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向不足
- 外文名:understeer
- 類別:駕駛技術
- 常見車型:前驅車
產生原因,利弊分析,影響因素,預防辦法,建議,
產生原因
可引起車輛轉向不足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車體質量分配不平衡:平衡的車體質量分配應該為前後50:50,如果車體前部質量大於後部(質量分配>50:50,如60:40),車輛將表現為轉向不足.反之如果車體前部質量小於後部(質量分配<50:50,如40:60),車輛將表現為轉向過度;
3、過低的後懸掛硬度(roll stiffness, 包括彈簧硬度,減震器硬度,防傾桿硬度);
4、前側傾點(roll centre)相對於後側傾點過高;
5、後側傾點(roll centre)相對於前側傾點過低;
6、過寬的後輪間距(track,左側後輪中心線到右側後輪中心線的距離);
7、過寬的後輪輪胎寬度(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的寬度)。
利弊分析
在民用汽車的底盤設計中,轉向不足被認為是一種比較可取的調校方式。原因是轉向不足修正比較容易,通常只須駕駛員收小油門幅度,即可減輕轉向不足程度。相反,轉向過度的情況要修正起來則比較困難。
從物力法則來說,前輪驅動的汽車,或者重心比較偏向前方的汽車,較容易出現動態傾向上的轉向不足。但是隨著全球汽車界對駕駛操控主動安全性的進一步考慮,目前無論是前輪驅動、後輪驅動還是四輪驅動的民用轎車,大多將轉向動態特性調校為轉向不足。
影響因素
1、輪胎附著力/路況。輪胎附著力越小,越容易發生此類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雨天、雪地環境下事故高發的原因之一。
2、入彎角度與入彎速度。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向心力的大小,入彎速度及發動機也決定了驅動力的大小。入彎速度越大,入彎角度越小,向心力也就越大,驅動力也相應變大,就更容易發生輪胎側滑。這也是為什麼入彎的時候最好降低車速,並且轉彎半徑越大越好的原因之一。
3、車輛驅動形式。一般來說前驅車輛較容易出現轉向不足,後驅車輛較容易出現轉向過度。主要是 驅動力改變的時候會受到影響,就好比雨雪天氣輪胎附著力降低一樣,如果你猛轟油門,就會比較容易發生此類問題,屬於人為製造的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其本身 的轉向特性一般都是呈中性的。另外四輪驅動的車輛因為四個輪分擔整體的驅動力,所以單個車輪的驅動力較之前驅或後驅車輪要小,自然過彎能力就越強。
4、懸掛的幾何角度。出廠的時候這些數據廠家就已經設定了,正常使用當中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動,除非底盤發生過重大事故,才需考慮這方面。
5、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為了克服此類問題,好多廠家在車輛出廠時就配備了車身電子穩定系統,該系統通過驅動力的控制來實現調節,效果也是比較明顯的。只不過不同車型會有不同的名字,比如ESP、VDC等。
預防辦法
1、輪胎花紋磨損嚴重要及時更換,並確保輪胎氣壓在標準範圍之內並且左右胎壓一致。
2、注意車輛拐彎的時候一定要降低車速,繞大彎,尤其是雨雪天氣更應該注意。
3、確保ESP、VDC等系統沒有關閉。
4、轉向不足發生後,要及時多打一把方向,可以稍微帶點剎車。
5、轉向過度發生後,要懂得及時“反打”方向盤。最好是不要鬆開油門,松油門之後車輛前傾,重量轉移至車頭,後輪抓地力變小,會更容易發生轉向過度。
建議
轉彎變道速度穩妥為上,打方向盤平滑為上。
過彎時速度要穩妥,在進入彎道之前先行剎車降速,避免出現轉向不足!
在直道高速行車時,儘可能避免大幅度猛打方向盤,因為這樣會產生嚴重的過度轉向!
在我們日常駕車中,也會發生一種過度轉向的情況,就是在變道或者車輛掉頭時,方向盤角度過大,方向盤迴正的時機太晚,導致到達目標車線後,還要回打方向盤,從而使車身產生不穩定的晃動!要克服這個,需要我們在駕車時能夠在充分預判的基礎上,線性順滑的打方向盤,當然這又需要孰能生巧。
還有一種說法是“後驅車容易產生側滑甩尾,因此不安全”,這種說法以偏概全的。
其實無論是前輪驅動車還是後輪驅動車,在極端的高速過彎情況下,都會有各自特徵的表現:
前驅車容易出現轉向不足,轉不過彎。如果一定要硬轉方向盤,那就後輪會失去抓地力而導致翻車!
後驅車容易出現轉向過度,車尾容易發生側滑甩尾,但後輪抓地力一般還是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