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班不適應症

輪班不適應症

在輪班工作中,勞動者感到持久性的疲勞、精神不振、消化功能紊亂、睡眠不良等一系列症狀,被稱為輪班不適應症。輪班工作並非人人都能完全適應,極少數不適應的人遲早都會出現或輕或重的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給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輪班不適應症首先發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為了戰爭的需要,各類與軍工有關的工廠都執行晝夜輪班制強迫工人接受長時間的晝夜輪班生產。數年後發現他們消化道疾病陡然增高,患消化道潰瘍病的人數8倍於普通的白班工人,曾一時間引起人們的關注。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涉及晝夜節律打亂的輪班工作在2A類致癌物清單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輪班不適應症
  • 外文名:Shiftwork
  • 性質:疾病
  • 誘因:輪班
  • 表現:消化道功能紊亂 睡眠不好
  • 性別:婦女的晝夜節律特性較傾向於M型
主要表現,影響因素,內源性因素,應對方法,輪班制的建立,防治措施,

主要表現

消化道功能紊亂與疾病
消化道症狀常表現為食慾不佳,消化不良,或腹痛、腹瀉、便秘、胃灼熱感、脹氣等。根據統計,食慾不佳者,普通白班工人不到5%,而輪班工人可高達75%;胃腸出現其它症狀者在不同工人的百分率分別為:白班工人約15%,輪班工人最高達35%,永久性夜班工人50%,被淘汰的輪班工人約30%~50%。
正常人一日三餐皆有定時,在機體內源性節律的驅使下,在即將進食之前的一段時間,消化道的運動和分泌都自動地呈現預期性反應,為即將到來的食物消化、吸收和排空提供最適宜的條件。夜班工作常會打亂常規的進餐時間,或由於夜班制打亂了自身的正常節律狀況,使消化系統不能為食物的消化提供必要的條件,引起食慾不佳,消化不良等等症狀。除此之外,許多夜班工人都不吃早餐,夜間工作時加餐又很不規則,又會造成膳食的不平衡。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最終導致消化道生理功能節律的破壞,這是輪班工人消化道功能紊亂和產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包括睡眠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具體表現是:入睡困難,即使入睡也容易醒過來,睡眠不深,維持睡眠的時間較短,工作時又精神不振,注意力不能集中,睡意朦朧,或頻頻打盹。令輪班工人最苦惱的就是睡眠不足,不能通過白天的睡眠來消除疲勞。
產生輪班工人睡眠障礙除了睡眠時間不足外,睡眠質量低下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夜班工人在白天睡眠,正值整個社會的正常活動期,環境中的各種噪音,如來自交通車輛、飛機、兒童、鄰里以及家庭中各種瑣碎事務的打擾,都會干擾睡眠的進行,不僅難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常被吵醒。根據德國和日本學者對5 572位輪班工人睡眠記錄的統計,發現在白天不同鐘點去睡覺,其維持睡眠的時間是很不相同的,但從上午10時至下午8時這段時間上床去睡覺,其睡眠維持時間均不超過2~4小時,最短的是在下午4時睡覺,睡眠時間不超過2小時。
影響睡眠的質與量除了環境中的原因外,還與人體自身的節律狀況有關。在一天中人體有其固有的最佳的工作和睡眠時間,這是由人體的時間結構來決定的。夜班工人改在白天睡眠,此時體溫正處於上升及高水平期,改變了正常人夜間睡眠期與體溫低值期同步的關係,而這種同步關係又正是保證獲得高質量睡眠的必備條件。因此,要想體溫處於高峰期獲得最好的睡眠是不可能的。
其它症狀
