的可持續增長的農業財政投入機制
第五節 實施有效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
第八章 轉型期農村社會管理的公共財政政策研究
第一節 轉型期農村社會管理問題的內涵
第二節 轉型期農村社會管理問題的公共經濟學分析
第三節 轉型期農村社會管理的財政政策選擇
第九章 公共財政視野里農民問題的解決思路
第一節 轉型期中國農民問題綜述
第二節 公共財政視野里的農民問題解決思路
第三節 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財政政策選擇
第四節 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徐全紅同志的《轉型期“三農”公共財政政策》一書就要出版了,作為他的導師,我非常高興。本書是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加工而成,也是他十餘年研究探索的結晶。
正如李鴻章曾經說過的中國將面對著“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樣,中國社會經濟和農業也遇到了3000年未曾有之大轉型。幾千年來以小自耕農為主的、自然經濟的傳統農業正在被摒棄,它正在向商品經濟的、集約化的現代農業轉變。
以市場化、城市(鎮)化、工業化和國際化轉型為代表的中國經濟社會大轉型,其影響已經滲透到中國最偏遠的農村,在這個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社會轉型及轉型過程中的“三農”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既是中國經濟社會大轉型過程的一種結果,又是這一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
轉型是興奮的,也是痛苦的。在商品經濟滲入和“三農”這個巨大身軀蝶變期間,我們必須保證,第一,農業有發展,全國13億人有飯吃;第二,10億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第三,農村得到改造,社會得到穩定和進步。因此,轉型期間的“三農”問題本身就具有公共性。
呂旺實,著名財政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外財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的公共財政制度變革必須與之相適應,尤其是“三農”的財政政策應據此作出適時調整,在“三農”問題的破解上發揮更大作用。該書站在轉型期的時空坐標上觀察中國目前的“三農”問題,探求其生成原因和機理,並研究在公共財政轉型過程中中國“三農”問題的破解之策。這是一個新時期新的研究視角。
“三農”本身有其規律性,這些規律從西方經濟學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再到發展經濟學的論述中都可以找到經典的答案。從亞當?斯密到卡爾?馬克思,從哈耶克到凱恩斯,從發展經濟學到福利經濟學,不同的經濟學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這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從經濟規律體系中認識農業和農村經濟:農業生產商品化的必然性;農民生活商品化的必然性;按照平均利潤規律,資源要素流動在農業內部和農業以外同時進行;小農規模不經濟必然走向規模經濟,小農轉化將是一個長期過程;農業是基礎、糧食是保障;社會要穩定、生存要保障;商品經濟的現代化、公共經濟和服務的現代化要同步等。在經濟學規律里研究“三農”,拓展了本書的研究視野。
其實,中國“三農”問題,就是農業在市場化轉型中的適應性問題,農村在城市(鎮)化轉型中的定位問題,以及農民在市場化、工業化、城市(鎮)化和全球化等轉型過程中的出路問題。本書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很深入、刻畫很細緻,切中了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期“三農”問題的實質。
本書對已開發國家和中國台灣地區轉型期解決“三農”問題的財政政策,進行了國際比較和借鑑。從就業已完成現代化的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實踐看,在其各自現代化的早期和中期,傳統的鄉村社會都曾面臨嚴峻的挑戰,城市社會的興起與鄉村社會的衰退恰成對照,而且鄉村社會在其衰敗的同時還必須面對長期的社會轉型的痛苦。中國正在經歷著這種痛苦,這一時期,國家必須根據農村社會轉型的需要,及時合理地調整和改變其鄉村社會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後記

作為一個渾身散發著土腥味的農家子弟,1988年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從政和經商的機會,選擇了在大學教書,除了謀生之外,更多的是為了實現一個夢想: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下做一些關於農民、農村和農業的學問。儘管做好了迎接困難的心理準備,但生活的艱辛和研究過程的孤寂日漸消磨我的意志,信息的閉塞和理論功底薄弱限制了研究的深入。2005年秋筆者有幸進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攻讀財政學專業博士學位。這是一次美妙的旅程,在這個財政經濟學聖殿里,筆者得以窺見學術研究的無盡風景,並從轉型經濟和公共經濟學視角重新審視筆者做了十餘年的“三農”問題研究。2008年6月在博士論文《轉型期“三農”公共財政政策》答辯通過後,我有幸進入河南大學經濟學院繼續從教,這裡是中國轉型經濟學研究的高地,集中了以耿明齋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在轉型經濟學領域富有成果的專家,在他們的鼓勵下,筆者用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對博士論文進行補充和完善,但願本書的出版,能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期的“三農”問題的解決有所貢獻。

文摘

“同世界接軌”的選擇。中國的選擇對於終結冷戰,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階段,全球主義轉型時期。從1992年選擇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將一直持續到中國建立起穩定的、普世的憲政體制為止。穩定、富強、民主和自由的中國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崛起。這一時期將持續到21世紀中葉以後,大致需要花費60年以上的時間。
(二)1992年以後的中國全球主義大轉型是多重轉型的複雜組合
以1992年選擇市場化道路為標誌,中國進入了張荊劍所描述的全球主義轉型時期。在此之前漫長的近代史上,中國的帝國轉型失敗了,國家主義轉型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和“站起來”的目標,但總的來講是被排斥在世界體系之外的。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選擇市場化道路,推動了全球主義的形成,可以這樣說,中國的這一選擇,把市場體制推進到了全球市場在地理上的最後邊界,而全球體系的形成,又決定性地改變著中國的國際戰略,使之決定性地走向漸進轉型的道路。全球主義與中國大轉型成為當代世界體系中同時態的革命性事件。兩者是相互促進和互為條件的。
當前中國的大轉型是中國長期轉型進入到全球主義時期的一個事件。如果忽視了這一背景,就無法理解這一事件。以往階段轉型的成敗,也與全球主義的發生史相關聯。全球主義的“史前時期”,同樣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轉型進程。在中國轉型的每一歷史階段,其特定的歷史問題和基本目標深深地鑲嵌在全球主義進程中。而中國轉型的獨特性在於,在每一歷史時期,轉型都是一場沒有完成的事件。帝國轉型失敗了,國家主義轉型也沒有完全成功,“革命尚未成功”既是孫中山先生的遺言,也可以說是對中國轉型過程的恰當描述。其結果是,當我們進入到全球主義時期的時候,我們還不得不處理其史前時期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