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鹼黑姜土是一種砂姜黑土土種,分布在安徽渦陽、安徽利辛、安徽蒙城、安徽固鎮、安徽宿州、安徽泗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輕鹼黑姜土
- 土種編號:10373
- 土壤類型:砂姜黑土
- 土壤亞類:鹼性砂姜黑土
- 土類(二普):砂姜黑土
- 亞類(二普):鹼性砂姜黑土
- 母質:古黃土性河湖相沉積物
- 剖面構型:A11n—A12n—C—Ck
- 有效土體深度:15—25cm
- 面積(公頃):6933
特徵描述,主要性狀,生產性能,歸屬分布,
特徵描述
典型剖面
采自泗縣馬廠鄉丁莊西北的淺平窪地,海拔20m,地下水位1.5m,古黃土性河湖相沉積母質。年均溫14.3℃,年降水量897.1mm,無霜期197天,≥ 10 ℃積溫4694.7℃。旱耕地。 A11n層: 0—18cm,淡灰色(乾,5Y 7/1),粘壤土,碎塊狀結構,較松, 有極薄的海綿狀結皮,弱石灰反應,pH8.9。 A12n層: 18—26cm,灰色(乾,5Y 6/1),粘壤土,塊狀結構, 稍緊, 石灰反應弱,pH8.8。 C層: 26—66cm,灰色(乾,5Y 6/1),壤質粘土,棱塊狀結構,緊實,少量灰色膠膜,無石灰反應,pH8.7。 Ck層: 66—100cm,灰色(乾,5Y 6/1),粉砂質粘土,稜柱狀結構,70cm處見面砂姜,無石灰反應,pH8.9。
主要性狀
該土種是砂姜黑土形成中伴隨輕度鹼化的土壤。 成土母質為古黃土性河湖相沉積物,地下水位1.0—1.5m,汛期上升到1m以內, 地下水含有一定的蘇打和小蘇打。經長期耕種熟化,上部土體已分化成A11n和A12n層,下部則為C及Ck層。 鹼化表土厚15—25cm,呈灰白色或淡灰色,表面平坦光滑,粘壤土,積累了較多蘇打和小蘇打,雨後表土易淀板,乾後易結皮捲起,下部黃土砂姜層,多呈塊狀或棱塊狀結構,結構表面有膠膜,壤粘土或粉砂質粘土,鹼化表土鹼化度35%左右,含鹽量小於0.25%。土壤呈鹼到強鹼性,pH8.7—9.5,有弱石灰反應,碳酸鈣含量1.5—2.5%,陽離子交換量10—20me/100g土。據53個農化樣統計,有機質0.90%,全氮0.059%,速效磷4ppm,速效鉀123ppm。
生產性能
該土種耕層質地較輕,結構差,雨後易淀板,悶種卡苗。 養分貧乏,鹼性大,旱季返鹽反鹼盛期,出苗率僅5—6成,地勢低洼,外排水差,雨後膨脹滯水,又易泡漿漬苗。但土壤適耕期較長,耕性好,易耕好耙,農諺有“溝有水響,犁地嘩嘩響”之說。目前以種植小麥、大豆、甘薯等作物為主,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小麥年畝產50—100kg,大豆50—70kg,甘薯500—600kg。針對該土種鹼、瘠、板、旱、澇、 涼的低產特點,利用改良上應採取下列措施:①改善排水條件,降低地下水位,促鹽鹼下淋。②深翻改土。鹼化表層下部的粘質黑土層或黃土砂姜層鹼化度低,在冬季進行深翻。③化學改鹼。畝施用100—200kg石膏、磷石膏,可減輕或消除鹼害,改善土壤物理性狀。④增施有機肥,種植田菁等耐鹼綠肥,提倡秸稈還田,合理配施化肥,以培肥土壤,農諺“肥大吃鹼”。⑤改種水稻,實行水旱輪作。宿縣楊莊鄉杜樓村,自1972年以來採取上述改良措施,鹼土面積逐漸減少,由原來的1550畝減少到1982年的450畝。
歸屬分布
輕鹼黑姜土又稱活鹼土,屬鹼化砂姜黑土亞類鹼黑姜土土屬。 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穎河以東,阜陽、太和一線以南和宿縣至泗縣公路南部及沿淮崗地以北地區河間平原的封閉窪地,以渦陽、利辛、蒙城、固鎮、宿縣、靈璧、泗縣等地面積較大,面積10.4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