疲勞感也是輪班工人最常出現的不適感,可因睡眠障礙而加重,但有些人即使在睡眠後疲勞感也仍不消失,被稱為“永久性疲勞”。這種使工人長期感到疲憊乏力,慢性積累的結果,會給工人健康帶來較嚴重的後果。
輪班不適應症除表現上述主要症狀之外,還可能會程度不同的出現神經緊張不安、頭暈、頭痛、噩夢、心悸、手心出汗、手腳麻木、性慾減退、背頸肩部疼痛等一系列植物性神經系統症狀。
以上這些症狀並非所有不適工人都會全部出現,症狀的輕重程度和出現的先後時間都有很大的差異。上述各項症狀按其輕重程度進行量化評估,是目前判斷輪班不適應是否存在及其輕重程度的主要根據。

影響因素

既然在同樣執行輪班工作的人群中,絕大部分人能較好地適應,而另一部分人又不能適應,其中必定有某些因素在發揮作用,才會表現出不同人群的差異性來。目前認為,影響因素按其性質可分為內源性的和外源性的兩類。內源性因素可包括:個體節律特性、神經類型、健康狀況、年齡、性別、遺傳因素等。外源性因素包括:社會、經濟、環境同步因子、工種性質及負荷、管理壓力、家庭生活狀況(如對孩子的照顧、購物、家庭雜物、休閒娛樂等的安排)、心理社會因素(如家庭成員對白晝睡眠和夜班工作的支持與配合、交通狀況、社會活動的參與)等。

內源性因素

個體節律特性
生物節律的性質是用一套量化的參數來確定的,通常用餘弦法可提供節律調整均值、振幅、峰值時相、百分節律和P值等參數,在這些參數中,節律振幅、峰值時相等與輪班工人的適應性有關。
節律的振幅(即各項生理指標周期性變動的最高與最低值的大小),關係著人體節律被再同步的速度,而這種同步速度又與輪班工人的適應性調整有關。它們之間的關係可歸納為:節律振幅愈大,峰值時相轉移愈小,則適應性愈好;反之,振幅愈小,節律峰值時相易於轉移,則適應性差。法國一批學者在一家煉油廠對輪班工人的實地研究,觀察到在24小時內口腔溫度變動範圍大者,值夜班後相位調節轉移較小,則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體溫節律振幅相對較小者,對夜班的適應力不強,多出現明顯的症狀。某些體溫節律振幅較小的年輕人,即使當時上夜班後可能無任何症狀,可是在10年或20年後,就可能出現不適應症狀。
按國際時間生物學之父Halberg教授的意見,人體病理性的變化可來自於人體內部時間結構的紊亂。由於人體生理節律的小振幅易於受同步因子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在同步的過程中會出現內失同步現象,使人體各節律之間的相位關係紊亂,若人體長期反覆地處於這種內失同步狀態,定會有損於健康。
調整輪班不適應調整輪班不適應
節律的峰值時相,是指人體各種節律的峰值出現的時刻(通常是以半夜0時為參考時點)。對人體的平常的起床、入睡的時間,一天中體力和精神最佳時間以及自感最疲勞的時間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按各指標最佳時相發生的早晚,可把人群分為“早型”(M型),“晚型”(E型),以及介於二者之間的“中間型”(I型)。對大量人群的調查統計,發現M型和E型都只各占5%左右,M型又稱百靈鳥型,E型又稱夜鶯型,顧名思義,兩型的生理學和心理學和行為活動具有時間早遲的特徵。一天之中人體的體溫、心率、握力、脈率、呼吸率、警覺性的峰值時相,M型的人均早於E型的人。總的說來,前者的各種功能活動能力,在上午表現出較旺盛,中午以後逐漸下降;而後者則在下午以後乃至入夜後達到高峰。M型者習慣於早睡早起,就寢和起床時間比E型者平均約提前80分鐘,警覺性的晝夜峰值也提早約170分鐘,所以他們在上午精力最充沛,工作效率高,反應也更靈敏,工作疲勞感較輕,下午以後,一切都呈現減退。與之相反,E型者在下午以後精力漸盛,也習慣於半夜後就寢,起床也較晚。不少的報導均提出,M型者對夜班工作的適應能力差,常從輪班工作中淘汰出去。而E型者對夜班的耐受力較強,他們在夜間表現出更強的工作能力,在夜班後又能較好地克服睡眠障礙,在連續夜班工作後的適應性調節速度也較快。
們的個性特徵對輪班的適應性有某種聯繫。他們認為內傾性性格者的節律特徵接近於M型,外傾性者接近於E型,由此而影響他們的適應能力。M型人群內源性節律的固有周期較短,難於實現節律的遲後性調整,而E型人群的內源性節律周期較長,就容易作遲後性的調節。
