轆轤把胡同

轆轤把胡同

轆轤把胡同位於山東省博興縣純化鎮東王文村,建於清代,布局奇特,對於研究民風民俗及村莊建築具有重要意義。其特殊的街巷結構,在我國戰爭史上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1940年,著名的“王文戰役”就發生在這裡,201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以此為故事原型拍攝了電影《血色清河》。轆轤把胡同已於2010年4月20日被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興縣人民政府2010年5月10日將石碑立於此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轆轤把胡同
  • 地理位置山東省博興縣純化鎮東王文村
  • 始建年代:清代
  • 文保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胡同文化,

歷史沿革

1940年以少勝多的“王文戰役”讓“轆轤把”立下戰功。“轆轤把”是博興縣純化鎮東王文村村民對如迷宮般街巷的稱呼。如今除街巷還在外,多數房子已破舊,甚至部分坍塌。如果要保留這些“轆轤把”,需要50萬元的修繕費。有村民則提出,將其拆除,把100多畝土地騰出來另作他用。最終該村決定,搶救保護古街,激勵後人。
“轆轤把”不是村名,也不是地名,是博興縣純化鎮東王文村村民對該村如迷宮般街巷的稱呼。
東王文村的街巷確實與眾不同。據該村黨支部書記孫華英介紹,從巷口,甚至是巷子的深處看過去,該村的街巷沒有一條是有出口的,但實際上每條街巷又是互通的。因為沒有一條街巷從這頭到那頭直來直去,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轆轤把”,又叫“棋盤街”。

胡同文化

“轆轤把”始建於何年,當初為何要建成這種風格,就連村中年齡最大的老人也說不清原由。老人們說,原來相鄰村莊的街巷風格和東王文村是一樣的。只有2米寬、拐來拐去的小街小巷,在生活中帶給民眾諸多不便,各村便將小巷都通開,成了從這頭能一眼望到那頭的大街。只有東王文村還保留著原始風格。
在東王文村,對於“轆轤把”是拆是留,村民們的意見也不統一。有的村民認為,這些街巷太窄,已不符合現在村居需要,而且大多房屋都已破舊,有些甚至已經坍塌。如果保留,部分村民必須搬遷,還需要50萬元的維護費用,該村是一個純農業村,費用的籌措是個問題。堅持保留“轆轤把”的村民則認為,“轆轤把”曾立戰功,不能輕易拆除,村里可以以此為依託,發展紅色旅遊業。最終,東王文村80餘名黨員和村民代表聯合簽名,作出永久保留“轆轤把胡同”以教育後代的決定。
村民們所說發生在該村的戰役,史稱“王文戰役”。1940年3月3日,我軍兩個排共70餘人,被2000多日偽軍包圍在村內。我軍利用村內有利地形與敵人激戰一天一夜,敵人付出慘重代價,卻始終無法攻入村中,最後被迫撤退。紀念在此次戰役中犧牲的21名烈士的紀念亭就建在村旁。村中經歷過那場戰役的老人認為,正是村中特殊的地形,幫助我軍以少勝多。如今每年都會有人前來參觀,其中包括曾經參加過“王文戰役”的老軍人。
孫華英說,“雖然現在面臨諸多困難,但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我們會想辦法籌措資金,對古街進行搶救保護,永久保留,激勵後人”。至此,“轆轤把胡同”是拆是留在進行了大半年的爭論後,終於塵埃落定。
“紅色轆轤把”聲名遠播,一年中共接待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幹部民眾1000多人次,當地政府也利用此紅色基地進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組織黨員幹部來此緬懷先烈,重溫歷史。這塊“紅色遺址”成了教育後人、銘記歷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該基地正在申報濱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