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坡田自然村

轉坡田自然村

轉坡田自然村隸於雲南省紅河州屏邊苗族自治縣新華鄉師宗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新華鄉南邊,距離村委會2.9公里,距離鄉政府10.8公里。

民國之初建村于山坡上,梯田圍繞村子,顧名轉坡田.苗族來自貴州省,清代中葉,因躲避戰亂和因災流離先後遷入。苗族的到來,對於本地高寒山區的開發和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土面積有1.2平方公里,海拔1120米,年平均氣溫16.6℃,年降水量1290毫米,適宜種植蕎子、花生等農作物。有耕地202畝,其中人均耕地1.92畝;有林地555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1戶,有鄉村人口103人,以苗族為主,其中男性64人,女性39人。

到2009年底,全村享受農村低保人數44人,占總人口數的42.72%;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2人,參合率60.19%。其中農業人口103人,勞動力4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0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0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林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轉坡田自然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紅河州屏邊苗族自治縣
  • 面積:1.2平方公里
  • 海拔:1120米
農村經濟,文化教育,基礎設施,風土人情,人口衛生,特色產業,基層組織,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202畝(其中:田51畝,地151畝),人均耕地1.9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55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7畝,主要種植八角、桔子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1043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八角,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5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8.82%。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6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10萬元,占總收入的48.92%;畜牧業收入6.50萬元,占總收入的34.9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0頭,肉牛3頭);第二、三產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5.38%。農民人均純收入160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人(占勞動力的2.44%),到省外務工1人。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目前正在發展八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八角、草果產業。
桔 子桔 子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倮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徐屏友誼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3公里,距離中學9.9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人,其中小學生2人,中學生1人。
清末建村於有泉水流出的山洞邊而得名"水洞"。苗族來自貴州省,清代中葉,因躲避戰亂和因災流離先後遷入。苗族的到來,對於本地高寒山區的開發和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苗族人民十分勤勞,男女老少雞鳴即起,天明下地勞動,終年忙碌。苗族實行自由戀愛婚姻。青年男女經過各種社交途徑結識相愛成婚。由於婚姻自主,男女情投意合,所以苗族夫妻十分鐘情,回娘家、趕街、生產勞動通常是夫婦形影不離。
苗族又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青年大多喜歡唱歌,以歌聲表達情意和驅散疲勞,有時吹蘆笙,有時吹簫,有時吹樹葉,有時放聲歌唱。
苗族人民喜歡用自己紡織的麻衣做衣服,每家每戶都在自己的麻塘地里種植麻及靛葉,然後把種出的麻自紡自織成麻布,用黃蠟描底,藍靛染色,製成帶有美麗圖案的"百褶裙"。
苗族內部,同姓不婚,但又以姑表通婚占多數。喪葬實行棺木土葬,誰家死了人就在門前用火藥槍鳴放三槍而報喪。全家和同姓的人都不戴帽子,由叔伯率領輪流在靈前跪拜。聽到槍聲,遠近親友鄰里都不約而同自行趕來幫忙,料理喪事。在靈前,還要敲牛皮鼓,吹蘆苼,邊吹邊跳,晝夜不停。
苗族的節日,要數“花山節”最為熱烈和隆重。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至初六,都要舉辦花山節。在舉辦之前,臘月中旬,花山場的主辦人就在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樹立起一根花桿,其上繫著紅藍色彩帶隨風飄揚。苗族人民遠遠望見,到時則不約而來,歡度節日。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1戶通自來水,有2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0.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戶,分別占總數的80.95%和76.19%。該村到鄉政府不通公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4.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3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1畝,有效灌溉率為25.2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7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倮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徐屏友誼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8公里,距離中學10.8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9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0.8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村內一角村內一角

風土人情

苗族人民十分勤勞,男女老少雞鳴即起,天明下地勞動,終年忙碌。苗族實行自由戀愛婚姻。青年男女經過各種社交途徑結識相愛成婚。由於婚姻自主,男女情投意合,所以苗族夫妻十分鐘情,回娘家、趕街、生產勞動通常是夫婦形影不離。苗族又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青年大多喜歡唱歌,以歌聲表達情意和驅散疲勞,有時吹蘆笙,有時吹簫,有時吹樹葉,有時放聲歌唱。苗族人民喜歡用自己紡織的麻衣做衣服,每家每戶都在自己的麻塘地里種植麻及靛葉,然後把種出的麻自紡自織成麻布,用黃蠟描底,藍靛染色,製成帶有美麗圖案的"百褶裙"。苗族內部,同姓不婚,但又以姑表通婚占多數。喪葬實行棺木土葬,誰家死了人就在門前用火藥槍鳴放三槍而報喪。全家和同姓的人都不戴帽子,由叔伯率領輪流在靈前跪拜。聽到槍聲,遠近親友鄰里都不約而同自行趕來幫忙,料理喪事。在靈前,還要敲牛皮鼓,吹蘆苼,邊吹邊跳,晝夜不停。苗族的節日,要數"花山節"最為熱烈和隆重。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至初六,都要舉辦花山節。在舉辦之前,臘月中旬,花山場的主辦人就在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樹立起一根花桿,其上繫著紅藍色彩帶隨風飄揚。苗族人民遠遠望見,到時則不約而來,歡度節日。
苗族吹蘆笙苗族吹蘆笙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戶,共鄉村人口57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27 人。其中農業人口57人,勞動力21人。該村以苗族為主,其中 苗族57人。
到2009年底,全村享受農村低保人數11人(人員名單附後),占總人口的19.30%;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7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2.46%。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鄉衛生院9.9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八角,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5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7.3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八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八角、草果產業。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交通閉塞;2、醫療條件差;3、文化條件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修建文明衛生路;2、將進村道路改造成彈石路面;3、各農戶按照規劃集中建村;4、發展杉木、八角種植各200畝。

地圖信息

地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