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輪班適應的能力就愈差,50歲以後一般都會出現較重的不適應症狀,年齡因素的作用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討論:
首先,年齡增長,體內節律參數也將發生變化,節律振幅逐漸減小,有趨於平坦化的傾向,節律的峰值時相也逐漸提早,有朝向M型節律類型的傾向。因此,不利於對輪班工作的耐受。
其次,人到老年後,體內定時機構的運轉和控制能力減弱,趨於“老化”狀態,使體內各節律之間正常相位關係產生變化,顯示出程度不同的內失同步現象。例如,老年人的體溫節律峰相位常常超前於睡眠—覺醒節律,表現出夜間睡眠不良,這也是引起他們對輪班工作耐受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最後,輪班工作對人體的不良影響,並不隨工作經歷的增加而減弱,而是呈現積累效應。曾經有人認為:執行輪班工作愈久,可能會因為有經驗和“長時性的適應調節”而有助於他們的耐受性,更能對付輪班工作。但事實證明,輪班工作愈久,年齡愈大,受輪班的影響更甚,他們對輪班所產生的節律紊亂和睡眠障礙更敏感。
性別
有人提出婦女的晝夜節律特性較傾向於M型的特徵,但現有的證據還不多,尚待深入研究。執行輪班工作的婦女遇到麻煩,更主要是來自於社會和家庭。由於她們承受著更重的家務勞動和養育子女的勞累,常常使她們在夜班後睡眠時間更少,難以獲得足夠的體力和精力的恢復,慢性疲勞的積累更重。有的報告提出,輪班工作婦女多出現嚴重的月經紊亂。
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除護士、航空小姐等職業外,是禁止婦女上夜班的,因此對婦女輪班不適應的狀況很少予以重視和研究。可是,在廣大的開發中國家,輪班工作的婦女較多,為保護好她們的身心健康,有關的研究應予以加強。
健康狀況
不言而喻,人體的健康狀況是他們工作和應付各種刺激的基礎,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下降也是影響對輪班工作不適應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經常鍛練的人,他們的耗氧量較高,肌力強,夜班後不覺腰酸背痛,疲勞感輕,睡眠較好,因此表現對夜班工作有良好的耐受能力。
心理因素
輪班工作的心理活動狀況,如情緒的好壞、對夜班工作的態度等,都影響著人們的適應能力。如果他們情緒穩定,夜班後在白天睡眠時,不為環境中的各種噪音所煩惱,保持寧靜的心緒,努力靜心息養,就會獲得較好的休息。有些人(如M型人群)情緒很不穩定,易於被激惹,很難控制自己,缺乏克服夜班後的種種干擾的能力,無法保證必要的睡眠休息,對上夜班非常惱火,最後不免離開輪班工作了事。對一些長期上夜班的護士進行調查發現,良好的耐受性主要得自於她們對夜班工作的良好的心態,她們安心夜班工作,樂於並積極按夜班工作的要求,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常規,即所謂有很高的“投入水平”,使她們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節律轉向“夜向性”狀態,從而產生良好的適應。
家庭狀況
家庭是輪班工作獲得充分休息,消除疲勞,養精蓄銳的場所,能否獲得良好的睡眠,與家庭的環境狀況息息相關。家庭愈大(如幾世同堂),孩子愈多,居室愈窄,就很難保證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約有60%~80%的輪班工人訴說的白天睡眠不好是環境中噪音干擾的。有人專門統計調查輪班工人的居室與睡眠狀況,結果表明:只有兩間住房者,訴說睡眠困難的達55%;擁有3間住房者,達41%;擁有4間住房者降至27%;擁有5間住房者僅只有7.6%。家庭中小孩的多少也與此有關:只有1個小孩的家庭,輪班工作訴說休息被打擾者只占24%,有兩個小孩者升至40%,有5個小孩者一半以上的人都休息不好。
