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魚

軍魚

即光倒刺䰾(Spinibarbus hollandi),地方俗名青棍、黃娟魚、軍魚、磚魚,坑堅、光眼魚、粗鱗魚等等。體稍呈圓筒形。吻較圓鈍,須2對。鱗大,側線鱗20~26。背鰭無硬刺,在背鰭起點處有一平臥向前的尖刺,埋於皮內。中下層魚類。喜生活於水流較急、礫石底質、水色清澈的江河中。雜食性,食水生昆蟲、高等植物碎屑等。在水流湍急的江段產卵。最大個體可長至12市斤。肉鮮嫩,可作為山谷水庫的馴化放養對象。分布於長江以南各水系。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物結構,分布,

形態特徵

光倒刺䰾體長為體高的3.4—4.4倍,為頭長的3.2—3.8倍,為尾柄長的6.6—8.3倍,為尾柄高的8.2—10.0倍。頭長為吻長的2.8—3.4倍,為眼徑的4.3—5.7倍,為眼間距的2.1—3.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6倍。
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背腹緣均為淺弧形。吻圓鈍,吻皮止於上唇基部,與上唇分離。口亞下位,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唇稍肥厚,包在頜外表,在口角處相連,唇後溝在頦部中斷。鼻孔近眼前緣。眼側上位,偏於頭的前部;眶間平坦,眼間隔寬。須2對,較發達,吻須可達眼前緣,口角須略長於吻須,接近或達眼後緣。鰓蓋膜於眼後緣的垂直線下方與峽部相連。鱗大。側線完全,前段略下彎後較平直地伸入尾鰭基中央。背鰭及臀鰭基具鱗鞘,腹鰭基外側具狹長的腋鱗。
圖1.光倒刺䰾圖1.光倒刺䰾

生物結構

背鰭外緣平截,起點之前有一平臥的倒刺,末根不分枝鰭條為軟條;其起點至吻端較至尾鰭基的距離較小或相等。胸鰭末端遠不達腹鰭起點。腹鰭位於背鰭起點之後下方,其起點至臀鰭起點較胸鰭起點略近。臀鰭末端不達尾鰭基,起點至尾鰭基較腹鰭起點為近。尾鰭叉形。
鰓耙短小而尖,內緣有鋸齒狀突起,排列稀疏。下咽齒稍側扁,末端尖而稍彎曲。鰾2室。腹膜微黑色。

分布

分布於元江、珠江、九龍江、閩江、錢塘江、長江、海南島及台灣島等諸水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