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工程(第4版)學習輔導與習題解析

軟體工程(第4版)學習輔導與習題解析

軟體工程(第4版)學習輔導與習題解析》是2013年12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張海藩,呂雲翔。

基本介紹

  • 書名:《軟體工程(第4版)學習輔導與習題解析》
  • 作者:張海藩,呂雲翔
  • ISBN:9787115330741
  • 類別:工具書
  • 頁數:216
  • 定價:35.00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數:347千字
內容簡介,目 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軟體工程(第4版)》的配套教材。全書共分為16章。每章由3部分組成:第1部分簡明扼要地複習每一章的重點內容;第2部分給出原教材每一章後的習題;第3部分是習題解析,不是簡單地給出答案,而是仔細分析題目,講解解題思路,從而有助於讀者舉一反三,學會用軟體工程方法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本書還提供了3個附錄,分別給出了綜合套用題解析、課程設計指導和模擬試題與參考答案。 本書既可以與《軟體工程(第4版)》配合使用,也可以供學習軟體工程的讀者單獨使用(包括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或相關專業自學考試),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並檢驗學習效果。

目 錄

目 錄
第1章 軟體工程概述 1
1.1 軟體危機與軟體工程的起源 1
1.1.1 軟體危機的出現 1
1.1.2 軟體危機介紹 1
1.1.3 產生軟體危機的原因 1
1.1.4 消除軟體危機的途徑 2
1.2 軟體工程 2
1.2.1 什麼是軟體工程 2
1.2.2 軟體工程的基本原理 2
1.3 軟體工程包含的領域 3
習題 3
習題解析 4
第2章 軟體過程 7
2.1 軟體生命周期的基本任務 7
2.2 瀑布模型 7
2.3 快速原型模型 8
2.4 增量模型 9
2.5 螺旋模型 9
2.6 噴泉模型 10
2.7 Rational統一過程 11
2.7.1 最佳實踐 11
2.7.2 RUP的10個要素 11
2.7.3 RUP生命周期 12
2.8 敏捷過程與極限編程 13
2.8.1 敏捷過程概述 13
2.8.2 極限編程 13
2.9 能力成熟度模型 14
2.9.1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結構 14
2.9.2 能力成熟度等級 14
2.9.3 關鍵過程域 15
2.9.4 套用CMM 16
習題 16
習題解析 17
第3章 結構化分析 20
3.1 概述 20
3.2 與用戶溝通的方法 21
3.2.1 訪談 21
3.2.2 簡易的套用規格說明技術 21
3.2.3 軟體原型 21
3.3 分析建模與規格說明 21
3.3.1 分析建模 21
3.3.2 軟體需求規格說明 22
3.4 “實體-關係”圖 22
3.5 數據流圖 22
3.6 狀態轉換圖 23
3.6.1 狀態 23
3.6.2 事件 23
3.6.3 符號 23
3.7 數據字典 23
3.8 結構化分析的實際套用 24
3.8.1 問題陳述 24
3.8.2 問題定義 24
3.8.3 可行性研究 24
3.8.4 需求分析 24
習題 25
習題解析 28
第4章 結構化設計 33
4.1 結構化設計與結構化分析的關係 33
4.2 軟體設計的概念和原理 34
4.2.1 模組化 34
4.2.2 抽象 34
4.2.3 逐步求精 35
4.2.4 信息隱藏 35
4.3 模組獨立 35
4.3.1 耦合 35
4.3.2 內聚 36
4.4 啟發規則 36
4.5 表示軟體結構的圖形工具 37
4.5.1 層次圖和HIPO圖 37
4.5.2 結構圖 37
4.6 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 37