此外,一個和睦、友愛、幸福的家庭,對輪班工作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調整也至關重要。由於輪班工作,可能減少對孩子的接觸和照顧的機會,家務勞動也可能減少,也不能在節假日陪愛人孩子遊樂,如果能得到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並予以體貼和照顧,保證必要的休息條件,這於他(她)們減輕精神負擔,調節夜班後的紊亂,保持身心健康都是必要的。反之,如果他(她)們面臨的是一個不合作而關係緊張的家庭,常常發生摩擦和糾紛,甚至鬧到破裂的地步,在這種內外雙重折磨之下,縱使他(她)們本來有較強的耐受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也無法表現良好的適應性。

應對方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要求更多的生產和服務性勞動日以繼夜的運轉,輪班工作是無法被取代的。然而人體並非機器,要調整自身的時間結構,改變本來的節律狀況,絕不是像撥動鐘錶指針那樣可以一揮而就,而是需要一個複雜的調整過程。正如前面討論的那樣,輪班工人面臨相互衝突的同步因子的作用,可能會對一部分人的內部的時間結構產生干擾,甚至對某些人會帶來生產能力的下降,累及其自身的健康乃至家庭生活的質量。雖說不是所有夜班工人都會產生不適應症狀,但就全世界而論,受累的人數是龐大的,而且輪班人數仍呈增加的趨勢,可想而知,由輪班工作帶來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因此,採取有效的措施如建立更為合理的輪班方法,篩選合適的人員上崗,完善預防保健措施,以防止和減輕輪班影響,無論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工廠的根本利益、工人民眾自身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輪班制的建立

由於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傳統習慣的不同,以及各類生產部門、工種性質和工作程式的千差萬別,要想建立一套適用於一切生產門類、工種性質和個體狀況的統一的輪班系統,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根據自己部門的設備和管理條件、工種性質、人員素質狀況,制定出相對合理而可行的輪班方案,卻是可能和必要的。
制定輪班方案的基本原則
任何一個輪班方案的制定,都應考慮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則:
A.必須有益於人體正常晝夜節律的維持。輪班制本身的相位的轉移,偏離了正常人體生活的環境相位,是導致人體節律受干擾的原因,而輪班方案所規定的各班次的輪轉方向、速度、頻率等因素,又制約著輪班制對人體節律相位的狀況。因此,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結合工種性質和人體狀況,作到相對合理的安排,以求最大限度的穩定原有的節律狀況,若一旦被撓亂後,也能很快地恢復原有的節律,這樣,才能保證人體生命活動正常有序地運行。
B.必須有益於睡眠。睡眠狀況直接關係著輪班工人的健康,輪班方案要充分考慮保證工人的睡眠,不同時間睡眠,其睡眠的量和質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C.必須有益於心理社會問題的調整。這往往構成輪班工人生活中最大的問題,如前面提及的那樣,他們常受夜班工作限制,不能參加許多重要的社會文化生活,以及家庭中的諸多矛盾,會釀成嚴重的心理障礙。
上述三個方面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執行中常常會出現矛盾之處,影響方案的可行性。輪班方案本身涉及的面很廣,諸如生產管理、後勤供應、部門配合、交通、生活安排等,如果不從這些實際出發,方案再好(理論上)也無實用價值。在美國就曾有過失敗的教訓,有人根據時間生物學原理,讓輪班工人每個班依次推遲1~2小時上班,以保證遲後性的轉移量(1~2小時/天)能納入人體節律同步的範圍(25±2小時/天)。從理論上講,這一方案是無懈可擊的,但實踐上卻根本行不通,因為一個工廠里上班是如此地不規則,給工廠的管理和後勤供應帶來極的困難。同時,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困難也很大,交通不能保證,家庭生活難於安排,於是只好在推行1月之後被迫中止了。
