轆運

轆運為舊時一種運輸工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轆運
  • 外文名:無
  • 類別:舊時一種運輸工具
  • 組成:轆道和轆車
由轆道和轆車組成,清末民初從閩北傳入縣內的下洋、十一都。轆道一般沿山嶺或丘陵地帶下行設計,路基寬1米,兩旁用木條作路軌,平地每隔30厘米鋪長50厘米左右的圓木或竹片,釘牢兩端便成。轆車系木製無輪車架,底部呈弧形。運行時把車置放轆道之上,配上強勞力前方牽引,利用轆道的自然坡度滑運,每輛一次可載重500公斤。清與民國時期,本縣沿閩江山村和下洋(今東橋)的木材,池園的瓷土,均多靠轆道運輸。50至60年代,東橋鄉轆道依舊遍布各鄉村,總長50公里左右;池園鎮運送瓷土的轆道有5條,長30公里。70年代後,多改用板車、拖拉機運輸,轆運逐漸淘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