4.6.1 概念 37
4.6.2 變換分析 38
4.6.3 事務分析 39
4.6.4 設計最佳化 39
4.7 人-機界面設計 40
4.7.1 人-機界面設計問題 40
4.7.2 人-機界面設計過程 41
4.7.3 界面設計指南 41
4.8 過程設計 42
4.9 過程設計的工具 42
4.9.1 程式流程圖 42
4.9.2 盒圖(N-S圖) 42
4.9.3 PAD圖 43
4.9.4 判定表 43
4.9.5 判定樹 43
4.9.6 過程設計語言 43
4.10 面向數據結構的設計方法 43
習題 44
習題解析 45
第5章 結構化實現 49
5.1 編碼 49
5.1.1 選擇程式設計語言 49
5.1.2 編碼風格 50
5.2 軟體測試基礎 50
5.2.1 測試目標 50
5.2.2 黑盒測試和白盒測試 50
5.2.3 測試準則 50
5.2.4 流圖 50
5.3 白盒測試技術 51
5.3.1 邏輯覆蓋 51
5.3.2 控制結構測試 51
5.4 黑盒測試技術 52
5.4.1 等價劃分 52
5.4.2 邊界值分析 53
5.4.3 錯誤推測 53
5.5 測試策略 53
5.5.1 測試步驟 54
5.5.2 單元測試 54
5.5.3 集成測試 54
5.5.4 確認測試 56
5.6 調試 56
5.6.1 調試過程 57
5.6.2 調試途徑 57
5.7 軟體可靠性 58
5.7.1 基本概念 58
5.7.2 估算平均無故障時間的方法 58
習題 60
習題解析 62
第6章 面向對象方法學導論 67
6.1 面向過程與面向對象程式設計 67
6.1.1 用對象分解取代功能分解 67
6.1.2 設計類等級 67
6.1.3 定義屬性和服務 68
6.2 面向對象方法學概述 68
6.2.1 面向對象方法學的要點 68
6.2.2 面向對象的軟體過程 69
6.3 面向對象方法學的主要優點 69
6.4 面向對象的概念 71
6.4.1 對象 71
6.4.2 其他概念 71
6.5 面向對象建模 73
6.6 對象模型 73
6.6.1 表示類的符號 73
6.6.2 表示關係的符號 74
6.7 動態模型 75
6.8 功能模型 76
6.9 3種模型之間的關係 76
習題 76
習題解析 78
第7章 面向對象分析 80
7.1 分析過程 80
7.1.1 概述 80
7.1.2 3個子模型與5個層次 80
7.2 需求陳述 81
7.3 建立對象模型 81
7.3.1 確定類與對象 81
7.3.2 確定關聯 82
7.3.3 劃分主題 83
7.3.4 確定屬性 83
7.3.5 識別繼承關係 84
7.3.6 反覆修改 84
7.4 建立動態模型 84
7.4.1 編寫腳本 85
7.4.2 構想用戶界面 85
7.4.3 畫事件跟蹤圖 85
7.4.4 畫狀態圖 86
7.4.5 審查動態模型 86
7.5 建立功能模型 87
7.6 定義服務 87
習題 87
習題解析 89
第8章 面向對象設計 92
8.1 面向對象設計的準則 92
8.2 啟發規則 93
8.3 系統分解 94
8.3.1 子系統之間的兩種互動方式 94
8.3.2 組織系統的兩種方案 95
8.3.3 設計系統的拓撲結構 95
8.4 設計問題域子系統 95
8.5 設計人-機互動子系統 96
8.5.1 設計人-機互動界面的準則 96
8.5.2 設計人-機互動子系統的策略 96
8.6 設計任務管理子系統 97
8.6.1 分析並發性 97
8.6.2 設計任務管理子系統 97
8.7 設計數據管理子系統 98
8.7.1 選擇數據存儲管理模式 98
8.7.2 設計數據管理子系統 98
8.8 設計類中的服務 99
8.8.1 確定類中應有的服務 99
8.8.2 設計實現服務的方法 99
8.9 設計關聯 99
8.10 設計最佳化 100
8.10.1 確定優先權 100
8.10.2 提高效率的幾項技術 100
8.10.3 調整繼承關係 101
習題 101
習題解析 103
第9章 面向對象實現 106
9.1 程式設計語言 106
9.1.1 面向對象語言的優點 106
9.1.2 面向對象語言的技術特點 107
9.1.3 選擇面向對象語言 107
9.2 程式設計風格 107
9.2.1 提高可重用性 107
9.2.2 提高可擴充性 108
9.2.3 提高健壯性 108
9.3 測試策略 108