除上述的大原則之外,擬定實施方案時,以下一些細則也應予以考慮:(1)輪班制宜規則;(2)周期宜短;(3)連續夜班的天數宜少;(4)休息日儘可能安排在周末,並有兩天的時間。
輪班速度與方向的選擇
輪班速度是目前研究人員極為關注而又未能統一認識的問題。一部分人主張慢速輪班制:慢速輪班可提供足夠長的適應時間,可有效地使夜班工人的節律相位與新的作息制同步;一旦建立這種同步,夜間就可能獲得更高的生產效能,白天也可獲得較好的睡眠;同時也能更好地預先安排社會活動和家庭生活。但許多學者不支持這種觀點,他們指出:人體正常的生活常規是呈現工作—休閒—睡眠模式,這是保證獲得良好的工作能力和睡眠的條件,而夜班工人則是工作—睡眠—休閒呈倒相的關係,無法從這種模式中獲得正常的生活工作能力和良好的睡眠。加上夜班工人實際上仍生活在未改變的社會環境中,極大地限制了夜班工人節律相位的轉移,人們發現即使連續3周的夜班工作,也不能使其節律完全倒相,而且一旦度過1~2天的休息日後,原先在夜班期間已經發生的某種程度的調整,又迅速地返回至通常的晝相性節律。所以,慢速輪班支持者構想的倒相的夜相性節律並不會完全出現。
歐洲學者多主張快速輪班制:這種方法能較小引起輪班工人的節律變化,即使引起較小的節律乾撓,也能在隨後的休息日中迅速恢復至正常;這種方法減少了在白天睡眠的天數,可防止在慢速輪班制中出現的睡眠不足的積累作用,從長遠來看有利於人體健康。實踐證明這種方法使工人的耐受能力更強,心理社會問題也較少。
上述兩種觀點,從時間生物學上來說有各自的理論依據,也作了某些結果令人滿意的實驗。事實上兩種方法之差別,反映了對待策略上的分歧,前者立足於調整,後者立足於防止調整的發生。國際上較多的人傾向於快速輪班,對慢速輪班否定較多。
輪轉方向的選擇,根據節律同步的不對稱性原理,當然是前向性輪轉優於後向性輪轉。現場研究的報導也證明了前向性輪轉在改善工人的健康狀況、增加生產率方面,顯示出一定的優越性,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工種性質的要求
無論是快速或慢速輪班,是前向性或後向性輪轉,都要面對不同的工種性質,而不同的工種性質又有不同的要求,在制定一個較為合理的輪班方案時,不能忽視工種性質的特點。儘管有成千上萬種差異很大的工種,歸納起來不外乎只有體力性勞動和腦力性勞動所占成分比重不同和勞動強度大小的不同。
如前所述,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效力的晝夜節律性,大體上是體能節律與體溫節律變化呈平行關係。至於心理功效,只有一部分保持這種關係,另一些心理功能非旦不與之平行,甚至是呈相反相位的關係。英國學者Folikard等人通過一種稱為“記憶和搜尋任務測驗”(MAST)發現,當短期記憶負荷為低強度的低級MAST實驗時,功效的晝夜變化與體溫曲線相吻合,即中午以後高,半夜後最低,二者成正相關。當記憶負荷為中等強度時,則功效的晝夜變化與體溫節律便無相關關係。值得重視的是,當執行高強度的負荷記憶任務時,其功效的晝夜變化趨勢與體溫曲線完全相反,高峰出現在夜間,低谷在白天,呈負相關關係。據此,他們提出,某些任務功效的晝夜節律性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任務短期記憶負荷強度,負荷強度愈小,則在白天的功效最高,夜晚為低谷。反之,若該任務的短期記憶負荷強度愈大,則在夜間執行時出現最高的功效。
這一發現對輪班制的制定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某一工種屬於記憶負荷量低而運動—感覺成分占主要的任務,由於其功效在白天高夜晚低,在輪班時,如果不適當調整人體原有的節律相位,勢必會對夜班工作的效率產生影響,為此,在輪班方案上要考慮給予適當長的適應時間。假如執行記憶負荷強度很高的工種任務,由於這類任務在夜間本來就會出現較高的功效,沒有必要去調整人體的節律相位,而且應盡最大的可能維持原有的相位,這時採用快速輪班制最為合適不過了。
工作任務的勞動強度因素常被人忽略,三個班次分配的勞動時間和規定完成的任務沒有適當地區別。事實上,有時在夜班難以勝任的任務(如重體力勞動),改在白天就易於完成。因此,在制定輪班任務時,這類任務重心應放在白天。
個體素質的選擇
鑒於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使一部分工人對輪班工作缺乏良好的耐受性。如果在上輪班工作崗位之前,對工人進行必要的檢查和篩選,讓那些素質較好,較能勝任這類工作制的工人上崗,限制那些不具備承受此類任務素質的人上崗,不失為防患於未然的上策。
一般健康狀況
健康不良將直接影響對輪班工作的適應性,對患某些疾患的人需嚴格進行篩選。有消化道病史的人不能上崗,因為輪班工作對消化功能的乾撓是很突出的。有睡眠障礙的人、情緒很不穩定的人、易受環境乾撓無法保證睡眠的人不宜上崗。糖尿病、甲亢病患者,他們需要特殊的醫療監護;特別是飲食方面的照料,這些條件在輪班工作時都無法保證。癲癇病人更不能上崗,因為睡眠不足將誘發癲癇的發作。嚴重的精神障礙、抑鬱症等病人,常因睡眠節律的紊亂而發生,多有內失同步的傾向,輪班工作將加重這種傾向。嚴重的結核病、吸毒者、夜盲症或嚴重的視力障礙者都不能上崗。
關於年齡方面的選擇,在配備輪班工人時50歲以上的人都不能上崗,除非他原先執行該項任務有豐富的經驗、現在身體健康、具有較強的應付夜班工作的能力,雖然生物年齡已愈半百,但生理和心理年齡還年輕,可在自願的原則上上崗。對於太年輕的新工人,對所從事的任務缺乏經驗,容易在夜間出差錯,加之他們多半難於約束自己,心理狀態也較不穩定,無法保證白天的休息,對他們應慎重選擇,並要經過一定時期的培訓和指導。
個體節律特性
個體差異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晝夜節律參數的差異性以及與之有某種聯繫的個性特徵,這些特性關係著對輪班工作的適應能力。對付輪班不適應的措施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設法建立一套對不適應人群的預測方法,有的方法就是基於個體特性差異而建立的。
前面討論了節律振幅大小與輪班適應的關係,從理論上講小振幅的人不宜作輪班工作,但這一研究遠未達到實用階段,相比之下節律相位差異的套用較受人們的重視。對M型、E型人群的確定也有多種問卷和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Hone和Ostberg法,能較好地區別兩型人群。在輪班人員的配備上,儘可能地考慮M型者對輪班耐受性差於E型者,後者較能對付夜班工作,如果某工作必需執行慢速輪班制,則派屬於E型者較M型者更適合。有人提出在考慮個體特性上,僅僅考慮M型與E型這一差異是不夠的,而應當把節律的振幅、相位和節律的穩定性等都結合起來對個體特性差異作較全面的評估,這就是所謂的“近似晝夜類型”的判定法。有人已提出該法的問卷方案並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並認為對輪班工作的適應能力,有兩個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一個是睡眠習慣的靈活性,另一個是克服瞌睡的能力。
文獻中把反應睡眠習慣靈活與穩定性狀況的因素稱為Rs因素,其中睡眠習慣穩固者,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就寢入睡,或早或遲或是疲倦了都不能入睡,他們總是非常刻板的在規則的時刻進餐和睡覺,而不管是否有必要(如休假時),否則他們便不能睡好。而睡眠習慣靈活型者,在正常生活中,不刻意講求固定的進餐和睡覺時間,在通常上床睡覺以外的時刻也都能入睡,並可獲得良好的睡眠質量。不難看出,Rs因素是衡量反應節律穩定性的一個指標。