9.3.1 面向對象的單元測試 108
9.3.2 面向對象的集成測試 108
9.3.3 面向對象的確認測試 109
9.4 設計測試用例 109
9.4.1 測試類的方法 109
9.4.2 集成測試方法 109
習題 110
習題解析 111
第10章 統一建模語言 113
10.1 概述 113
10.1.1 UML的系統結構 113
10.1.2 UML的圖 114
10.1.3 UML的套用領域 115
10.2 靜態建模機制 115
10.2.1 用例 115
10.2.2 類圖、對象圖和包 117
10.3 動態建模機制 118
10.3.1 訊息 118
10.3.2 狀態圖 118
10.3.3 順序圖 118
10.3.4 協作圖 119
10.3.5 活動圖 119
10.4 描述物理架構的機制 120
10.4.1 邏輯架構和物理架構 120
10.4.2 構件圖 120
10.4.3 部署圖 120
10.5 使用和擴展UML 121
10.5.1 使用UML的準則 121
10.5.2 擴展UML的機制 121
習題 122
習題解析 123
第11章 計畫 127
11.1 度量軟體規模 127
11.1.1 代碼行技術 127
11.1.2 功能點技術 127
11.2 工作量估算 128
11.2.1 靜態單變數模型 128
11.2.2 動態多變數模型 128
11.2.3 COCOMO2模型 129
11.3 進度計畫 130
11.3.1 基本原則 130
11.3.2 估算軟體開發時間 130
11.3.3 Gantt圖 130
11.3.4 工程網路 131
11.3.5 估算進度 131
11.3.6 關鍵路徑 131
11.3.7 機動時間 131
習題 132
習題解析 132
第12章 組織 135
12.1 民主製程序員組 135
12.2 主程式設計師組 135
12.3 現代程式設計師組 136
12.4 軟體項目組 136
12.4.1 3種組織方式 136
12.4.2 4種組織范型 137
習題 137
習題解析 137
第13章 控制 139
13.1 風險管理 139
13.1.1 軟體風險分類 139
13.1.2 風險識別 139
13.1.3 風險預測 140
13.1.4 處理風險的策略 140
13.2 質量保證 140
13.2.1 軟體質量 140
13.2.2 軟體質量保證措施 141
13.3 配置管理 141
13.3.1 軟體配置 141
13.3.2 軟體配置管理過程 142
習題 142
習題解析 143
第14章 軟體維護及軟體文檔 145
14.1 軟體維護 145
14.1.1 軟體維護的過程 145
14.1.2 軟體維護的分類 145
14.1.3 軟體的可維護性 146
14.1.4 軟體維護的副作用 146
14.2 軟體文檔 146
習題 147
習題解析 148
第15章 形式化方法 151
15.1 套用形式化方法的準則 151
15.2 有窮狀態機 151
15.2.1 基本概念 151
15.2.2 評論 152
15.3 Petri網 152
15.4 Z語言 153
15.4.1 簡介 153
15.4.2 評論 153
習題 154
習題解析 154
第16章 軟體重用 156
16.1 可重用的軟體成分 156
16.2 軟體重用過程 157
16.2.1 構件組裝模型 157
16.2.2 類構件 157
16.2.3 重用過程模型 158
16.3 領域工程 158
16.3.1 分析過程 158
16.3.2 領域特徵 159
16.3.3 結構建模和結構點 159
16.4 開發可重用的構件 160
16.4.1 為了重用的分析與設計 160
16.4.2 基於構件的開發 160
16.5 分類和檢索構件 161
16.5.1 描述可重用的構件 161
16.5.2 重用環境 162
16.6 軟體重用的效益 162
習題 162
習題解析 163
附錄A 綜合套用題解析 164
附錄B 課程設計指導 199
附錄C 模擬考試題與參考答案 204
試卷(一) 204
試卷(一)參考答案 206
試卷(二) 208
試卷(二)參考答案 209
試卷(三) 211
試卷(三)參考答案 213
參考文獻 21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