第二個因素是測定在減少睡眠之後能克服打瞌睡的能力,稱為V因素。其中精力充沛型者有較強的熬夜能力,不易打瞌睡,即使睡眠不足時也有較旺盛的精力,甚至徹夜不眠也不甚礙事。而精神不振型者,難以忍受睡眠缺乏的影響,昏昏欲睡、倦怠不堪。通過實地觀察發現,具有靈活睡眠習慣和較強克服瞌睡能力的人群就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能較好地耐受輪班工作,如果再結合選擇M型和E型人群,那將會有更佳的預測效果。

防治措施

由於輪班不適應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又相當複雜,加之目前的研究方法上又受諸多限制(如實地研究的困難),和多種因素的掩蔽干擾,常使研究結果出現矛盾和分歧。因此,目前能為生產實踐提供有效的防治手段是很有限的。儘管如此,涉及某些可避免的影響,採取適應措施,或防止其發生或減輕其損害,還是大有可為的。
定期健康檢查
全面的醫學檢查在上崗之前要進行,除了起到初步篩選作用外,還為以後的觀察提供基礎。上崗半年後要進行第二次檢查,有些明顯不適應輪班工作的人可被儘早地發現和處理。以後每一年要全面檢查一次,對50歲以上的工人要縮短檢查間隔,密切注視他們的健康狀況,一經發現問題應毫不遲疑地採取處理措施。在德國某些工廠里,對 50歲以上的輪班工人,每2~3周要送入特別的醫院裡施以定期的預防處理,如執行規則的睡眠休息制、定時進餐等,使他們的晝夜節律趨向正常的晝相性。
針對性措施
輪班不適應症的發展分為四個時相期,在處理時,分別針對四個發展階段採取對策。在“適應相”期,密切觀察可能出現的不適應徵兆,針對消化和睡眠不良等問題,要求執行規定的睡眠休息制度,建立良好的進食等衛生習慣。在“敏感相”期,要組織工人加強身體鍛練,提高健康狀況,堅持練氣功、學會使身心放鬆,要求他們減肥、力戒菸酒等。到了“積累相”期,要嚴格地戒菸酒和減肥,可適當增加他們的休息時間,防止不適應症的繼續加重。最後,在“顯現相”期,要更多地增加休息時間,或送入康復中心治療已經發生的症狀和疾病,其中最多見的是消化道、心血管系統的疾患,全身關節、肌肉疼痛和多種植物神經系障礙的症狀。
提供指導改善生活條件
企業應設法改善輪班工人的生活和勞動條件,提供必要的諮詢服務,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增強適應能力。
睡眠休息,是首先要關注的大問題。夜間工作場地應有足夠的照明,白天睡眠的環境應避光、隔噪音,以保證睡眠效果,宿舍最好不設在靠近火車站、機場和繁華的鬧市,臥室至少要與生活用房分開。在睡眠時間的安排上,如果執行快速輪班制,應儘量穩定自己的節律相位,應避免在上午睡覺,努力維持工作—休閒—睡眠的模式。日本某些企業在夜間安排2~4小時的所謂“拋錨睡眠”,有益於穩定節律的相位。執行慢速輪班制時,“拋錨睡眠”應安排在午後,即使是休息日也應堅持,以便有助於維持夜相性節律。
進餐問題,要指導工人建立良好的進餐習慣,不可不吃早餐,夜班也不亂吃零食。慢速輪班者,廠方應在半夜1點之前提供一頓熱的飯菜,這有益夜相性節律的調整。除此之外,還應注意食物成分,有人提出吃蛋白質、食糖、食物、飲用咖啡等,都有利於加速節律的調整。
心理因素的調整,社會和家庭生活的矛盾,往往給輪班工人造成心理失衡,他們常會產生似乎隔離於社團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之外的感覺,不能參加自認為需要的社會活動,想看的節目、球賽、接受業餘教育等都往往不能滿足。政府、管理部門如能為他們創造某些特殊條件(如購物、飲食店、圖書館、文體活動等),有助他們的心理調整。同時也應指導他們注意自己心理狀態的調整,主動積極地投入夜班工作。保持心緒的平靜,增強自我克制能力。
退出輪班工作
如果經過上述的各項處理措施,都不能有效地阻止或改善其症狀的發展,應採取最後的措施,建議其退出輪班工作。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有的人為了取得較多的白天休息時間,或者獲得更高的報酬,他們寧願堅持夜班工作而不顧及自己的健康狀況,這時宜採取強硬措施中止上崗。對年紀大的老工人更應嚴格。若已經出現各種診斷明確的病理性損害,如潰瘍病等,應停止夜班工作,予以積極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